西江风|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生平趣事,你知多少?
“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
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
▲主讲人:李玮
主讲人:李玮,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曾任肇庆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退休前系肇庆市艺术研究所主任。现为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创作及与人合作有:歌剧《望夫石》,话剧《双星喋血》、《昨天今天明天》、《打开山门》,粤语电视连续剧《沙煲兄弟》等。出版有《宝砚奇情——李玮剧作选》、散文集《大明小辑》、武侠小说《独剑闯端州》、《叶挺的故事》、《包拯》、《砚都清风》、《中国历史文化名地——肇庆》等。莫宣卿是封川(今属封开县)人。生父莫让仁早逝,他是个遗腹子。后随母改嫁莫及芝。莫宣卿自幼聪颖、发奋读书、志向远大。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中状元,年方十七岁,成为岭南第一个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全文7889字,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
一
在唐朝以前,岭南没有出过状元,到了唐宣宗时候,才出了个状元,这就是封川(今封开县)的莫宣卿。他父亲叫莫让仁,是个老实敦厚的农民,家里很穷,平日靠耕田养鸭为生。他家附近有一条大水沟,鸭子在水沟里觅食田螺和小鱼小虾,等鸭子吃饱了,日头落山了,莫让仁才把鸭子赶回家来。
▲莫宣卿故居
莫宣卿的传说很多,见诸文字的故事我只看到一个。老人陈二桂在说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的故事。封开县的梁国棠、谢京中、麦召峰三个年青人围坐在老人的跟前,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录。又将记录全部交给方志学家李尚拔作文字整理,收入了《肇庆民间故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状元莫宣卿》这个民间口头传说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有一天,莫让仁发现水沟边有三株黄茅草,那中间的一株,有水珠吸上又滴下,滴下又吸上,感到非常奇怪。第三天莫让仁用手去剥开这株黄茅草,因用力过猛,手指给割破了,一直流血不止,最后竟死在水沟边。
当晚,鸭子自已回家去了,莫让仁却没有回来。莫让仁的父亲和妻子,到处去寻找,却没有找到。一直找到第二天才在水沟边找到了他的草帽和蓑衣,而尸体给蚂蚁团团围住了。
莫让仁死了,穷到连棺材都买不起,同房几个兄弟就地挖个土坑,把他埋葬了。原来,这地方是个生龙口,葬下去一定要“发达” 的。可惜,当时没葬对,尸体没对准独木(当地一个村名),而是对准荔枝(也是村名)。过后,地理(风水)先生说:“就是差一点,独木不向向荔枝,得了英雄失了尸。”
莫让仁死时,莫宣卿还没有出世,是一个遗腹子。后来他母亲因家境贫困,不得不改嫁给南丰的莫及芝。莫宣卿在继父家长到六岁了,还不会讲话,家人以为他是哑仔。到七岁入学读书,他不单会讲话了,而且记性妤,过目不忘,读书非常聪明。所以平时不用很用功,都能对付。私塾老先生对他产生了误解,所以不重视他,还常要他做杂工,烧水、扫地。
▲莫宣卿故居
一年,朝廷要考试了,最初老先生不给莫宣卿去,经莫宣卿再三请求,才同意跟其他同学一齐去。
头一天,师生来到封川牛头界,日已西沉,雷公又响,要下雨了,只好到山界一间茅屋去借宿。那屋住着老亚伯和老亚婆两人,正摆着酒席,要宴请客人。师生问道:“亚伯,亚婆,我们在这里避下雨好吗?”老伯说:“我一会要请客哩!”“你要请客,为什么不见有人来呢?”“等一下,人就来了。”“求求老伯,客人未来,就给我们避避雨吧!”这样,经过再三请求,老伯同意了。但老伯说:“你们是上京考试的,我出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对了才准进屋。这谜语是:‘郁郁弯弯,粒黑粒白,散散修修,重重迭迭’, 是什么?”当时师生个个都答不上来。老伯说:“既然答不上来,你们就不能进屋了!”这时,天已黑,雷公又叫,又下雨了,正是进退两难。
莫宣卿跑了一天路程,相当劳累,正在屋外瞌眼训,听见大家吵吵嚷嚷,都说猜不得,莫宣卿就说:“你们猜不得,让我去试试!”莫宣卿进去对老伯说:“郁郁弯弯娥眉月,粒黑粒白似眼睛,散散修修天上星,重重迭迭是书经。”老伯一听,呵呵大笑:“好,好,答对了,就请大家入屋就席。”
第二日,临别时,老伯摸着莫宣卿的头,对师生说:“莫小哥年纪最小,上京路遥,你们千万要照顾他啊!”
这天,师生来到长江渡口,坐渡船过江。这渡船老伯,有两个女儿,姐妹俩见莫宣卿年纪最小,又来帮她们划船,打心里感到喜欢。船到江中间,小妹忽见莫宣卿背后有一把罗伞,就给父亲说了。小妹父亲说:“他们都是上京考试的,背后有罗伞的人,就是最聪明的人。”要上岸了,渡船老伯叫小妹跟着莫宣卿一齐上京。小妹说:“小哥,我爸叫我跟你上京哩!”宣卿说:“你跟我怎么行呀?我自己没有钱,我还是跟人家来的呢!”小妹说:“我有钱,我们一齐用啦!”宣卿说:“你有钱,我也不要。”但小妹苦苦要求,宣卿最后就同意了。
▲乾隆手迹“孝肃状元”
来到京城之后,莫宣卿报名了。第一次考试,莫宣卿中了,再经过复试,莫宣卿又入了选。莫宣卿和小妹非常高兴,他们买了两个沙田柚,每人一个,小妹那个削开,一人一半,边走边吃;莫宣卿这个,捧在手里,抛上抛下,高兴地说:“波碌(沙田柚)响三声,高中状元第一名。”有人以为他是傻仔,但莫宣卿听了置之一笑。后来,经过第三论复试,莫宣卿果然高中了状元。
莫宣卿中了状元,整个京城都轰动了,到处燃放鞭炮,庆祝新科状元。在他回乡的时候,整个岭南也轰动了,人山人海前来迎接。当回到封川县渔涝时,宣卿的亚公说:“看他是先回渔涝家,还是南丰家?如果先回南丰家,就用棍敲他。”莫宣卿的八人大轿路过渔涝西村,他立即下轿去向亚公跪拜,并在西村莫家先饮了状元酒,然后上南丰继父家,再摆状元酒,宴请亲朋故旧,这样,两家都关照到了,封川和开建两县父老,都称赞莫宣卿做得对。
这一段故事说得有趣,也不难看出,莫宣卿在京城买沙田柚的细节,完全是老人把家乡的事情搬到京城去了。莫宣卿中了状元荣归故里,先到生父家还是先到继父家,这本末是不能颠倒的,老人在编故事中有意识的强调“莫宣卿做得对”,是为了让听故事的人知道,祖德源流,宗枝血脉的重要,乡规族例一代一代必须遵行。而后面的一些事件、情节,例如“将,广东免解粮!”之类,就完全是张冠李戴,是在别的故事中移用过来的了。
▲木雕“莫状元回乡”
莫宣卿回家探亲期满,就赴京上任了。一日,他与皇帝下棋,莫宣卿说:“将,广东免解粮!”“将,广东免解粮!”后来讲得多,皇帝也跟着说:“将,广东免解粮!”莫宣卿立即下跪:“谢恩。”皇帝金口一开,一言千金。从此,广东就免解粮了。
莫宣卿和皇帝下棋时,皇后在旁边看,看到莫宣卿一叫“将” ,棋子就会自动走去。而皇帝叫“将”, 则要自己去拿棋子。同时,又看到莫宣卿的坐位比皇帝还高,背后又经常出现罗伞。皇后将这事暗中讲给皇帝知道,皇帝认为莫宣卿不是凡人,是异党,将来必和自己争夺皇帝位,便暗下狠心要害死莫宣卿。
有一次,皇帝问莫宣卿的家乡怎么样?宣卿说:“我家有四龙金柱。”皇帝说:“果真?”宣卿说:“我家日出金银铺地,下雨珠帘悬空。”实际上莫家是屋破瓦漏,日出,太阳光穿瓦窿。下雨,雨水湿厅堂。皇帝听了半信半疑,于是又问:“你家乡百姓生活如何呢?”宣卿说:“我们吃的是大禾,今年我回家拜清(扫墓),就带给你尝尝。”皇帝又问:“你家乡的路好不好走啊?”莫宣卿说:“到我家乡,单单过三个山径,就要几十天了,过罗黑经,要走七天七夜;猿岭径要走七天七夜;莲花经,也要走七天七夜。”皇帝心想:你不要吓我,我偏要去。就说:“你能去的,我也能去。”宣卿推辞不得,就出了一计,说:“我们南岭,山蚊很多,皇上龙体,怎么受得了。”皇帝不知什么叫山蚊,莫宣卿把事先准备好的两只地窿蜂,一只拔去蜂针,留给自己,一只未拔蜂针,留给皇帝,他拿到皇帝面前说:“皇上,这就是山蚊了,你要哪一只?”皇帝说:“你给哪一只都行。”莫宣卿把拔去蜂针的地窿蜂放在掌上,得意地玩弄了一番,没事。接着皇帝又要另一只,他也学着莫宣卿的样子,用手去捉地窿蜂,不料给蜂针螫得手肿面肿,叫苦连天。最后用黄泥水涂洗,才消了肿。从此,皇帝就不再提到莫宣卿家乡的事了。
第二年,莫宣卿要回家拜清了,皇上存心要害死他,送给他两埕毒酒,还派了亲信护送。船到途中,有条鲤鱼精想救莫宣卿,跳了上来,撞翻了两埕酒。莫宣卿想到这酒是皇帝送的,打翻了太可惜,就把剩下的两杯酒饮了。结果,莫宣卿坐在椅子上不动了,他手拿着书,好像在看书一样,其实已经被毒死了。那皇帝派来的亲信,以为莫宣卿没有死,就立即回去禀告皇帝说:“这酒不够有力,莫宣卿没有死。”皇帝不信,便亲自去试一试,结果皇帝也死了。
据说莫宣卿死后,连尸体也不见了,只剩下一只靴。后来,莫家就把这只靴葬在渔涝罗鼓岗头上,这就是保存至今的状元坟。
研究莫宣卿的文章读过不少,而大同小异者多。文史学家陈乃良先生在封开县工作35年,对莫宣卿的生平有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较为详尽可信:
七岁称神童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莫宣卿出生在岭南封州一个风景秀丽昀乡村—蕨村(另有一说他生在西村。现据明方尚祖《封川县志·高第传》记载为准,且蕨村背后有南山,正好应了莫宣卿诗“我本南山凤” 之句,更为可信)。生父莫让仁早逝,他是个遗腹子。母亲姓梁,因家境贫寒,孩子孤苦无依,带着孩子改嫁给开建籍人士莫及芝。及芝富有,是个忠厚长者,对莫宣卿也比较好,让他跟两个异母哥哥去读书。少年莫宣卿表现出异常的天赋,闻言即悟。手不释卷,过目成诵,七岁就能吟诗。有一次与众儿童玩耍,莫宣卿受到欺负和讥笑,愤而在沙中题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诗出,众乡亲惊叹不已,传颂乡里,称为神童。莫宣卿童年的经历,形成他倔强和孤傲的性烙,推动他发愤读书,自强不息。
十二岁选秀才
宣卿稍长,就读于梁明甫先生门下。得名师指导,勤奋学习,才思大进。十二岁选秀才,名扬乡里。叔父莫让义帮助他在附近的麒麟山下,搭了一间草棚作书屋,排除干扰,专心攻读。他有一首《答问读书屋》,记叙这一段自学生活:“书屋奇麒麟,不同牛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洌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在简陋的草棚书屋中苦读,莫宣卿已奠定远大的志向,登科及第。
十七岁中状元
莫宣卿学业有成,“试于有司”, 后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由地方政府送到京师,参加殿试。“对场清问,首魁天下”, 考取制科第一名,也就是中状元了。时莫宣卿年仅十七周岁,是岭南第一个状元,也恐怕是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了。据阮元《广东通志·选举表》所列历代进士名单,宣卿之前广东有进士十九人,无状元。其中佼佼者张九龄中进士第二;又据《广西通志·选举表》广西第一个状元是唐僖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临桂人赵观文,在莫宣卿之后44年才高中,故宣卿亦两广第一个状元。以中国之大,中状元确实不容易,历史上两广只有状元18人。古代岭南文化比中原相对落后,唐武宗还规定岭南每科所选进士,不得超过7人,机会比中原各州少了一半以上。在基础相对落后和朝廷歧视的情况下,莫宣卿能脱颖而出,就更不寻常了。这是他苦学成才的结果。莫宣卿中状元时,唐宣宗李忱十分器重这位南方才子,赐宴并赐诗:“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莫宣卿像
莫宣卿也有一首《及第自咏》:“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消。万金书寄南飞雁,三级天门已一跳。”此诗抒发他状元高中后的情怀和抱负,以及切盼鸿雁传书,让慈母共享他的快乐之情。
在被视为南蛮的落后地方,一个少年一举压倒全国众多的才子,自然轰动一时了。新科状元莫宣卿在长安游金街时,同科进士柳诖(一说柳靖)有诗纪盛:“笔阵才交玉陛前,一声雷震便升天。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红杏殿中呈绣服,绿埸堤畔拂金鞭。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当年长安人倾城地涌上街头,万人空巷,争睹年轻的新科状元的热烈情景宛在眼前。
《赋得水怀珠》
《赋得水怀珠》收入《全唐诗》,是宣卿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在试场中作诗,为了应景切题,难免陷落俗套。而此诗写得非常真切优美,是试帖诗中难能可贵的力作:“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素魄生频末,圆规照水隅。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莫宣卿自己,不也是一颗长川波底孕育着的明珠么?故乡的山青水秀给他灵感,得水怀珠。他的凌云壮志,赋与他真切的情感,使他一气呵成这一传世的优美诗篇。风景如画的家乡,郁郁葱葱的麒麟山,川流不息的渔涝河,故乡的山川灵秀,孕育了这位岭南第一状元。
京师十余载
莫宣卿中状元后,任翰林院编修,赐内阁中书学士。唐制翰林学士是科举进士进入政杖中枢的一条捷径,也是进士及第后渴望得到的官职。莫宣卿中状元后,能“初典翰林”, 看来唐宣宗对他是恩宠有加的。宣卿随后请旨还乡,本欲迎母亲进京同住,但母亲不习惯北方生活,宣卿只好自己留京任职。他在京的任职情况,记载一片空白。《封川县志》有他这段时间的诗作《答学士令狐绚》,姑且录之以供参考:“翰苑文章冠百家,玉堂常对紫薇花。日笼砚井龙蛇动,月照瀛洲桂影斜。辅国自然熙帝载,格君不用坏黄麻。丝纶耿耿垂青史,白璧谁能染纤瑕。”
▲莫宣卿像
莫宣卿的年代,处唐朝中后期。政局动荡不安,权力斗争激烈,翰林在中枢的政治斗争中处微妙地位。令狐绚自大中四年出任宰相,宣卿于次年中状元。看来令狐啕有意罗致莫宣卿于自己门下,而莫宣卿签诗虽有称颂之意,却表示婉拒。唐代翰林居官不同于大内官员,也不同于朝官,是介乎两者之间,具有宫官和朝官双重身份的特殊官员。当时翰林学士拟诏,称“内制”, 用白麻纸书写;而中书舍人拟诏,称“外制”,用黄麻纸书写。“格君不用坏黄麻”,可见宣卿不愿追随令狐绚之意。这一来就堵塞了自己的仕途。莫宣卿虽有报国之志,然而他那种洁身自好和清高独立的性格,使他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当时各种权力的角逐和斗争,因而也无法抒展自己的才干,浪迹京师十几年,无甚建树。
从莫宣卿这时期的另一首诗《谒张曲江祠》,可以看出他居京期间的感慨与无奈。“明明大节重于唐,太息中书位不长。有志格君安社稷,无心爱己计存亡。一轮金鉴千年照,半世良臣万古彰。林甫当年如未相,定教尧舜在明皇。”
在这里,莫宣卿借张九龄的身世和遭遇,抒发自己难展的抱负。在京任职十三年以后,莫宣卿深知自己不能适应京师的权力倾轧,不会有所作为,不如到地方去做点实事。于是上表陈情,恳求出任地方官员,以便供养母亲,他希望在地方官任上能出政绩。皇上嘉许莫宣卿的孝道,任命他为台州别驾(刺史副职)。对于莫宣卿申请离京,当朝宰相白敏中是很惋惜的,曾赋诗一首挽留:“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雷动满城春。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蒹金未足珍。台阁丝纶应舍旧,经庭保傅可图新。云何一点思亲意,化作岭南戏彩人。”
英年惜早逝
▲莫宣卿墓园
莫宣卿再次回家乡接母亲,不幸未到任便病逝了,卒年史无详记。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朝廷为莫宣卿请封。唐懿宗降旨,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入祠封州乡贤祠。其家乡赐名文德。其年莫宣卿冥岁三十四,享年三十岁。
莫宣卿娶妻白氏,生有三个儿子。
▲莫宣卿墓
莫宣卿的生命太短促了,没有留下什么功业。唐封州刺史白鸿儒《莫孝肃公诗文集序》称其诗“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造物,不事汝点,而生气宛然也”。 称赞宣卿的诗文珍贵,风格自然,朴素而有生气。可惜传世太少,《全唐诗》仅留下三首另两句,但仍可窥见诗人的才华,得到后人景仰。清诗人黄培芳《论粤诗绝句十首》,其第一首咏莫宣卿“莫子龙文健笔扛,南人初数士无双”。 尽表仰慕之情。
陈乃良老师著述的《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是我在几个莫宣卿研究的版本中,看到的最详实,最准确也是最早的一个版本,也应该是最权威的一个版本。陈老师在叙述历史的时候,揉进去一点儿文学的成份,是他对莫宣卿这位岭南才子情感的流露,有他个人的一点偏爱,却无伤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莫宣卿就如一现的昙花,开得奇丽却并不辉煌,英年早逝,少有建树,着实令人握腕叹息。对他的生平,史家的研究基本一致,出入不大。对他的早逝,包括传说,却有多种说法:“毒死说”( 多传于民间,如上所录的《状元莫宣卿》);“被杀说”( 有学者认为是在台州任上被黄巢义军杀害);“病亡说”( 历史、方志专家多持此说,却又拿不出足够的依据)。其实,陈乃良老师已经在他的《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中,已经说到了莫宣卿早逝的原因了。
▲现场听众听得如此如醉
莫宣卿是受村人歧视的“油瓶仔”(母亲带着儿子改嫁,俗称“拖油瓶”),这种世俗的歧视使“闻言即悟”的莫宣卿从小就“形成倔强和孤傲的性格,推动他发愤读书,自强不息。”这是由于极度的自卑而形成极端的自尊。七岁神童“异常的天赋”,在“受到欺负和讥笑”的时候,把自己孤立起来了。“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这种孤愤受到世俗“惊叹不已,传颂乡里,称为神童。”愚昧和偏执让他离真理愈远,“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都说他其志可嘉,有谁说其愚可叹?无论是歧视或是传颂,都把莫宣卿推进一座精神的象牙塔中。
莫宣卿得名师梁明甫的指导,“勤奋学习,才思大进。十二岁选秀才,名扬乡里。”这本应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他的亲叔父莫让义,望侄成龙,帮助他在附近的麒麟山下,“搭了一间草棚作书屋,排除干扰,专心攻读。”这也难说是个错误。但是却让莫宣卿与社会进一步隔绝,进一步将自己孤立起来。草搠书屋成了莫宣卿的第一座物负的象牙之塔,他的《答问读书屋》作了很好的注释。乃良老师认为陈永正先生“在有关论著中解释此诗,甚为详当”:“‘麒麟’, 山名。诗中用此语意相关,亦暗示着诗人的大志。麒麟为古人心目中的‘仁兽’,象征祥瑞,也比喻才能杰出的人。诗人亦隐然以麒麟自况,他下决心,走的再不是一般的‘牛马路’了。
他要读尽床头的万卷诗书,驾五龙而凌云直上。‘井汲’ 句,用《易·井》语‘井冽寒泉食’,王弼注‘冽’, 洁也,居中得正,体刚不挠,不食不义,中正高洁,故井洌寒泉,然后乃食也’。诗中以井泉比喻自己的高洁,希望得遇圣明之主,能看到其‘寒洌’的美德。‘桂花’句,直书自己的怀抱,《晋书·邰诜传》载,诜自谓‘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支,昆山之片玉’。宣卿诗以景喻情,表明对科举及第的渴望。末句点出‘青云’ 二字,为全诗之结穴”。永正先生的点评,确实是精准详当。
读莫宣卿十二岁的《答问读书屋》,不难让人想起他七岁时的《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与“不同牛马路”。有异曲而同工之妙。于青山绿水之间而岂同凡鸟群,处乡村陌里之中而不同牛马路,仍然是骨髓里的孤傲与偏执。而孤傲与偏执注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宣卿诗以景喻情,表明对科举及第的渴望。”那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来和自己的孤傲偏执较劲。愤世嫉俗,过者为灾,生了伤身之气。
“突破天荒出蒿莱”,十七岁高中制科第一, 的确是让皇都惊震,全国轰动的事情。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能有几人!任何的赞颂,任何的褒奖都不为过。“唐宣宗李忱十分器重这位江南才子”,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让他出“任翰林院编修,赐内阁中书学士”,却无疑是将他十二岁的草茅书屋象牙之塔,转到了翰林院这座新的精神与物质的象牙之塔中去,让这位与世隔绝,只靠“床头万卷书”高中状元的青年才俊,失去了融入社会的实践机会,而且长达十三年之久无所作为,“有志格君安社稷,无心爱己计存亡。”这能不让一心“佐圣君” 的莫宣卿焦燥不安、惶惶岁月么?在诸多的厚爱(包括唐宣宗的器重,令狐绚的看重,白敏中的挽留),都成了“溺爱”,岂只是因为“政局动荡不安,权力斗争激烈”的原因,莫宣卿自己已经找不着北,无所适从了。
《赋得水怀珠》诗,乃良老师说“是宣卿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 ,是“试帖诗”。而方志学家刘伟铿则认为是出任台州别驾,“回到家乡,准备接母亲上任。临离开家乡前夕,他在龙吟水(今名金缕水)边赋诗。对家乡充满惜别之情。”莫宣卿这首收入《全唐诗》中的《赋得水怀珠》,确实是“写得非常真切优美:“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素魄生频末,圆规照水隅。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诗从写景开始,进而抒发要当汉代合浦太守孟尝那样一个好官的愿望,确实是情真意切,无论在考场应试时的表白,还是从出任台州,回到故乡时的抒怀,都说得过去。诗为心声,有感而发,囿困于长安13年的生活,感受会更为深刻,因此我更倾向于刘说。莫宣卿这次请求外任,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次“顿悟”, 他终于明白,只有走出象牙之塔,“到地方去做点实事”,在社会实践中去磨砺自己,才能够实现“佐圣君”的愿望。只可惜,为时已晚,已经是油尽灯残了,莫宣卿在旅途中便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莫宣卿从七岁开始发愤苦读,十年寒窗无人问,只有“床头万卷书”。这是一种自囚自虐式的苦行生活,对正值少年的身体损害是很巨大的,接着是十三年作为朝官而“没留下什么功业”, 像他这样一个从七岁就立下“佐圣君”大志向的人来说,心中的焦虑郁抑也是严重的。身心俱损还要在皇帝、同袍面前硬撑着,那结果便是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了。莫宣卿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倔强与孤傲而讳疾忌医,在强烈的危机预感之中,他匆匆请求外任,急急回乡迎母……
莫宣卿的早逝,有人说是痨病,这在当时也确实是一种不治之症。但从迹象上看,实在不像是痨病。他积劳积虑一点不假,但他死得突然,是属于猝死,就不应该是痨病了。在莫宣卿的民间传说中,陈二桂老人的叙述引人关注:在船上,皇帝赐的御酒被浪掀翻倾倒,“莫宣卿想到这酒是皇帝送的,打翻了太可惜,就把剩下的两杯酒饮了。结果,莫宣卿坐在椅子上不动了,他手拿着书,好像在看书一样,其实已经被毒死了。”方志学家刘伟铿在《肇庆历史风貌·两广第一个状元莫宣卿》中也记录了这一传说:“酒埕打翻,本可平安。但莫宣卿说:‘皇帝恩赐,不可不受。’跪着舔吃,结果中毒身死,故事揭露封建等级观念的害人,姑存此以资考证。”
这种突然死亡的情状,和现代熟知的“脑溢血”、“ 脑梗”、“ 心梗”的症状十分相似,很可能莫宣卿早已经患有高脂血症,常见胸痛心痹,倦怠乏力,头昏目眩,这种被称当今称为“富贵病”的病,在古代医学上还是很陌生,不常见,难以防治的。莫宣卿因为喝了两杯御酒引发脑溢血突然死亡,“坐在椅子上不动了”,就成为合理的解释了。如果是被“毒死”,应该有“七窍流血”之类的描写吧?而莫宣卿却是“好象在看书一样”,可见皇帝是被冤枉了的。赐酒很有可能,下毒子虚乌有。
一现昙花莫宣卿是一代奇才,在岭南异地更是凤毛麟角。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朝廷才颁布诏令,岭南五府实行科举制度,敕各府民间“自身有词藻可称者……任命应诸邑乡贡……有堪及第者,具奏闻”。 更严格规定岭南每科所选进士不得超过7人,还不及中原各州的一半。在这样严苛的规定下,莫宣卿能脱颖而出,“推动了当年的学风”,“ 虽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对岭南的教育和文化的促进,影响是深远的。值得我们缅怀纪念。
▲李玮老师与观众合影留念
“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由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端州图书馆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二十期。有意参加讲座的市民,可关注端州图书馆有关日程安排,或通过“端州发布”公众号阅读讲座精华内容。
备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梁泽麟
编审:邓珍芳
肇庆再登央视舞台!这场《对话》释放未来文旅发展重磅信号(内附独家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