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可避免的精品咖啡战局,鱼眼咖啡连机器人都出手!

AriaChoi CEO品牌观察 2019-07-05


精品咖啡“遍地开花”,这家你buy吗?

近两年,中国市场涌现出的本土咖啡连锁品牌接连获得资本的押注,比如GREYBOX、Seesaw、瑞幸等,连国外咖啡品牌也想来分一杯羹。咖啡馆从街铺走向购物中心,也成为了TA们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日,又有一家精品咖啡连锁品牌FISHEYE鱼眼咖啡获得由清流资本和华创资本联合投资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在如今这样一个玩家日益递增、战局愈发复杂的咖啡市场,TA又有怎样的杀手锏呢?

鱼眼2.0时代,全国10家店

作为国内最早专注于精品咖啡的连锁品牌之一,鱼眼咖啡第一家店创立于2010年北京三里屯。在当时国内咖啡市场环境下, 精品咖啡已经有一个比较大的商业空间和商业机会存在。

鱼眼咖啡曾在北京、成都、沈阳都开过店,然而,在2015年关闭了所有门店。2017年,FishEye Café重新回归,完成了品牌升级,进入鱼眼2.0时代,采用O2O模式,以“小店+外卖”的模式提供咖啡服务。截至目前,鱼眼咖啡在北京和上海一共开设了10家直营门店,包括街铺、购物中心店、外卖厨房三种业态。

“一杯好喝的咖啡本应是日常”是鱼眼咖啡的品牌信念。鱼眼咖啡的创始人兼CEO孙瑜曾担任美国苹果公司、亚马逊公司高级管理职位,也曾在西雅图开了一家咖啡馆,在咖啡行业深耕多年,抱着“想喝杯好咖啡”的初衷而创立了鱼眼咖啡这个品牌。为了给95后、00后主力消费客群传递出提供一杯多渠道便捷获取的、高品质的“每日咖啡”。

布局全产业链,严选精品庄园级咖啡豆

一杯好的精品咖啡的灵魂来自于好的咖啡豆。从源头上,鱼眼咖啡对咖啡豆的选择有严格的标准,只采购高海拔生长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以及来自世界各个产地、具有丰富风味、干净口感的精品庄园级咖啡豆。

此外,从咖啡豆烘焙到咖啡师现场出品,鱼眼咖啡布局全产业链,制定出可量化数据的统一标准通过小批量高频次按需烘焙,为每个门店提供更新鲜的咖啡豆。还会通过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门店的运营效率,最大程度保证咖啡出品的品质和稳定性。

除了传统的意式咖啡,还有手冲咖啡,冷萃咖啡、氮气咖啡。其中手冲咖啡有超过10款的精品庄园级咖啡豆可供选择。而鱼眼咖啡的平均客单价是在32元左右,基本上与星巴克持平。据了解,接下来鱼眼咖啡还会向大众市场推出罐装饮品、挂耳咖啡等快消品。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该品牌的线上商城和门店,已经有各种包装设计精美的周边产品可供购买。

打造“小而精”门店,突破咖啡消费场景

精品咖啡从最初的“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大部分品牌都通过开“大店”来满足“第三空间”的场景需求,加上传统的手冲模式也很难在产能上满足大众市场的高频次消费。因此,鱼眼咖啡反其道而行,不仅走起“小而精”的路线,还引入高科技产品:全自动意式咖啡机和手冲黑咖啡机器人来实现更高效制作、更稳定质量。

手冲黑咖啡机器人早在2017年上海长乐路店开业时,便成功吸引了外界的关注。20平米的临街小店,摆放着由前NASA团队设计的、高达10万元的“Poursteady”手冲咖啡机器人。它可以同一时间冲泡5杯咖啡,一小时做出60杯咖啡,仅需3分钟等待时间(普通人工手冲咖啡需15分钟)。

目前,鱼眼咖啡门店已进驻的购物中心包括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和北京凤凰汇,采用中庭店的形式呈现,让更多线下用户能接触到品牌的第一场景,满足了到店的传统咖啡消费需求。再通过“自提+外送”的模式,利用线上与线下结合来突破咖啡消费场景,还专门找来摩拜单车的设计公司EICO Design设计品牌的整套VI和界面,顾客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自助下单选择自提或外送,从而使单一门店的覆盖范围扩大,优化用户体验。同时,店内还有很多周边产品购买。

对于刚刚完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的鱼眼咖啡来说,资本的加入既能通过门店的进一步扩张,来提升产品和用户体验,让更多人喝到鱼眼咖啡;同时也能借助资本的力量,吸引更多的关注。


总结


目前,国内的咖啡行业整体步入高速发展期,2018年咖啡店数量达到140000家左右。据国信证券研究数据,中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在15%左右,预计到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销量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

像鱼眼咖啡这样的在第三次咖啡浪潮中诞生的品牌,弥补了国内中高端咖啡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消费者。我们可以看看其他不同定位的精品咖啡品牌最新的发展状况:

2016年成立的GREYBOX COFFEE,目前在全国9个城市开出20家门店;

9个月亏损8个亿、刚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的瑞幸咖啡计划2019年再开2500家店;

日本网红精品咖啡% Arabica相继在上海、深圳开店后,近日宣布将进驻南京德基广场。

当然还有咖啡爱好者都很期待的Blue Bottle还没进入中国市场。

咖啡店承载了购物中心消费客群休憩、约会等休闲功能,早已成为Mall的标配品类,随着购物中心数量的不断增加,体验业态的比重也随之提高,一个购物中心有3-4家的咖啡店已经是常态。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不再只是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传统咖啡品牌的身影,差异化新品牌的出现更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告知

作者 | Aria  图片 | 互联网

添加小编微信:xdskefu  加入实名品牌交流群

「 每日热文推荐 」

点击下方图片,可直接阅读

▲中式面馆也有“海归派”?看纽约Hao Noodle如何从国外火到国内


▲高端甜品店争夺战,对手又何止LadyM一家

3000m²的超级烘焙工坊对标星巴克,欲做美食界的“烘焙迪士尼”



 关注实体商业创新 

 新的一切都将在这里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