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上海记忆:八仙桥菜场

无田 食砚无田 2021-12-01

图1:1930年1月,改造前的八仙桥菜场旧影(《晶报》1930年1月21日第2版)

图2:1910年,八仙桥菜场周边(宣统2年商务版《上海全城街道租界实测地图》)截图


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南八仙桥西侧巨籁达路坟山路(愷自尔路麦高包禄路)口首安里左近出现了集市(图2)。由于在租界外不用捐照(当时此处尚不属法租界),菜贩就纷纷涌来设摊,出售肉制品和蔬菜,吸引了周边华洋居民前来买菜,故称“华洋菜场“。到了十九世纪80年代,这里盖起了简易木屋,菜场收市后,卖艺人借地表演戏曲、曲艺和杂耍,亦成八仙桥一景。以菜兴市,1900年之后的菜场周边商铺多了起来,如米号、烟杂店、香烛号、锡箔店等。1923年起,摊户执照捐银(摊位费),每摊捐银一两,露天摊捐银七钱五分。据首安里居民回忆,旧年他住在首安里,走出弄堂,对面就是小菜场。菜场内水果摊的卖价比外面店里贵一些。油鱼摊和虾肉馄饨、蟹粉馒头、面、汤圆摊,总共不满二十副,大半都是宁波人营业。那时,汤圆(夏季改卖绿豆汤)、馄饨摊还没妙龄女子照顾。摊头布置食物都很考究和清洁。附近居民想吃点心,都上这些摊头吃,或则讲面子雅观的,亦有叫娘姨(佣人)带碗买回去吃。走进菜场里面,东西两侧有二个四方布帐围,帐内即四明歌剧场(演宁波滩簧、申曲),戏台搭得很简单,座位是十几排长板凳,场面角色都与游戏场同,看戏的都是宁波籍苦力(1928年,菜场内非正式游艺被取缔)。各点心摊从午后二点,一直到晚间十二点后,方才相继收摊。1930年初,因老菜场简陋破旧(图1),法租界公董局决定将其翻造成标准室内菜场(二层楼钢筋水泥结构,面积约3200平方米),并通告场内各摊户,于2月22日星期六晨,暂迁入敏体尼荫路中法学校空地上的临时菜场,按其原有执照号数,设摊营业,待新菜场落成后迁回。

图3:1931年,开张不久的新八仙桥菜场


1931年初,新八仙桥菜场业已改建完竣(图3)。新菜场开幕前,法租界当局因有利可图,以投标方式租赁摊基,对大多小本经营的菜贩显失公平。1931年1月28日上午,全体摊贩三百余人罢市,随即在南阳桥南首(西门外方斜路)京江公所前齐集,整队经唐家湾菜场出发,向市党部、社会局大请愿,领队高举“上海法租界八仙桥菜场摊户向党政机关大请愿”、“否认法公董局投标摊基”等标语,当天下午举行的菜场摊基投标会以“无一人接应”而告吹。之后,由法租界纳税华人会暨华董杜月笙、华委程祝荪等人出面调解,最终改以抽签定位(摊基)。2月7日上午七点,新菜场正式开幕,来宾有公董局督办魏志仁、总办傅勒斯,及华人各团体代表等。各菜贩已于前晚全部迁回就位。开幕典礼上,高挂党国旗和法国旗,特请军乐队吹奏,大放鞭炮,盛况空前。

图4:《申报》(1940年11月29日第10版)报道“八仙桥菜场禁止吐痰”


1939年4月,八仙桥菜场二楼辟作八仙商场,由集成公司创办,营业时间为每天下午一时至晚上十一时。1940年6月,菜场改组为华洋混合菜场,酌量取消并重行配置摊位,保持菜场清洁(图4),恪遵卫生法令。

1940年7月29日,俄商面包、杂货摊在菜场内开张营业,由俄敎堂神父及乐队举行宗敎典礼,出席观礼者有平价委员会分组委员会主席、八仙桥菜场管理人艾格来、平价委员会秘书施白、法公董局捐务处副处长德西、霞飞捕房警长卜萨古,以及华商、俄商各摊贩代表等。在举行仪式后,各报记者参观菜场,核得在一般货品供给方面菜场确有显著改善,且闻在菜场楼上新增五家菜贩,可供外侨食品。

图5:1946年,八仙桥菜场俯瞰图(龙门路金陵中路永善路围成之)


1950年代初,新旧政权更替之际,市立八仙桥菜场大多数摊贩仍依规经营,但有极个别的以身试法,或虚报斤两牟利或逃税。例如,八十六号摊主张林根,出售红椒,因虚报斤两被罚停业二天。还有六十号摊主久大绣庄老板龚惠民,自1950年以来,每月报税营业额不满三千万元。而实际除零销一般鞋面外,尚兼营巨额高档绣花鞋面,运港出口易取缝纫机器等来沪销售,并有大量整匹软缎运销扬州、常州、无锡、苏北等地,用“飞过海”方式进销货不入账,亦不开立发票;另与朱学铨等人虚设联谊号户名经营新布鞋衬,设置暗账,从不报税,前后逃漏报税营业额达九亿元之巨,占原报全部缴税营业额百分之三百九十强。龚某后被嵩山区税局立案查处。

1952年春节前夕,华东区土产公司猪业运销部为了稳定春节猪肉价格和保证供应量,除了委托本市三十家零售公司代售鲜、腌肉外,特在八仙桥菜场增设鲜肉供应所,大量供应剥皮鲜猪肉。供应对象为各工厂、团体、合作社、学校、医院、伙食团,以及酒菜饭馆、点心店等。该供应所为便利购买户起见,将整片肉切分为腿肉、肋条、夹心、板油四个部分出售(如需整片也可),购买户可根据需求,向该所办公处(延安东路跑马厅公寓十二号,龙门大戏院对面)办理手续,由该所按购买户预约时间专车免费送达。

1956年,八仙桥菜场公私合营;同年6月,菜场组成食品、水产、蔬菜三个合作组,二百二十二户摊贩中有一百九十三户自愿按行业加入合作组,试行集中经营,各合作组都设有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资金,集中进货与调配人力。菜场内已按品种分类陈设,底层为荤菜如鱼、肉、蛋类等,都集中设摊;二楼出售各种蔬菜。1957年,因猪肉货源日趋紧张,为保证供应,对居民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对伙食团和饮食店实行凭证限量供应。1958年,菜场实行统一核算,并更名为八仙桥合作菜场。同年10月,菜场为市民能买到更新鲜的鱼类,与上海铁路局通力合作,试运活鱼;27日夜间,首次从嘉兴运来一车皮活鱼,次日清晨,一辆辆满载活鱼的三轮卡开到了八仙桥菜场。

每天清晨五点多钟,八仙桥小菜场(邑庙区)已人声鼎沸,交关闹猛。每只摊头前侪排着长队,因为摊头供应品种单一,顾客想买多样菜品势必要重复排队,排一个队就要花一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买到想要的菜,致使菜场内拥挤不堪。为缩短顾客买菜时间,八仙桥菜场改进供应办法,从1959年下半年起菜场秩序开始好转。当时的时令蔬菜如黄瓜、洋山芋、小青菜等,有多只摊头同时供应。在一只摊头上有多种蔬菜;卖鸡毛菜的也卖豆腐干、洋葱等。这样,主妇们在一只摊头上就可买到几样小菜。有些蔬菜预先包扎好,并秤好分量,尽量减少顾客等候时间。人手不够,菜场就进行内部调整,将原来每人二周休息一天,改为每周休半天,上午最忙时段全体参加零售。往常顾客比较拥挤的摊头,如卖夜开花、黄瓜和茄子等地方,如今有明显改善;乌贼鱼、带鱼等摊头,也已经做到随到随秤。为了让周边居民吃到更多新鲜蔬菜,菜场除了全天营业外,每天下午还出动十几辆黄鱼车进弄堂摆摊零售;同时还同几个兄弟菜场互通有无,交换小菜品种。另外,菜场内特设孕妇专柜,使她们能随到随买;还设立顾客服务处,代客磨刀、修鞋、零票掉换、碗具出租及物件存放等。1959年底,八仙桥菜场与龙门烟酒综合商店合作在菜场内开了一家烟杂店,出售各种日用杂货一百多种,每天上午五点半至八点半营业,买菜的居民顺便可买点家用杂货,很便民。1960年,八仙桥菜场(黄浦区)建立研究小组,在菜场三楼试种蘑菇六十平方米。同年4月起,已有自产的新鲜蘑菇供应市场。之后,菜场还试验种植草菇、木耳等,丰富菜场供应。1969年,又改名为金陵中路菜场。

图6:1990年代初,八仙桥副食品商场外景

图7:1990年代,八仙桥副食品商场内自选屋

图8:1999年,八仙桥副食品超市内景。陈正宝摄


1987年至1990年初,为了配合“菜篮子工程”,菜场进行全面整修,投资420万元(其中自筹300万元),分三期工程,极大改善了经营设施,开辟二楼商场和自选屋(图6),扩大经营业务,同时改名为八仙桥副食品商场,成为全市首家第一流综合型副食品商场(图5)。商场每天从早晨6点到下午6点全日制对外营业,有三层楼面,铺面商场营业面积达1100平方米,供应肉类、水产品、家禽、蛋品、蔬菜、豆制品、干鲜果和饮料等。二楼商场面积为800平方米,供应优质蔬菜、包装食品、速冻食品等中高档副食品以及糕点、糖果、南北货、酒类、调味品等,同时开辟自选商场即小型超市。商场安装了中央空调,还设有自动扶梯,极大方便顾客登楼购物。最后,请看如下视频(片中4:57处有八仙桥商场侧影),重现昔日八仙桥街景:

视频:1993年,上海八仙桥附近(秦兴培摄)



近期文章:

街拍达人秦兴培:二十多年前的上海“立体记忆”

海上旧梦影痕(十四)

海上旧梦影痕(十三)

海上旧梦影痕(十二)

海上旧梦影痕(十一)

海上旧梦影痕(十)

海上旧梦影痕(九)

海上旧梦影痕(八)

上海租界马路小考:武定路

海上旧梦影痕(七)

城市影像的拾荒者

海上旧梦影痕(六)

海上旧梦影痕(五)

海上旧梦影痕(四)

1949-1950年:黎明前后的大上海

1949年:开国大典(苏联彩色版)

1949-1950年间:弗拉迪斯拉夫·米卡沙-上海街景写真

海上旧梦影痕(三)

海上旧梦影痕(二)

1967年:荒牧万佐行•上海街景写真集

海上旧梦影痕(一)

----------------------------------------------------------


欢迎光临!本号文字及部分近照均为原创。转载本号文章,请注明来源!对老上海、老照片、老地图、老建筑感兴趣的朋友可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

1、搜索微信公众号:wt1957sina;

2、扫描下面本号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再点“关注”即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