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个使用彩色胶卷记录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镜头里70、80年代最真实的中国

2016-08-26 凤凰微视觉


“摄影是唯一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被理解的语言。”



     ——布鲁诺·巴贝


布鲁诺·巴贝,在摩洛哥出生的法国著名摄影师,以对色彩游刃有余的使用而闻名。曾获得多项大奖,包括法国国家奖(French National Order of Merit),海外记者协会奖(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密苏里州立大学纪实摄影奖等。他的作品被广泛的展出,并被多所美术馆收藏。在即将到来的第16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巴贝先生也会带着他的作品亮相。

作品欣赏 


美丽、人性、乐观的主题总能吸引我的关注;我并不愿身处污龊——我宁愿拍摄美丽色彩上动人的阴影,也不愿记录战争的画面。换句话说,我拒绝任何渲染疯狂与恐怖的美学。

——布鲁诺·巴贝



60年代,巴贝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50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巴贝与中国也有着不解之缘,曾多次来到中国,为中国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记忆。

1973年,中法建交九年,时任法国总统的乔治·让·雷蒙·蓬皮杜总统带着访问团来到中国,布鲁诺·巴贝作为随团的摄影师进行拍摄。首次来到中国,巴贝不仅记录下蓬皮杜来访的场景,也记录了70年代,他所到的中国大街小巷的场景。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冒雨迎接贵宾。

到达北京之后,巴贝视野所及是大片的红色,这种红色重复而繁密,遍布了大街小巷,出现在许多人的衣衫上。

整齐划一的欢迎外宾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

姑娘们的头花和彩衣是那个年代的潮品。

北京天安门前聚会的红卫兵。

街边休息,那时候大人孩子都喜欢军品,包括解放军用的帆布挎包。

蓝衣服,那时候的大众色。

黑白灰是70年代的主色调。

新华书店,主要出售伟人像和革命样板戏图片。

那时候,5分钱一条的冰棍就是最好的零食。

70年代,三口之家的缩影。

这张照片,像是70年代的中国缩影,代表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

巴贝第二次来到中国是时隔7年之后的1980年,应Stern和GEO等西方杂志之邀对中国进行专题报道。巴贝和妻子从法国辗转到四川成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旅行。

 1980年重庆市长寿,重庆附近。 

  1980年成都,一群鸭子上了公路。

 1980年成都北部,水稻作物。

  1973年,重庆市一个场景。

  1980年四川省,人工制作的木板。

  1980年四川省乐山大佛,岩石悬崖佛教雕像的脚。

  1980年,吴县附近的长江滩头,人们拖行着小船。

 1980年重庆附近,造纸企业的污染来了。

 1980年四川省,乘船到上海在它的途中经过万县。

 1980年成都。在街边餐馆,一个厨师在抻面。

  1980年成都。在一家茶馆,老人和他们的宠物鸟。

 1980年成都,殡仪馆外观。

 1980年的成都 。

  1980年,成都附近农村的老妪。

 1980年成都,竹编工艺是四川全省的特产。

 1980年成都,眼镜店。

 1980年成都,电影广告牌,包括查理·卓别林。

  1980年灌县,成都北部,四川省戏曲剧院.

 1980年成都,婚纱照。

  1980年成都北部,一幅画的壁画,展示有毛泽东。

 1980年成都街头。


这一次来到中国,巴贝不光记录了四川的影像,也来到了上海,为上海留下了一些年代的记忆。


南京路照相馆,上海,1980。

人民公社,上海,1980。

少年宫音乐课,上海,1980。

公园,上海,1980。


作为第一个使用彩色胶卷来记录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布鲁诺·巴贝对中国既没有粉饰,也没有刻意抹黑,客观的记录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中国,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在即将到来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巴贝会带着哪些作品再次来到中国呢?


视觉盛宴更多精彩



即将消失的文明:最后的猎头族

据说,为了这次影展他们用了洪荒之力——大洋洲篇

奥运15天,最佳照片居然是这几张

别怪我没告诉你,伽马图片社(美国)和西格玛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要来了

从笔端到镜头 打造超现实主义大片全过程

“2016年最有远见摄影师”教你几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