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替农家的孩子喊了一声:「我要上学」,轰动了世界
还记得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吗?这双明亮透彻中隐约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无奈的大眼睛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感动了无数人。人们记住了大眼睛的小姑娘,同时也记住了拍摄者解海龙。
这是解海龙先生《希望工程》系列纪实摄影作品中的一张。正是这个系列作品,解海龙先生用手中的相机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行动,轰动海内外。
1987年4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安太乡寨怀村小学的戴红英老师背着小女儿上课。
1991年4月
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茶畈村的学生。
1991年4月
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落成。
1991年4月
河南省新县八里畈乡王里河小学的学生胡善辉在大声朗读课文。
1991年4月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的学生们在泥泞的教室里上课。
1991年4月
安徽省六安县望江小学上课的孩子们。
1991年4月
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琉璃河村,14岁的姐姐杨永香把得到的救助款让给了11岁的妹妹杨永贵,妹妹激动地哭了。
1991年5月
山东省平邑县西点村小学的学生们趴在凳子上上课。
1991年5月
山东省平邑县保太乡的学生毛克凤。
解海龙先生曾表示:“我要用摄影呼唤社会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用我的镜头替农家的孩子喊一声:「我要上学」”。解海龙以一个摄影家的基本实践推动着全社会进一步关注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1991年9月
陕西省绥德县果子沟村小学民办教学点的学生们。
1991年9月
陕西省绥德县楼沟村小学的学生们在窑洞内上课,每人都有一块小石板当写字本使用。
1991年9月
陕西省米脂县印斗乡茆圪塔村小学的学生们在窑洞里上课。
1991年12月
河北省滦平县拉海沟乡大店子村,当时气温零下20度,孩子们烤烤冻僵的小手继续上课。
1992年2月
甘肃省渭源县聂家山小学,暴雨摧毁了教室。
1992年3月
山西省静乐县神欲沟乡南岩头村的全校师生们。
1992年3月
山西省静乐县李辛庄小学,山村小学没有体育器材,学生们爬树也算是一种体育运动。
1992年3月
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扛着桌凳去上学的孩子们。
1992年9月
四川省旺苍县大两乡向阳小学,石板搭成的教室,四面透风。
1993年10月
贵州省水城县保华乡东升村12岁的小姑娘李成妹。
1993年10月
云南省红河县虾哩村的孩子们。
1993年10月
云南省红河县虾哩村的孩子,为了能上学,上山去打柴。
1993年10月
贵州省水城县金盆乡中心学校的学生。
1993年10月
贵州省水城县花嘎乡新星村的孩子们过简陋的小桥去上学。
1993年10月
贵州省水城县花嘎乡天星村的孩子们在上课。
1993年10月
贵州省水城县南开乡小学的学生们。
1993年10月
云南省红河县虾哩村的孩子们在露天上课。
1993年10月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加拿大籍华人王华瑞老先生在报纸上看到「湖心」学校的报道后,捐资42万元港币,建立了一所希望学校。新校建成,孩子们高兴极了。
1993年11月
河南省新县陡山河乡希望小学,这是希望工程援建的第三所小学,建校三年来,升学率年年达到百分之百。
1993年12月
河北省滦平县金山岭小学的学生们在憧憬着未来。
1993年12月
河北阜平县,孩子们在寒冬里继续上课。
1994年4月
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柸。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路,只得3分2厘工钱。
2001年10月
河南省宜阳县的学生们用上了《中国交通报》为孩子们送来的计算机,孩子们学的非常认真。
希望工程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发起实施,是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公益事业。截止2015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18.32亿元,资助学生5,350,560名,援建希望小学18,982所,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23,490套、希望厨房5,023个、快乐体育7,795套、快乐音乐1,323套、快乐电影620套、计算机教室1,215套、电影放映设备287套、培训农村小学教师64000余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 政策。
2007年3月
贵州省开阳县布依族中心学校,孩子们领到了免费的书本非常的开心。
2007年9月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武装部干部马德辉到「麻风村」为村里的孩子们补习汉语,并兼任体育老师。
2007年9月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库依乡 孩子们小心翼翼的走过极其简陋的悬桥去上学。
2007年9月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 家长们盼望着孩子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走出大山。
2007年9月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 学校有了国旗,师生们的心中有了希望。
2007年9月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库依乡中心学校,孩子们盼望着早一天能在新建成的教学楼里上课。
2011年7月
内蒙古额伊克昭盟昭君坟村,在校大学生高惠媛为了偿还助学贷款,利用暑假回家放羊赚钱。
在某种意义上,解海龙是以摄影影响国策的第一人,无数的中国人也因为他的照片从此投身公益、慈善,改变了心灵和命运轨迹。
2014年7月
四川省宜宾市建设村,孩子的父亲外出打工三年未归,母亲出走。孩子是由奶奶一手拉扯大的,天天盼着能够和自己的父母团圆。
2014年7月
四川省普格县螺髻山镇的三个孩子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与奶奶相依为命。
2014年7月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螺髻山镇德育村,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周锡和在自家办补习班,为留守儿童义务补习功课。
2014年7月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一个辍学在家的男孩正在帮父亲放牛。
2014年7月
四川省布拖县拉达乡中心学校,午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在路边打台球。
2014年7月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火烈乡沙且地莫村的留守儿童在一起玩耍。
策展人李树峰这样评价解海龙的作品:
影像的力量来自于摄影的目的,这是「为了谁」的大问题,决定着影像价值的最终方向。
解海龙的摄影,从来不是单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微妙感受,而是作为关心他人的工具。镜头的一端,是他要关注的人;另一端,是他的心灵。当他长途奔波,行进在偏乡僻壤之中的时候,纠结在心的,是校园内外的孩子。为了谁?为了孩子!......
关于作者:
解海龙
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任记者、信息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慈善总会烛光工程常务理事、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广角摄影学会副会长、《大众摄影》杂志编委。
本文来源:解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