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它就在那里
回归20年间香港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一个小小缩影,为大家推荐4位摄影师镜头下存在于不同维度之中的香港。
无限向上延伸的视角,直欲突破三维世界的藩篱
首先来看法国摄影师Romain Jacquet-Lagreze的《垂直的地平线》和香港出生的摄影师Andrew Tso的香港楼顶摄影系列(Rooftopping)。将这两组作品并置自有道理。这两位摄影师的拍摄角度一仰一俯,大开大阖,几欲将弹丸之地的香港乾坤颠倒,直上直下的截决给人强烈的空间代入感。连带着,香港的高楼也似挣扎着要摆脱三维世界的束缚,直奔四维的宇宙。相信如果空中也能建楼阁,地产商自会蜂拥而上,让小小格子间密布穹宇之间。三维的城市,不够住啊……
法国摄影师Romain Jacquet-Lagreze,在洛杉矶与东京工作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来到香港后,香港那些“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建筑让他眩晕,这组作品名为《垂直的地平线》,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城市的感受。
解读这组作品你需要知道的背景是:香港土地开发率仅有23.7%。用于住宅用途的土地开发面积76平方公里,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对于土地开发的限制,导致市区人口密度很高,707万人主要居住在高层住宅内。全港共有6588座高层楼宇,远超纽约的5818座,是名副其实的“摩天城市”。
身处于香港这样拥挤逼仄的环境中,人就好比坐在天井中观天的青蛙。而格子间里的生活,也恰似温水煮青蛙,身处其间的人,慢慢就麻木就适应,觉得其实这样也还不赖。
在香港出生的摄影师Andrew Tso,长期生活在加拿大,近年回到香港发展。他是一位城市探险者,喜欢挖掘城市不平凡的一面。他在香港的高楼上拍摄了一组现下流行的Rooftopping(楼顶摄影)作品。拍摄这样的作品需要极大的冒险精神,因为摄影师需要爬到摩天大楼的顶层,并设法来到建筑物的边缘,然后用镜头记录脚下惊险的风光。
因为角度太过刁钻,这样的照片让人怀疑摄影师是否可以摆脱三维空间的规则束缚。其实,摄影师靠的就是大胆再大胆。这些照片乍看过去,直令人肾上腺素激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有恐高症的读者往往看到照片就要犯晕。
在摄影师的镜头里,香港密布的摩天楼如剑戟森森,直刺天穹,这种头晕目眩的观感跟前一组作品有些近似。两位摄影师的作品不可谓不默契,翻手云覆手雨,急转直上又急转而下,给香港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观看以上两位摄影师的作品,那种拥挤逼仄和冲突感似乎扑面而来,似乎触手可及,竟有点类似看四维电影的感觉。而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摄影师,相较以上两位,其视线可算得上平铺直叙,但这不代表其作品平庸无奇。他的一组作品也是同样刺激!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在香港拍摄完成了一系列作品,这里要展示的是他的“建筑密度”系列。Michael Wolf 的作品“建筑密度”将目光聚焦在这些令人窒息的混凝土“幕墙”上,描绘出了一幅幅遮天蔽日的抽象图案。
与前两位摄影师刁钻视角大相径庭的的是,摄影师Michael Wolf拒绝任何镜头的畸变,他要做到的是视线放的足够平,让画面看起来足够冷静、客观和平面化。
摄影师Michael Wolf知道越是看起来客观的画面,越是能发出自己的最强 音。为了实现这种冷静抽离的表达效果,摄影师煞费苦心地找寻拍最佳摄地点。
Michael Wolf的这组作品看起来非常平面化,作者利用繁复的平行线条来制造二维平面效果,用以暗示三维空间中人类的生存困境。不过,如果看完下面这组作品,你会明白Michael Wolf镜头中的人毕竟还是居住在被分割的三维世界中,二维空间中生存的人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滴!
这是来自瑞典摄影师 Christian slund 的作品《Honkey Kong》,他拍摄的本来是香港里最平平无奇的街头风景,但是,怎么做到这不寻常的画面呢?仔细瞧瞧,你就明白个中的关窍所在了。
摄影师镜头的人恰似纸片人,舍弃三维的立体世界,画地为牢就能生存。如果我们都能有这身好本事,也许就不存在高房价的烦恼了,真正可以四海为家,做到吾心安处是吾乡。
据说摄影师拍摄这个系列有向传统2D游戏平台致敬的意思。二维空间的生活自然只能存在于游戏中,人类的肉身目前无法做到,很难想象二维的生活有啥意思。但是如果二维之下,不再有需要房子做壳,人也许真可以无欲无求,做到大自在大洒脱。
四组角度特别的片子,推介给大家。至于,你喜或者不喜,香港,它就在那里。
是否这就是你心中的香港呢,还是重新认识到了一个崭新的不同的香港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