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谢远东 有种乐土

 

 

有这么一个笑话:公交车上一女生满脸通红,无它,有矢气需排。就是要放屁。周围有人啊,只好试探性的断断续续不动声色地排放。

 

万事大吉,好事终成。她偷瞄四围,轻嘘一声暗自庆幸。后边一个大爷悠悠说道:好好一个屁,大大方方放呗,结果整得稀碎。

 

笑话还有。爷俩一起看电视,电视里一亲嘴,爸爸就起身喝水。一亲嘴,就起身喝水。

儿子实在忍不住了,问:爸爸,一看到别人亲嘴,你就口渴吧?

 

这不止于尴尬,而是羞耻。

 

那感觉如何?最好有地缝可钻。

 

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那种时候,身边总会有个大爷,戳破你。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就是太宰治小说《人间失格》的代名词。这部半自传描述了作者 “充满羞耻”的一生, “不配为人”,从生活到小说,充斥其间。小说发表的当年,太宰治投水自尽。

 

什么样的“羞耻感” “不配为人”?

 

很多时候,它是这样的:

 

有人示好,总会想:这不是真的吧?凭什么会喜欢我?如果看到真实的我,就不会喜欢了。

 

一场聚会结束,为了一句话会懊恼一个星期,几乎夜不能寐,该死,我为什么那么说?

 

……

 

自己不好,拼命想变好,可就是不好。

 

……

 

说着说着,莫名的伤心。

 

……

 

真的不配。

 

……

 

不配。无论好坏。

 

那些伤,那些痛怎么也放不下,无论再努力,也无法释怀。

 

羞耻感,是对自我存在很深的攻击。

 

为了一切的人和事,变得抑郁、焦虑、狂躁,甚至分裂、自闭、成瘾、自毁。

 

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心明眼亮”,羞耻于赤裸的身体。无花果树的叶子派上了用场,关键部位遮住了。

 

这个角度上看,羞耻感是人性组成,也是人类独有。

 

父母对性是羞耻的,投射给孩子,再内化。孩子长大后,在这个家庭与性有关的一切都成了禁忌。

 

羞耻感是别人投射给你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他们都会将自己的羞耻感投射给你。

 

羞耻感是被投射后,体验并不好。嗯,羞耻感就是见不得人。你看那个犯错的孩子低着脑袋被老师批,好没脸。

 

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荀子也曰:“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没有羞耻心,那是万万不可原谅的。卑鄙无耻、恬不知耻、厚颜无耻、无耻妄八。

 

纵观历史,社会皆曾利用羞耻感来传达价值观,鼓励违背这种价值观的人,作出改变及纠正过失,重新融入社会。

 

此等羞辱为孩童带来一定程度的羞耻感,就如我们的远祖一样,孩童会渐渐学懂循规蹈矩,避免再次被羞辱和面对父母的不悦。

 

及至长大,羞耻感模塑自我期望与价值观,例如在酒醒过后的早上,忆起晚上酒醉胡闹,会令人反省下次应避免喝过量。

 

然而,经历多次重大的社会转变后,羞耻感不再是社会的黏合剂,反是造成分化社会的刀刃。

 

有毒的羞辱令受辱对象产生一种自觉没有价值、不配被爱的感觉;而健康的羞辱只对事不对人,并给受辱对象保留冷静思考的空间。

 

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耻已经开始影响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自己价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危险的。

 

 “羞耻是灵魂的疾病。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羞耻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羞耻中的人就会有这样的分裂,自己永远处在自己的眼光下。

 

羞耻感是生动而痛楚的。它有时和被羞辱、被嘲笑、怯懦、尴尬、无法面对挑战的感受相关。

 

我是坏掉的人,是没用的、没有价值的。沉浸在“不被需要”的极度敏感之中,恐惧自己会因“没用”被全世界抛弃。

 

一个人可以在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仅仅为自身的存在感到羞耻。

 

羞耻感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它潜伏在我们体内。它是一种最隐秘的情感。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火;感到羞耻时,我们却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

 

你努力去迎合这个世界,去展示给这个世界它想看到的东西。羞耻发生在当你的面具被拉下来,你身上那些不讨人喜欢的地方暴露出来的时候。你几乎无法忍受被人看到。

 

羞耻感就像一座监狱,一座你活该待在里面的监狱,因为你“有病”。

 

荣格说,羞耻是人们灵魂的沼泽地。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我们不断追求期待中理想自己和完美自己。

 

身体的不适或许可以用一杯热水缓释,心灵的困顿却很难对症下药。那些深藏心底的病灶,往往源自难以卸下的责任,仿佛是被积极人生抛弃的懦夫,不幸皆源于咎由自取的软弱。

 

羞耻对于女人来说是一张网,一张关于理想自己的网,也是一件紧身衣。事无巨细,尽善尽美,你在流汗怎能为人看见?

 

对于男人来说,羞耻,是水火在你那里和谐共生,撕裂成片也一样固若金汤。

 

小时候躲猫猫很单纯,长大后单纯在躲猫猫。

 

人们想要隐藏羞耻感——“不要让任何人看见真实的我,那太羞耻了”。

 

有人说:你看那个佛,天天说要有惭愧心,即使看到个女子起心动念了,也要说惭愧惭愧,那不是典型的羞耻感吗?

 

宽容待己,自会宽容待人。

 

要求自己甚高,对别人挑剔也就正常。

 

佛是如此。他见那些犯错者,为之动情,甚至是去体会其苦,给予关爱。佛在犯错时,一定是慈悲自己。

 

佛的惭愧心,包含慈悲,而非羞耻。

 

羞耻心是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因为那样太难受,所以不想。

 

而惭愧心是允许自己犯错误,而且还勇于承认,加以改进。

 

处理自己身上的羞耻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样就是伤害自己,有什么用呢?

 

比如,父母对你的羞辱,其实是他们对你的不满。然后这个羞辱,让你产生了羞耻感:我真的不好。

 

在非理性羞耻感的案例中,执着于无力达到的价值标准,进而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是个失败者,并感到羞耻。问题不在于羞耻感本身,而在于对错误的价值标准的执著。

 

现在你要知道,这个不够好是父母的。父母是爱你的,只是他们的方法错了,给你带来了伤害。这是源头。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即便真的你不好,那这个地球上,你看到的所有人,也都一样不好一样恶心。就让那些不好和恶心与你一起好好的。

 

区别在于一个不爱自己,一个爱自己。

 

爱自己就是全世界都不原谅你、不接纳你的时候,自己还能宽恕接纳自己。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世界本来如此。

 

也因为,坚持到现在的你,已经足够成功。

 

人生悲喜,恰如阴晴交替。“再黑的夜,都会迎来黎明,就算晴空转阴,也远比黑夜明亮。”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面链接


17岁孩子跳桥,北大吴谢宇弑母,当爹妈的都看出了什么?


致青春:那一场无知的奔忙和颠沛流离的伤


5岁到89岁一直读书,这样人生会惨到什么样?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分明写着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