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穷,也不带这样坑孩子的

谢远东 有种乐土 2019-11-05

来源:有种乐土  |  ID:YOURLETU

作者 谢远东

 



 1

 

有个故事触目惊心。

 

主人公是一个叫杨锁的小伙,故事发生在河南省罗山县朱堂乡。

 

杨锁神志正常、四肢健全,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村民说,他不是饿死的,是懒死的。

 

到底懒成什么样会懒死呢?

 

从不洗衣服,穿脏了扔掉换一件;

 

村里人给他的肉和菜,挂在屋檐上,放臭了也不吃……

 

他懒得工作,在建筑队、酒店干活,第二天就吓怕了:太苦,太累,不能干。于是,变卖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靠乞讨为生;

 

他懒得出门,去1号上厕所太远,干脆在堂屋里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

 

这世界上唯一值得做的事情那就是:睡。有时候吃了一顿饱饭,他躺在地上能连睡两天。

 

为什么躺在地上?

 

取暖!

 

家里能烧的东西都烧了:床、被子、桌子……。他宁愿饿死、冻死,也不肯动一根手指头。

 

终于,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年仅23岁的杨锁,活活饿死了。

 

害死他的,正是父母的娇惯。

 

之所以起杨锁这个名字,是父母当初的设想,要宠爱这个孩子,永远把他留住。

 

果真,父母把他宠爱到了极限。

 

据杨锁的堂哥回忆,杨锁直到8岁,父母出门时还会用担子挑着他,不让他走路。杨锁也试着干活,但他父母看见后,让他到一边玩儿,千万别给累着了。

 

直至到杨锁13时,父亲去世,母亲宠他一如既往。

 

后来,杨锁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已让杨锁外出干活,杨锁不乐意,会打母亲。

 

杨锁嫌学习累,退学在家无所事事,还要身体有病的老母亲伺候一日三餐。“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当地的村民说。

 

杨锁18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

 

从小到大,杨锁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娇惯里,父母离世后,他根本无法生活,只能在苟且的舒适区里耗尽自己的生命。

 

5年之后的一个雪天,杨锁活活饿死在家中。

 

这样的溺爱,简直就是杀害。

 

爱孩子,总想把他捧在手心里,为他遮风挡雨,替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因此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当他们习惯了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就算到了该独立的年纪,也想选择安逸,成为没断奶的巨婴。

 

而这样没有自理能力的巨婴,最终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2

 


某君高中时陷入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时常半夜翻墙跑到校外玩游戏。一天,他照例翻墙,游戏归来,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游戏,改头换面,学校盛传他见鬼了。

 

后来,他考上985。往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校园墙下坐了一夜。

 

……

这样的父亲其实不少。

 

这样的故事也不少。

 

更残酷的是,真正良心发现的还真不多。

 

……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幡然醒悟,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换了模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在,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更多是败家。

 

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

 

小的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完全对孩子过滤、屏蔽,孩子看到的是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假象。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

 

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曾国藩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一位资深教师说:二十年来,社会深刻巨变,学校里的顶尖学霸们,也悄然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近几年,升入顶尖名校的学生,大多是家境好的孩子。最拼的孩子是有钱人家的,

表现最烂的所谓“双差生”,往往不再是过去的“官二代”“富二代”子弟,而常来自于低收入家庭。

 

越厉害的人越拼,因为他周围都是这样的人,深知实现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财务自由和迁徙自由;越不上进的人越懒,因为当一个井底之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差不多,就觉得日子过得蛮好的。

 

所以,这个世界的真相,有时候蛮残酷却也蛮励志的:无论中外,原来那么多比你有钱的人,一代一代的,都还比你努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挨穷挨怕了的父母,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继续穷下去,宁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习惯了伸手讨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钱,消费远远超出他的能力。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馆打工是赚零花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贫穷的父母往往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穷人,干脆不让他们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馆打工。

 

贫穷家庭的这种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着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父母这样没有节制的付出,孩子恃宠而骄,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

 

 

 3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立自强。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

 

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天天跟孩子诉苦,抱怨‌‌“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唠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这么做,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

 

真正的富有并不以物质的多少来衡量,而取决于心态,是面对世事纷扰时的云淡风轻,是面对慌乱时的泰然自若,是处于极大诱惑时的心止如水。

 

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贫穷中,也不会养成寒酸、刻薄、拘谨的习气,相反还能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观和教育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跟住在罗马的人比,父母与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终究是离罗马一天天近了。





精彩点击链接


战争贩子or帝国英雄:多面丘吉尔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分明写着他们的未来





 | 饮酒 20:|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Copyright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