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童书吧!别错过与失去岁月的重聚

谢远东 有种乐土 2019-11-05

1



60 多岁瑞典童书作家乌尔夫-尼尔松,跟弟弟一起来中国旅行,目的地是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他们听说那里天广地阔,云白草绿。

 

 “这种旅行都是跟妻子一起,不是吗?”朋友问。

 

尼尔松若有所思:“当你60 多岁的时候,可能也会愿意跟你的弟弟一起去一个遥远的国家走走,作为一种人生重聚的方式。”

 

而其实,阅读童书也可以作为一种人生重聚的方式。

 

隔着二三十年的时光,和内心那个7、8岁的孩子重聚,用幼年的感触重新度量人生,用雏嫩的眼睛重新打量世界:一种世界充满温柔、善意和期待的目光。

 

成年的我们再次阅读孩提时代读过的书时,当年那个最私密、最原初的自己,便会重回世界。最初认识自己时的那种感觉,那时我们第一次自己做主,开始努力成为那个一直在头脑中塑造着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昔日重来,纤毫毕现。

 

我要老老实实承认,偷看童书,是我多年去除不掉的一个恶习。而像我这样的坏蛋,放眼世界,还真不少。很多人在成年后仍然喜爱童书,还在偷偷地阅读儿童小说。而我的范围可能比一般人宽泛,课本、绘本,甚至通知和海报,我都会读得津津有味。

 

我当然会骄傲的说,那些没这样干人啊,你错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我知道你想的是什么,害怕尴尬、不屑一顾或是从来没有想过。好吧,那么丰富、奇特、变化多端而又引人入胜的乐趣,与你无缘。太浪费了,暴殄天物。

 

英国诗人泰德-休斯说:“我们今天很多的痛苦、无助、孤独,以及人生的危机,其实都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是我们内心的那个孩子在受苦。”

 

在给24岁儿子信里,他的描述有些动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那是我们心中唯一真实的东西,是我们的人性,是我们的灵魂,是一切可能的魔法与启示的中心。

 

留住内心的小孩,保持一样幻想的温度和湿度,以便在适宜的土壤上,让生命悄然绽放,减缓我们成人世界下坠的速度,呵护我们躯体、灵魂与外在的声息相通。


那童书即是最便捷的入口。

 

人生是始终在变,时光不居,永远不会变的是住在自己心底里那个孩子。梦想不是属于成年人的,是属于成年的大孩子们的。


我可以再次说,童书就是梦乡所在吗?

 

我至今还记得阅读《海的女儿》时的情景,当美人鱼化成气泡飞走时,那种欢快中的绝对忧伤,瞬间打碎了当时的童年想象。这种忧伤又是那么冰冷有力,直到现在,我感觉那时的“忧伤”差不多就是冬天凛冽刺骨的风了。

 


2



 

对于世界,我们不再好奇。那些久远的对未知的渴望,对星星和月亮的畅想,对草木流水的追忆,对七星瓢虫和百合花的赞美,离我们远去,恍如隔世。

 

中年世界陷于危机,以至于无法自拔。疏离自己的过去,但过去却无时不在。

 

阅读童书,回到童年的秘密花园。某一个时刻,当我们重新拾起童年,重新仰面,看向久违的星空,目光和星光重又交汇,童年在此刻与我们嬉戏。


不论我们多大,成人的躯壳下,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干净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正是为了保护这个“孩子”,我们构建起一个“第二自我”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冲击。那是我们展示给世界看的面孔。

 

至于那个“内在的小孩”,它在被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的同时,也从此与我们的人生隔绝了。我们从不曾让他参与生活。深藏心间,已然忘却,这是沉睡不醒的孩子。

 

只有当人生真正的风雨到来,某种普遍性的危机、无助或者孤独袭来时,第二自我溃不成军,“内心的小孩”才被推到前线:手足无措,带着童年时代所有的恐惧与不安。

 

但这样的时刻正是它想要的时刻,也是它复活的地方——哪怕被淹没、被迷惑、被伤害,但也是它召唤自身资源的时刻——真正内在的“资源”,一种真正生物性的能力,去应对,去利用,去享受。

 

是的,我们今天很多的痛苦、无助、孤独,以及人生的危机,也许都来自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角落:是我们内心的那个孩子在受苦。

 

人到中年,我们大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世界并不在乎我们的意志与愿望。

 

在很小的时候感受到的新奇可能还会在某些时刻再度出现:美妙的乐曲、迷人的风景、新的爱情故事,这些事情都会再次激发新奇之感。这样的时刻让我们心怀感激,同时又满心惆怅。

 

因为不管这个孩子多微弱,也会让你想起,在过去这样的时刻好像充满了整个世界——也许是冬天夜空的繁星;也许是第一次在海滩边,眺望大海,手中抓起数不胜数的沙子;也许是台风来的那个夜晚,听着外面大风大雨,鬼哭狼嚎,房子仿佛随时要被吹到天上去,让你惊叹这样狂暴的自然之力到底来自何方?

 

童书中,充满了这样的时刻。

 



3




小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诗人:单纯的童心,干净的追求,特别的好奇,天真的发现,童趣的智慧,天然的表演,简单的欲望。

 

无论4岁,还是40岁,我们都在处理同样的问题。即使有一天,当我们垂垂老去,仍然会像孩子一样受伤、愤怒、受挫折。

 

生命归根结底不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而是人人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被抛入这个世界,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以行动赋予生活以意义。

 

活在“观念”之中的成人,意识不到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那些荒唐的编号,最终以僵固的心灵去看待一切存在的事物,充满陈词滥调。

 

在孩子眼中,大人之所以显得丑陋,是因为他们总是的往上看,而没有几张脸经得起这种视角的检验。


诚如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所说的,“大人如果真想了解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跪着生活一个星期,他就会知道小小的孩子生活在人高马大、高高在上的大人的地盘上是一种神秘感觉。”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感官无时无刻都在为日常的经验所磨损,微现实的逻辑所桎梏,被隐秘的恐惧所封锁,我们一个劲儿地为世界何以如此寻找解释,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失去了欣赏欣赏与感受惊奇的能力。


有时,只有在为孩子所写的故事里,才能找回那种属于自然和原始的感受力。好的童书,并不是人生的简化版本,而是以一种极致的优雅与简单处理生命中极为复杂的问题,如爱、孤独、失去、生命的循环。

 


4



日本作家柳田邦男说:“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病、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刻意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

 

三次读童书的机会,说起来都与时间有着莫大的关系。事关生命的开始与终结,唤醒的是我们生而为人最根本的生之困惑与死之焦虑,重新对生命中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孩子体验时间的方式其实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对成年人来说,时间像一支箭,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孩子们的时间却像一个圆圈,它哪儿也不去。

 

所以,成人的时间高效却贫乏,而孩子的时间虽然没什么效率可言,却是开放的,充满了可能性—万物都是惊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他们的世界每天都焕然一新,闪闪发亮。刘易斯《为了读诗的年轻人》说:「诗人,就是重塑语言、把语言打磨地闪闪发亮的人」。

 

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也被童书吸引,为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吸引,大概也与这种置身于时间之外的感觉有很大的关系。就像我每次重读童书,都会觉得是从岁月那里偷回了一点点时光。

 

百亩林里从来不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一次平凡的远征,在森林里四处串门,被莫须有的长鼻怪吓得魂飞魄散……这样的慢慢悠悠、磨磨蹭蹭、无所事事对成年人而言未免过于奢侈,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态度。

 

成长是一个不断失去而不是不断获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象力,失去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也许比我们更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也更懂得生活的艺术,因为他们更有耐心,也更忠于自己的本心,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小王子》说:“这就象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

 

在那里你也看到,小狐狸对小王子低到尘埃里的爱与小王子对玫瑰无比呵护的爱,皆无对错可言,其中的敢爱敢恨不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正在丢失财富吗?

 


5



《死亡诗社》里提到:「我们读诗写诗,并非因为它好玩。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想象力里隐藏着我们的天空之城。唱诗班、鸽子和喷泉是上面的常客。

 

没有想象力,我们如何攀登其上?如何徐徐而下?如何渡苦海?如何度苦厄?如何度过这长长一生?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们拥有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拥有我们,微不足道的影子留在那里,即使身死也会窃窃私语。

 

 

在电影《心灵病房》(Wit)里,学识渊博、不近人情的英语文学教授维维安,穷其一生钻研英国17 世纪玄学派诗人关于死亡的诗词。

 

有一天她突然被诊断为末期卵巢癌,从此必须每天在病床上毫无尊严地接受各种检查与治疗,病痛和医生的冷漠令她备受折磨。

 

直到最后,她的老师爱弗斯教授来看她时,她像个脆弱的孩子一样向教授倾诉自己的痛苦。

 

教授将她抱在怀里,想给她念一首道恩的诗,但她拒绝了。

 

于是,老师又拿出一本《逃家小兔》,轻轻地念道: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

 

最后,安静下来的维维安,在老师的怀中睡去。

 

归家、离家、归家,是小兔子对生命的遐想,也是生命最真实的轮回。

 

在一位学者人生最后的时光里,面对死亡带来的种种恐惧和忧伤,却是这样一本小小的童书,给了她最纯粹的平静、安宁,以及抚慰。

 

 

6


 

当童年拥有了童书,人生不易老。

 

童书不老,因为心里住着童书这个小精灵!

 

当童年遇到童书,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

 

六一儿童节到了,让我们一起光明正大的读童书吧。

 

要是可以,请和他们,那些小家伙一起——

 

节日,不止属于孩子,还属于成年的大儿童。

 

愿你能像孩子一样快乐幸福。




更多


从垃圾场到剑桥博士:觉醒的人生,迟早会翻转


父母有效期只有十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