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希特勒跟着众神的黄昏起舞

谢远东 有种乐土 2019-11-04

 

 

1945年5月1日晚上,正在播放《众神的黄昏》的德国电台突然插播一条新闻:

 

元首死了。

 

这是希特勒最喜爱的歌剧,曾无数次在纳粹集会上响起。这一次,是为他送行。

 

头天下午, 在苏军的重重包围下,希特勒葬身于火海中。

 

华贵音乐邦

 

1933年,一场盛大庆祝集会在德国纽伦堡举行,与会者70万人之多。

 

日落时分,围绕会场布置的近千盏巨大聚光灯同时打开,刺眼明亮的光柱直射天空。整个场地被光包围起来,这些聚光灯缓缓地下移,投射到主席台上,德国法西斯雄鹰雕塑微微震颤,振翅欲飞。

 

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轰然响起。

 

高亢激昂的音乐中,一个人在台上缓缓走来,霎时,聚光灯全部打在他的身上。他就像太阳般光芒四射,令人眩目。

 

他,就是希特勒。

 

台下民众高声齐呼:我的首领,我的元首!

 

一波高过一波,伴着音乐的节奏,如同万千雷霆在人们头顶中隆隆滚过,如同海啸席卷着血色黄昏的在德国上空展开一幅诡异的画卷。

 

此时,德国纳粹取得政权,魏玛共和国宪法被抛弃。

 

希特勒是瓦格纳的乐迷。

 

光是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希特勒就听过34遍。最喜欢的是《纽伦堡的名歌手》,这部四小时的乐剧,他可以用口哨吹完。请客人吃饭,助兴保留节目就是吹上一段给大家听。他甚至表示愿意去充当瓦格纳乐队中的一名鼓手。

 

希特勒说:“瓦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愉快!”

 

……在隔离区和集中营,在瓦格纳的音乐声中,人们排着队,面无表情,缓缓地走进毒气室,走进焚尸炉。这些曲调给犹太人造成了如此深重的伤害,以至于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以色列人还拒绝演奏瓦格纳的作品。

 

希特勒的偏爱,使得瓦格纳的音乐被纳粹宣传机器所利用。纳粹歪曲了瓦格纳作品中的一些思想来美化自己的罪行,这不能作为指责瓦格纳音乐的理由。

 

瓦格纳的好友尼采在《权力意志》中这样说:“人们要掂量一下瓦格纳偏爱的那种手段的份量(——这种手段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他不得不为自己虚构的)。因为这种手段同催眠师施术的手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简直引起了夜游症般的欣喜若狂。”

 

像德国这样严谨严肃的理智的国度,是什么样的温床催化了纳粹精神?

 

难道真的是因为瓦格纳的音乐,唤醒了恶魔,打开了魔盒?

 

 

精神的轮回

 

“古今德国,精神轮回”。从瓦格纳的作品中希特勒不仅看到了,在现实中也看到了:千千万万小人物为之站台。

 

一战后,德国背负巨额战争赔款,魏玛共和体制风雨飘摇。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更使德国雪上加霜:马克大幅贬值,失业率高达30%,各派政治力量除了互相攻讦,无计可施。希特勒的机会也就来了。

 

希特勒似乎也给德国带来了希望。希特勒上台之后,马上开动马力,扩张军备,恢复经济生产,搞基建,修公路。他提出口号“48小时我的军队开到任何一个边界”。因此他修了高速公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而且第一铲土是希特勒去挖的。

 

1933年纳粹上台至1939年战争爆发前是德国历史上最好的时光,普通人不再受穷挨饿。纳粹靠着使德国强大和富裕的承诺赢得选举,整顿社会秩序,迅速振兴了经济,恢复了公共服务。

 

一位裁缝说,1918年的共和使他父亲变穷,是纳粹给了他父亲工作。他想要的就是安全保障、国家提供的工作,而且有保险和养老金;1935年他成为纳粹成员后,这些梦想全都实现了。

 

一位木工则说,纳粹缩小了贫富差距,每个人都有了工作机会,而战后虽然有了自由,但自由却不能作为生活的替代品。

 

那位木工就发现,纳粹制度“有许多好处”:纳粹打破了阶级区分,使他与上层人之间有了同等地位,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在群众组织“劳工战线”中,他与一位教师也成了战友,大家完全平起平坐。

 

纳粹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的支持。

 

那位裁缝曾给大学教授做衣服,他对此既自豪又忌恨,成为纳粹成员后,他发现自己可以对教授们指手划脚了,这使他感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希特勒非常懂大众心理,他争取他们支持的办法不是提高福利,而是增强他们的翻身解放意识。社会福利的增加毕竟是有限度的,而平等甚至在政治上比他人优越却能使普通人获得幸福感,哪怕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太好。

 

为了巩固对民众的思想统治,纳粹强调的都是一些非智性的品格,诸如忠诚、纯洁、劳动、简朴和爱国主义等,并把喜欢思考的知识分子看成是不可靠的、有危害性的阶层,这给那些不愿思考的人提供了一个不思考的借口。

 

对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多数普通人只有二选一的简单思路,一位收账员曾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希特勒的名言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这给大多数德国人的选择提供了一个解释: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完全可以放弃维护个人权利。

 

这些普通德国人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缺少政治权力意识,不懂得自己拥有最高权力的公民的责任,总认为国家是崇高的,而个人无足轻重,因而对他人的苦难漠然置之,甚至参与迫害。

 

战后德国人开始了新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又一度变得艰难,他们需要承担比从前更多的个人选择和责任,对此他们总是抱怨和不满,觉得纳粹曾经把一切都管理起来,统治得很好。这表明,他们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受骗,他们以为他们在纳粹统治下是自由的。

 

事实上,他们渴望的从来不是自我实现的自由,而是想要摆脱“自由选择的可怕负担”。这些普通德国人缺少的其实是公民意识和勇气:“一种能够使人既不被统治也不统治别人而是能够自我统治的勇气。”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价值观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现代世界分裂的主要原因。对于从前的许多德国人来说,纳粹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邪恶,只有当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价值观,具备了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明白对他人权利的剥夺即意味着对自己权利的剥夺,才会真正认识到纳粹的实质与危害。

 

这表明,尽管纳粹上台后就开始镇压反对派,迫害犹太人,但只要让民众得到他们想要的物质生活,他们就会支持纳粹。在他们看来,如果希特勒不发动战争,他就仍将作为历史上振兴德国的伟人而载入史册。

 

即使发生了屠杀事件,裁缝也认为领袖是好的,坏事都是周围人干的,是地方上的纳粹滥用了党的原则,领袖只是受骗了。但他自己每天看到犹太人佩带耻辱的袖章,却视为理所当然。

 

实际上,这些普通人都是很正派勤劳的人,他们在纳粹统治下没有受过迫害,也不认识任何高层人士,甚至不知道大屠杀。由于缺乏公民权利意识,他们总觉得犹太人经商太有钱,感到很不公平,认为剥夺犹太人的财产是应该的。

 

那位裁缝就认为,正是犹太人偷走了自己祖先的所有东西。一位银行职员则说,应当让犹太人的经济下降到与他们的人数成比例。他们渴望社会公平,但却缺乏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的能力,把宣传和事实分开来的能力,因而看不到纳粹的“公平”是在攻击人的基本价值和所含的权利。

 

所以与许多普通德国人一样,纳粹宣传说通货膨胀是犹太人造成的,他们就相信了。报纸上整天告诉他们,“犹太人是世界资本家”,“犹太人统治着英国”,“犹太人控制着俄国”。

 

1938年11月10日,发生了犹太会堂纵火案,一群孩子从被砸的犹太人糖果店搬运糖果,警察和成人在旁边看着。此事他们也都知道,但并不觉得这是在犯罪,因为他们从没有听说过汉密尔顿的名言:“先生,你们的‘人民’是一只巨兽。”

 

个人奋斗的神话:起于尘埃

 

德国中世纪传说、童话中由天鹅牵引而来鸽子牵引而去的贝壳船、银甲武士、圣境般的前奏曲、英雄的悲剧、激扬爱国主义的歌词“不论是东部,不论是西部,利益都是相关的:只要是德意志的人,就应该起来作战”,深深地感染着少年,使他对古代德国曾有过的崇高和壮丽的世界无比神往。

 

他当时的伙伴奥古斯特·库比席克曾经回忆说“瓦格纳对于我朋友而言,远不止是一个偶像或者追赶的榜样那么简单。我只能这么说,他的言行举止无不‘显现’出瓦格纳的性格特征,简直犹如被瓦格纳灵魂附体一般。”

 

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毫不含糊地指引着他,“民族主义思想根植在他脑中,成了他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

 

希特勒出生在德国和奥地利交界的地方,严格来说,他不是德国人,是奥地利人。父亲是小小官吏,经常酗酒,脾气暴躁,希特勒小的时候就是爸爸的“出气筒”。

 

1901年,这个12岁的奥地利日耳曼少年买站票在兰德斯剧院听了场早已听说过的瓦格纳歌剧。此后十多年里,即使食不果腹,希特勒也会每周买站票去听瓦格纳的歌剧。瓦格纳那些取材德国古老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乐剧,主题总不外乎“民众拥之为首领,共同反抗异族统治,祖国终得自由”,

 

当时奥地利是一个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大帝国,畸形繁荣,贫富悬殊,一方面是花花世界,另一方面充斥着各国的流浪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希特勒非常狂热,主动要求参加军队去打西方资本主义。他在战场干得不错,眼睛还被毒气熏伤,还得过军功章。不过,“一战”德国打败了。希特勒回到了慕尼黑。大批战士从前线回来,生活潦倒,而主流社会照常运转,花天酒地。希特勒愤愤不平,个人不满、反社会情绪和帝国的衰落等搅合在一块,于是产生了类似爱国主义的情绪,还掺杂着排犹思想、种族思想。

 

希特勒经历过非常穷困潦倒的生活,很了解底层老百姓的需要,但决不认为自己是他们中间一分子。他认为自己是天生德意志民族的救世主。“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关了起来。希特勒在监狱里待了不到一年,但是“收获”很大,整理出版,《我的奋斗》一书。

 

概括说起来,他所设想的框架就是:顶层一个被神化的,为万民所景仰的领袖,由两根柱子支撑:一是民粹主义,一是国家主义,都推向极致。用民粹主义把底层百姓煽动起来,用仇恨对准一个敌人;国家主义为对内剥夺基本人权,对外发动战争的一切暴行提供“崇高”的借口。

 

在戈培尔等人的协助下,希特勒不断地研究策略,认为还是要走议会道路。当然,他也没有放弃搞暴力运动,“褐衫队”就是他的打手,其任务是保护纳粹党举行的集会,捣乱其他政党的集会和一般地恫吓那些反对希特勒的人。

 

一个民族受到屈辱了,要求民族振兴,这时候民族主义的口号就最能吸引人。当德意志民族笼罩在强烈的屈辱感之中,希特勒打出的民族主义的旗号,提出恢复历史的光荣,很容易取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事实上,通过纳粹当局的努力,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1.3%,而当时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用纳粹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在着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纳粹德国也高度重视社会福利政策。

 

这一切无疑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既然失业的有工作,挨饿的有饭吃,那么,民主政体、议会制被污蔑为“西方的”,言论不再自由,选举不再公正,今天这个人被驱逐,明天那个人被监禁,只要德国在繁荣,德国在发展,德国在强大,这就够了!

 

一个始终笼罩在战败国阴影中的民族,自然是有理由为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自豪。希特勒有效地消解了德国民众对法西斯统治的抵抗情绪和反对力量。希特勒赢得了广大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的顺从和支持。

 

纳粹也不会放过宣扬这样的“伟大”成就。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大肆宣传德国的“繁荣与昌盛”。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政治家的形象,而很多人也为他所蒙蔽。

 

这一年,他在一份秘密备忘录里要求,“德国军队必须在四年内具有作战的能力。德国的经济必须在四年内具有进行战争的能力”。希特勒的目标不仅仅是废除凡尔赛和约。

 

希特勒在把德国和欧洲往深渊里拖。这时的德国已不能遏制希特勒的疯狂,相反,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在德国建立起了让德国人俯首帖耳的极权体制。

 

 “元首永远是正确的。元首的意志就是法律。”希特勒不仅要控制国家、土地、和人民的肉体,还要控制人民的精神和思想。第三帝国的口号是:“元首命令,我们紧跟!”

 

1938年之后,纳粹德国政府内阁就再也没有开过一次会议。部长都是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单独工作。甚至连部长也常常是从报纸广播中才知道“德国政府”做出了什么决定,或者颁布了什么法令。

 

德国人“深深地,毫不动摇地相信”相信希特勒神圣的天赋使命。在纳粹的岁月里,希特勒高大的形象出现在普通的海报中,并配以说明:“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

 

1938年出现一本名为《忠诚颂》的小册子。它包含19首短诗。

 

其中一首是“我们的元首”,写道:

 

众人赞美您,

纵然其赞美是无声的——

众人并未亲见您,

您仍是他们的救世主。

当您向您的德国人民喊话,

其言词已穿越整个国家

深入无数人的心灵,

您的形象已长留心中。

有时您的洞察带给那些

处于苦役和重负下的人们以生气…

因而那么多的人愿为您献身

并在您的精神中寻找光明。

 

希特勒就是他们的神。

 

希特勒声称要振兴民族精神,号召德意志民族“挺起脊梁来”,但是又剥夺了所有人的思想权利,全民匍匐于他的脚下,这次连脊梁都打断了。

 

还顺手把德意志民族推入罪恶的深渊。

 

 

 

1945年5月1日,早已成为历史。

 

《众神的黄昏》的旋律,今天依然会奏起。

 

人世间既有美好,也有邪恶。善良的人们总希望恶魔不要做恶,至少不再为美好唤醒。

 



更 多


战争贩子or帝国英雄:多面丘吉尔


六一之后,那里有许多夏天的清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