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不知道的历史秘密 | 西北师大当年为何选址安宁十里店?

2017-01-07 西北师大 看见兰州



1940年4月,国民政府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再次迁设兰州?


这是因为汉中地处偏僻,高校太多,而甘肃高校太少,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



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签署“渝字1528号训令”,要求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兰州后,将甘肃省立甘肃学院之文史、教育两系并入办理,并以甘肃学院院址作为西北师范学院院址。


6月,李蒸率团到兰州勘察教育部所定校址究竟是否适宜,最后发现有两大困难:

一是甘肃学院的校舍不能用;二是甘肃学院合并有问题。而西北师院方面也普遍认为继续借用别人校舍不合时宜,让我们看看区别吧!




于是,李蒸提出了在兰州选择永久校址的几个条件:

1

学校不能设在城内,在目前是为了防止敌人的空袭,而长远是为了避免城市的商业气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

不能离城太远,也不能离城太近,最好是仿照北平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方式,离城10—15里之间。


3

交通要方便,最低限度能通汽车和人力车。


4

必须见到黄河,一则为风景问题,二则为吃水问题,万一用水发生恐慌,还可以到黄河去取水。



之后又到十里店找得农民的沙地数十亩作为建校基地,即拟以此地作为西北最高师资训练的所在地。


以下是学校报给教育部的部分呈文:

“兰州当西北要冲,回汉相处,如以教育为政治军事建设之前驱,则本院将永为西北最大之文化堡垒。精神国防前线之所寄托,本院不敢厚于自任、重于作始。且欲为永久基础,自宜有远大计划,若沿用甘肃学院旧址,则因陋就简,现在既有轰炸之虞,将来亦多尘嚣之扰,实不足以实现应有之使命。”


“故于兰州城郊不远,交通较便之处,购置地皮,建筑校舍为最适宜。兹查兰州西郊七八公里间,黄河岸北公路稍南之处,有地平旷清净,颇合于上述种种条件。”


“关于建筑校舍原则:(一)规模须朴实远大;(二)材料须就地取材;(三)设备须新颖充实;(四)作用须费小效宏;(五)房屋位置须联络与疏散兼筹并顾,以防意外。现在按照上述原则及法令规定,将本院在兰州购置土地、建设校舍、充实设备临时经费概算书、简要计划书、建筑校舍略图及择定校址位置图,详加说明,办理完竣,共计临时费98万元,备文呈赉。敬祈鉴核转呈核准拨款。”


“尚请钧部力为扶持,本院自当黾勉以赴,如蒙一次拨给则全部建筑,举校迁往;若分批拨给,则择要分步建筑,每年迁往若干班,至迁完为止。”






最后,国民党政府选择了分期拨款建设、分批迁校的方案。


1941年10月1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正式成立。


西北师院迁建兰州,是西北师院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期间艰难苦痛一言难尽。


1

经费拮据,校舍不足


1941年11月,兰州分院校舍不足,为建筑校舍,学校频频催款,但总是不能满足需要。经多方交涉,在郑通和、郭维屏、杨集瀛等人的协助下,将十里店公路旁政府为躲避日机轰炸所盖的房屋十余栋,暂借西北师院使用,以应当务之急。


关于兰州校舍建设的经费,由于物价飞涨,国民政府教育部仅拨出第一期迁建费30万元,且很长时间没有到位。


1942年8月,行政院批准迁建经费为180万元,但实际上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只拨了半数。


1943年5月3日,国民党教育部致电西北师院,关于经费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上年亏欠自行弥补,本年经费仍然不足,师生梦寐以求的图书馆、礼堂两大建筑缓建,下年度情况仍未可知。


李蒸院长在阅完此电文后,附一便条,写下两句话:


(1)近因物价续涨(兰州特别高涨),故所估计费用较三月前呈报预算数又高出一倍;


(2)汽车行比照邮费于七月加价一倍,则所估计费用与两月后又将高出一倍。


这就是学校缔造者们所面临的艰难现实。



(西北师范学院兰州永久校址的首份蓝图,大门大门对应的中轴线上计划建筑大会堂和图书馆,进门左侧为科学馆和实验室,右侧为教师和师范研究所。)




(1943年1月,由财政部长孔祥熙签发的关于核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建费有关事项的通知书。)


2

迁兰路途,曲折艰辛


当时,兰州与汉中之间相距776公里,沿途道路坎坷难行,学校师生及物资设备分批迁移,十分艰辛。小铎拣其中两件事与大家分享:


1941年10月24日,梁荣庭先生等四位教师带领一男三女四位学生,师生乘坐由汉中发往兰州的木炭车,押运学校图书、文具22箱以及师生行李40余件。木炭车行至凤岭发生故障,因木炭车无法修好,在双石铺又换乘汽油车,在雨中屡屡停车修理,边走边修,“行至一处河滩之上,前进无路,后退不能,四围高山,寂寞可怕”,大家冒险前进,在后来的路途中国,又遭遇了天降雨雪,汽油告罄等问题。乘汽车从城固到兰州,竟用了12天时间,师生疲惫不堪,但大家都视图书、文具为学校的宝贵财物,时刻守护,唯恐受损。


1942年8月中旬,李蒸携全家与部分教职员及眷属赴兰,卡车行驶过天水后不久,在一个山坡的拐弯处,突然翻倒,车上人和行李全被甩了出去,幸好都是轻伤,而李蒸院长此时不顾自己的伤痛和被碰伤的额头赶紧察看其他人的伤情。


对于这次车祸,李蒸先生的儿子李幼蒸后来回忆说:“在我四五岁时,全家随学校迁移至兰州十里店时乘坐的敞篷卡车途中翻了车,所幸均未受重伤。后来我的嗅觉永远记住了那次卡车旅行中的汽油味道。多少年后,一闻到汽油味总会想到那次陕甘路上的初次嗅觉体验。我还模糊地记住了途中过夜的天水市。这个名字大概是我一生中除城固外记住的第二个地名。”



(师生迁校兰州时乘坐的以木炭为燃料的“木炭车”,当时,乘坐此车算是豪华旅行,大部分时间,师生是坐在敞篷卡车的车厢里迁往兰州的。)


3

克服困难,共绘蓝图


当年西北师范学院兰州永久校址的缔造者们,殚精竭虑,描绘蓝图,在这片黄河之滨的荒滩上,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艰难缔造。克服了经费拮据的困难,一步一步完善着学校的设施和条件。


让我们来瞅瞅学校计划在兰州建筑的校舍:


校钟亭、大会堂、图书馆、总办公厅、教室及实验室、仪器及标本室、音乐教室、体育场、风雨操棚、体育器械室、教职员宿舍、教职员食堂、教职员俱乐部、迎宾馆、学生宿舍、学生接待室、研究所、校医室、学生食堂、学生课外活动区、洗衣室、缝做室、博物系温室、马棚、库房及其他附属房屋。


具体设想:总办公厅48间(包括院长室、各处室、会议室等),普通教室108间,各系科实验室、仪器及标本室48间,教职员宿舍4所122间,学生宿舍男生240间、女生60间,研究所研究室30间等。共建房屋1300余间,平垫操场、修建道路及水沟等。


他们的努力


为节约经费,各系科主任研究决定减少印刷讲义的费用,限定每人每周发两支蜡烛,减少开水供应次数,减少伙食开支等。


当时,教职员与同学没有住处,因此,暂时租用了西北师范学校的校舍,但不幸汽车兵团先租用过这里,房子几乎全部毁坏了,学校租来后,花了8千多元修理费进行维修,另外在距教室有二里地的地方,买了现成的小学教室9间作为男生宿舍。


1943年,兰州分院续建教室36间、学生宿舍60间、饭厅厨房等27间,以23万元购买兰州十里店市政府疏建区房屋35所。


为保障兰州校址学生宿舍、食堂建设及相关设备配备,学校除财政部拨90万元外,向中央银行兰州分行透支了50万元,待财政部下拨另外90万元时,学校偿还透支款后,只能使用剩余的款项。


社会的帮助


20世纪40年代,张治中将军曾两次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讲演,听到李院长报告的困难很是同情,随后,张治中以中央团部名义拨款20万元,在西北师院建筑“青年馆”。


即使在经费急缺,跌催不济的情况下,学校仍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力求获得支持。李蒸院长利用到重庆向教育部汇报工作的机会,还晋谒蒋介石,并向他汇报了学校迁建方面的困难。此事颇有成效,最后,一笔经费从西北建设专款中拨给学校。


4

艰苦奋斗,终见曙光


1943年9月,随着兰州所招学生的增多,兰州分院改为本院,城固校区改为分院,期间解决了300新生的住宿问题。


1944年2月,学校向中央银行商借国币200万元,计划用其中100万元建筑礼堂,另外再建两排教室和两排宿舍。同时,为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学校加强了与宁、青、新三省的联系,积极宣传学校在发展西北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以便与地方政府密切联络、且实合作。


1944年7月,学校开始修建大礼堂,大礼堂“中间接梁无柱,其大可容1200人,有戏台,合于演剧电影之用,附设青年馆及化妆室”,同时,还添建了一些教室、宿舍、实习室,城固方面的设备和物资也陆续运抵兰州,办学条件稍有改善。


至1944年年底,经过师生艰苦奋斗,终于在兰州十里店建成了占地330亩,南面黄河,北跨公路,分为东西两区的完整校园。


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西北师大




*喜欢我们,就关注“看见兰州”并置顶吧。莎小妹期待,与你一起,看见兰州。


——— 莎小妹精选———

(直接点击以下关键词)


异乡笔记
太平鼓 | 关键词 |  师大美照 

民谣 | 加班神器 | 兰州刻葫芦 | 兰渝铁路

漫画清流 | 大河智库 | 西北王者 | 芳心 余秋雨 | 安宁

城市新地标 | 2020年的兰州 | 孙中山与兰州 | 20个兰州人

桃海市场 | 滑雪 | 你听 | 盐场路 | 我的2016 | 只许看不许哭

最美书店 牛肉面头锅 | 凌晨兰州 | 牛奶醪糟 | 网约车

我对兰州有信心 | 兰州特产 | 坐着羊皮筏子去雁滩

王克勤 | 胡亚权 | 韩松落 | 有料实验室

最美兰州航拍视频 | 你们

兰州24小时药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