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理性,呼唤性灵,呼唤友声——张晶教授在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新同学、各位老师们:
京华秋光,澄碧万里。我们以充满欣喜的期待,迎来了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的首届新生。“乐莫乐兮新相知”,人文学院全体教职工敞开热情的怀抱,迎接人文学院的“黄埔一期”!2018级新生有396位,其中有博士生10位,硕士生125位,本科生89位,预科生22位,外国留学生150位。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吉祥的数字!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一天都是你们的丰收,你们的幸福,你们成长!
人文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名字,而实际上,她有着光荣的身世和深厚的积淀。她的前身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北京广播学院语文部;1993年,成立广播电视文学系;2002年,成立了文学院;2014年,学校实行学部制,文学院隶属于文法学部,下设文学系和语言学系。2018年,学校组建人文学院,自此,文学系、语言学系和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人文学院的前世今生,本身就是一部读不完的书!60年一个甲子,人文学院学者如云,群星闪耀!人文学院之星,不是银幕之星,不是荧屏之星,不是“小鲜肉”,而是蜚声中外、享誉学界的著名学者,如林薇、黄候兴、田本相、赵凤翔、曾庆瑞、蒲震元、李佐丰等著名教授。现在,仍然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仍有一批在国内外学界颇负盛誉的专家
学者。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1名,二级教授7名,三级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1名。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内含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二级学科;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人文学院的师资堪称精锐之师,拥有一支朝气勃勃却已成绩斐然的中青年教师,专任教师绝大多数都具有博士学位。他们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北京市的重点及一般的研究项目数十项,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各学科中名列前茅。
各位新同学:你们来自国内的五湖四海,世界的五洲四洋,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汇聚在这所中国的知名学府—中国传媒大学,肇始了你们学习和研究的新历程,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你们的成功之路!在北京,在中传,你们点亮心中的理想之火,扬起搏击风雨的帆樯,踏上美好而蜿蜒的征程,去实现你们的人生梦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当年曹孟德的诗句,足以表达我和全体老师们渴望你们成才的殷殷心愿!
现在,请让我以人文学院全体老师的名义,给诸位新同学提出关于人生与治学的几点建议:
一、 登高望远 立德树人
进入中国传媒大学这所美丽的校园,意味着新的人生起点。本科、硕士、博士,不仅是学历的提升,知识的增长,更应该是道德的完善、人格的淬炼、眼界的扩展和境界的升华!随着日月的流转、学识的精进,应该获得更为广阔的胸襟和视野,更为高尚的道德与品行,更为深刻的思想和判断,更为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儒家的“修齐治平”作为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准则,而“修身”是一切的起点。诗人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未悔”,为信仰的坚定;宋代关学的代表张载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为仁者的情怀;王安石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至高的精神追求。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的名言:“灿烂星空在我头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认为:“道德并非是得到快乐的一种手段,而是以其本身为目的。”这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益的箴言。我们不仅要在这里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更要在这里登高望远,立德树人。
在与同学和其他人的相处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应养成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谐共处,彼此友爱,诚以待人。《中庸》里的“中和”与“至诚”精神,对于养成我们卓越人格大有益处。《中庸》将“中和”推崇为宇宙运行法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宇宙正是由于具有中和精神,所以能化育万物,即“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又提倡“至诚”精神,主张:“诚也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不仅是一种坦诚与直率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具有道德修养的内涵。当代中国大哲学家张世英先生一再倡导“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对宋明新儒家“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思想的发展,“万物一体”的人生观宇宙观,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启示。
(图为张世英先生像)
超越世俗功利,坚守学术理想,这是具有学术追求者的秉持。那种只为眼前的“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不择手段的人,是不可能在学术上和为人上达到很高境界的。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创造性成就,往往是在根本不计较当下利害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把学术研究只限于实用目的,必然使学术研究的广度和尝试受到极大的限制。伟大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结尾处愤然慨叹道:“德国的光荣伟大的理论兴趣”即“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当时的德国已经“完全丧失了”“代之而起的却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以及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这对于今日中国之学术界来说,不啻于一面透彻的明镜!
党的十九大昭告了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和祖国一同前行。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正直的人格,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是你们造就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
二、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读书如果仅以“稻梁”为谋,学习倘若仅以就业为务,那么就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的侏儒或者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术的精进,要以理想作为支撑。“笃志”就是坚持学术理想。没有学术理想,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论语》中所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既是学习方法,更是学习态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详细地提出问题,深入地进行思考,才能在学习和研究上得到真正的收获!古希腊思想家提出:“哲学就是“‘爱智慧’”,苏格拉底坚持认为自己“并不拥有智慧,而只是努力追求它”。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天的追求。“切问”其实是提倡学术上的怀疑精神,没有怀疑就没有发现;“近思”则是主张独立思考,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观点。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成为真正学者的必要条件。
(图为苏格拉底塑像)
三、 创造意识 严谨精神
学习不仅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任何一门科学与学术,都是要以创造为其目标。创造既是艺术的真谛,同时也是学术的真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学的创造发展时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因而要“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王国维关于文学史的名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马克思在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按着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命题,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说:“在艺术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创造的,它们永远不是现实中搬来的。”(《艺术问题》)都是高扬创造的旗帜。在学习中创造,在创
(图为马克思、恩格斯画像)
造中学习,我们应该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每一篇论文,每一部著作,都应该是创造的结晶。创造是从传承中来,而非随心所欲。创造必依科学的规则,在学术研究领域,更要遵照学术研究的规则。以严谨的精神进行创造。在学术方面,“严谨”就是务必遵守学术规范。不懂学术规范,就没有进入学术门墙;无视学术规范,就是罔顾自己的学术前途;亵渎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生命的自戗!学术不端,是学习研究的死敌,这是每一个从事学术的人必须明白的道理!如以投机侥幸心理,行抄袭剽窃之举,必然被钉在耻辱柱上,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我们务必牢记的铁律,大家切记切记!
四、 贯穿今古 打通中西
学习知识、学术研究,应该是“专”与“博”的统一,既要有精深系统的专业知识,也要有渊深博大的基础储备。偏于一隅,划地为牢,定行之不远。我们应有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也应有“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宽广胸怀。打通中西学术,更是许多大师已经昭示的成功之路: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钱钟书、费孝通等学术大家,都以中西贯通见长。我的导师、著名中国文学批评史家顾易生教授,其国学功底尽人皆知,而他通晓英、日、俄语,对西方学术颇多精深之见。西方的若干学者也同样是以中西贯通为雄厚实力,如西方学者斯蒂芬·欧文(宇文所安)、艾朗诺、李福清、顾彬等,不仅谙熟西方文化,而且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钱钟书先生在其论诗名著《谈艺录》序中有名言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图为司马迁画像)
五、 深研经典 学科交融
如欲在学术道路上有所成就,就不能只泛泛观览二手、三手资料,信息化条件只能给我们以学术线索。要真正攀上峰顶,一览众山,务必要深读经典。苏东坡的著名诗句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谓“故书”,非经典而何!经典是令人常读常新的,正如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对传统的阐释从来就不是对它的单纯的重复,而总是例如理解的一个新的创造。”经典阅读具有不可穷尽性。经典意识在人文学院的师生中必须得到强化、再强化!不读经典,无以成人!欣赏文学作品,仅凭影视改编,哪里能得其真谛?诗经楚辞也好,唐诗宋词也好,《桃花扇》《牡丹亭》也好,《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也好,如果不读经典原著,哪解其中滋味!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李尔王》《奥塞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不亲自品读,又如何道得个中奥妙!
理论经典也是如此。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小逻辑》《哲学史讲演录》、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序言》《导言》,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席勒的《美育书简》、休谟的《人性论》、维柯的《新科学》、卡西尔的《人论》、《人文科学的逻辑》,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通论》《笛卡尔式的沉思》,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中国的学术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王充的《论衡》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章学诚的《文
史通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 现当代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诗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诸如此类。反复阅读原典,才能使自己成为理论高手。在当今时代,学术研究如欲获得创新性成果,仅靠单一学科远远不够。在相关学科的交叉点上,才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喷泉。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濡染美学、哲学、心理学、史学等相关学科,思想的源泉就会汩汩而出。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湛蓝的天空中,有你们的高远寄托;在中传的校园里,有你们的靓丽身影。你们加入到人文学院的行列,使她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你们是人文学院的今天,也是人文学院的未来!
祝福你们在人文学院的几年里,心中充满阳光,歌声充满欢乐,学习充满动力,成长充满理想!
请允许我将我的导师、《解放军军歌》作者、著名文学史家、哲学家公木教授的诗句送给新同学:
呼唤理性,呼唤性灵,呼唤友声;
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
(图为公木先生像)
最后,祝贺、祝福、祝愿396位新同学,健康你们的体魄,绽放你们的青春,辉煌你们的人生!
谢谢大家!
审美与文艺的探求
雕龙与雕虫的笔墨
存在与时间的印痕
读书与写作的联袂
龙虫并雕者言
微信号:龙虫并雕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