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故事 | 延安的歌声:永不忘百姓的养育恩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的特殊日子里,革命圣地延安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就是在延安出生,喝延河水长大的革命后代,如今他们组建了一个名叫“宝塔山”的合唱团,用歌声讲述革命传统,激励后人传承延安精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33f2pr8q&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今年76岁的孙小林是宝塔山合唱团的现任团长,因为父亲从事文艺工作,孙小林中学时开始深入接触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加上身边同学的经历,孙小林对延安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北京宝塔山合唱团团长 孙小林
我们有很多同学,当时因为没法抚养了,就送给老百姓了,解放以后才给要回来的。那个时候我们上大学什么的,他们还回去看奶妈,去找老百姓什么的,关系一直都特别好。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宝塔山合唱团每次演出必唱的曲目。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历经一年多的时间进入陕北苏区吴起镇。当时的陕北,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正处于内外交困、危机严重的境地,当地百姓对于从南方来的这支队伍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态度。
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 刘煜
老百姓不知道是啥队伍,衣衫蓝缕,疲惫不堪。老百姓问他们是啥人,他们说是“冯”军。南方的口音,红、冯不分。老百姓误会了,跑了。
当时,陕北红军由刘志丹率领,这支成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西北工农武装队伍,在陕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央红军来说,如何让陕北的老百姓对他们的态度从不速之客变为自家人,成为了摆在这支队伍面前的一大难题。
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 刘煜
确实是这支队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过村庄的时候就不扰民,晚上宁可睡着场院里,睡在你屋檐下,也不去敲老乡门。这个时候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就是“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这首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改编而成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展现了陕北人民欢迎中央红军到来的热烈场面,烽火硝烟中的军民鱼水情唱遍了大江南北。
回延安,《南泥湾》是一定要唱的。为了让团队的成员们更进一步了解这首歌的历史,孙小林带着大家来到延安八一敬老院。
歌曲《南泥湾》是70多年前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见证,说到这首当年家喻户晓的歌曲,89岁的同景飞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原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特务连司号员 同景飞
我们去南泥湾都是没地方住,就拿树枝子搭棚,我们就住在这棚底。不下雨还好,一下雨两边都漏,铺盖都卷起来挡雨。这是前半年。到后半年,自己打窑自己盖房,这以后都有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33h2ely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当年的南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为了对抗日军的侵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八路军359旅10000多人的军队驻扎在这里,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原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特务连司号员 同景飞
我们这个队伍拦牛的、放羊的,做啥的都有,看起来都跟老百姓一样一样的,走到哪老百姓都拥护,咱们看到老百姓种不上地了,给老百姓耕地、下种子,老百姓可高兴了。
原警备三旅七团直属炮兵连班长 白应谦
那会儿可苦了,穿鞋还要老百姓做的,穿衣裳都是老布用草灰入水里煮一下就是件衣裳。
北京宝塔山合唱团团长 孙小林
我们确实是老百姓养育长大的呀。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一个教育就是一定要尊重劳动人民。所以我觉得他们老一辈子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觉得他们不仅是我们的父辈,还是革命者,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呀,就慢慢努力把合唱团办得更好一些,可能的情况下多做一些公益,我们有责任,要宣传延安精神。
孙小林说,“延安儿女”这个身份,让她自豪了一辈子,永不忘百姓的养育恩,是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她作为团长对年轻团员的教诲。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这支合唱队伍19年来多次深入工厂、矿区无偿演出,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完整节目视频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刘雅晴
编辑 | 李 端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军歌故事 |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首英雄之歌、胜利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