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来袭 | 诺兰新作《敦刻尔克》的票,你要不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359nib1f&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视频观看“诺兰:把显示器挂在腰上的男人”
周一上午
小编参加了《敦刻尔克》在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克里斯托佛·诺兰
和他的夫人艾玛·托马斯携手出席
大笑的艾玛和娇羞的诺兰大神
不要直播、不多寒暄,
整场发布会以媒体问答的形式进行
全程不超过20分钟,让人见识到了导演诺兰务实的作风
发布会的最后,
诺兰夫妇收到了来自中国的礼物:
一个灵感于《敦刻尔克》片中喷火战斗机的小风筝
诺兰弯腰认真地盯着礼物看,萌一脸~
发布会现场合影时,
英国绅士代表诺兰一直伸手护妻,好暖好暖~
诺兰是谁?
如果你不知道他,你一定知道以下这些电影
△《盗梦空间》
△《记忆碎片》
△《蝙蝠侠:黑暗骑士》
克里斯托弗·诺兰,1970年7月30日出生于伦敦,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
26岁那年,他拍摄了处女作《追随》,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受到关注。
30岁,他凭《记忆碎片》获得第74届奥斯卡和第59届金球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35岁,他执导拍摄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获第35届土星奖最佳编剧奖。该片上映一周就打破北美多项票房纪录成为全球第四部票房达到10亿美元的电影 。
36岁,执导作品《致命魔术》获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
40岁,执导《盗梦空间》并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42岁,再度执导系列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该片获土星奖最佳导演提名。
45岁,执导电影《星际穿越》并入围第41届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土星奖最佳导演。
ok,现在你总该知道他是谁了。如果你从现在开始迷上他,那么,恭喜你,他的新作《敦刻尔克》九月一日就要上映啦~
这是诺兰第一次执导二战题材的影片,耗时三年。全片四分之三都是以IMAX全画幅呈现,承载着70mm胶片的历史厚重感。
出镜的飞机船舰很多都是二战古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36np2985&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视频即可享有“坐在喷火战斗机机舱”体验
《敦刻尔克》是一部IMAX 2D电影,继承了诺兰一直以来迷恋的IMAX 技术,但他同时又秉持着对胶片电影的喜爱,因此他在《蝙蝠侠2:黑暗骑士》、《星际穿越》使用IMAX技术之后,在《敦刻尔克》中采用65mmIMAX(拍摄了75%左右)+65mm胶片拍摄。
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坏消息是,该片会发行70mm胶片版本,全球仅有125家电影院能够播放。而在诺兰的老家英国伦敦,能以1.41:1画幅播放这种制式的影院仅有三家。
由于胶片的维护费用高,易损坏以及老式胶片放映机设备过于笨重等问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可以播放IMAX70mm胶片的设备,全亚洲只有泰国曼谷暹罗广场的IMAX影厅可以放映该规格。
好消息是,在发行上,除了IMAX70mm(1.41:1画幅)之外,也有标准的70mm胶片放映(采用超宽的2.20:1画幅),以及IMAX Digital(1.90:1画幅)和传统的数字投影和35mm胶片版本(2.35:1)。
那么,这个70mmIMAX胶片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你看过李安3D/4K/120帧的,你会清楚地记得120帧会带来一种意外的负面效果——超高清到放大了角色的一切表情细节,让人觉得再是出色的演员,被放大到毫无距离的尺度之下,演技就不再能让人信服。
而70mmIMAX胶片的拍摄提高了电影画面的质感,在保证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基础上,并不会过分放大演员的毛细血孔, 使视觉体验更好。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电影在北美上映后,获得外媒一致称赞:IMDb评分8.4
烂番茄好评率93%认证
就连一向苛刻的MTC都给了《敦刻尔克》94分
除了口碑爆棚的外媒评价,小编认为,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配乐。依旧是诺兰的老搭档汉斯·季默操刀为其保驾护航。
他曾与诺兰五度合作,其中《盗梦空间》(Inception)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而包括汉斯·季默在内的幕后团队集结行业精英,多是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就开始默契合作,这也成为影片品质的重要保障。
△诺兰(左),汉斯·季默(右)
从《敦刻尔克》开场的第一秒起,影片便将你拉入战争中。
跟着汉斯·季默的配乐,犹如穿行在黑夜中的暗箭,出其不意地射向空中。有时,你忽然一个转身,就发现子弹早已穿行而过,吓得你魂飞魄散。
比如说这首《Supermarine》(Supermarine Spitfir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皇家空军及部分同盟国使用的单座位战斗机)。
快节奏的鼓点和钟表滴答声,仿佛亲眼看到飞机撞机,俯冲直下,营救士兵的民用船在调整方位等等一系列场景,犹如置身于战争现场。
有趣的是,这滴答声正是来自于诺兰自己的怀表。
诺兰的电影大多以情节复杂“烧脑”著称,《敦刻尔克》剧本却十分简洁仅有76页。107分钟的片长也是诺兰作品除处女作《追随》(Following)外最短的。
但简约不等于简单,海陆空三条线索并行又交叉,悬念迭生。每条线索的时间跨度分别是小时、日、周。
在处女作《追随》中,诺兰就开始尝试用颠倒时序的手法,达到成倍效果扩充故事张力;而到《记忆碎片》中,时间承载的意义进一步升华,它开始承载情感;到了《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讲述主题的落脚点放在了“爱”上。
而《敦刻尔克》的时间却不再抽象,它安插在电影缝隙中,每一个时间概念的出现都在暗示生存的可能值,就像在电影中确定海水何时涨潮的不再是水位线,而是军人的尸骸。
这一次,时间与生命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如何将三者以精准的剪辑融为情绪连贯的整体,通过操控时间来增强戏剧效果和故事内涵?
这是诺兰对自己的新挑战。
整个影片没有呈现大人物视角,就连丘吉尔在最后的讲话也只是出现在片尾的报纸上一闪而过。
对此,诺兰认为,“我们希望以当时在现场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他们可不是能和丘吉尔直接进行交流的人,我们想展现一下对于这些人他们有怎样的经历。”
诺兰在拍摄《敦刻尔克》之前,斯皮尔伯格跟他分享了创作《拯救大兵瑞恩》的心得,之所以《敦刻尔克》没有出现过多的暴力血腥镜头,诺兰解释了两个原因:
“第一,这部电影(指拯救大兵瑞恩)已经拍的很好了,没有必要再拍一个类似的作品;
第二,我想要创造的是一种悬疑紧张的感觉。比如说像《拯救大兵瑞恩》里面那种血腥的画面,有的时候你就会迸发,总是看着这个银幕,有的时候不敢看。
但是我这部电影是希望你一直想看着银幕,一直想关注这部电影,所以我想实现另外一种形式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会吸引观众一直关注电影情节的发展。”
文化十分记者独家专访克里斯托佛·诺兰
Q: 您曾说过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那么这些故事中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吗?电影里是否呈现?
A: 英国人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我也一样。敦刻尔克是英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把我印象中最重要的那些故事放到电影里。
像你所说的一样,我尝试把我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内容放到电影里。
对于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英国人来说,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就像童话一样。但对我来说,了解到真正的历史,了解到真实发生的故事,让我愈发觉得这是一个举足轻重而且激动人心的事件。
所以我在电影中不但希望切实地还原历史原貌,还尝试让观众能了解到(敦刻尔克)作为一个简单故事对一个民族的象征意义。
这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是人类历史中最激动人心的故事之一,能表达出这一点对于这部电影来说非常重要。
就算我们尽力让电影比小时候听的故事更加尊重历史真相,这一点也不会改变。
Q: 第一次拍摄历史题材电影,在故事的呈现上,您是如何考量的?
A: 要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就要面对是讲更加令人兴奋的故事,还是更加尊重历史事实的选择。
这种平衡非常不好把控。
所以我们尝试去讲一个令人兴奋,但又简洁的故事,让观众能直接体验经历这段历史、这些事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尤其是对那些第一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观众来说,让故事保持简洁而令人兴奋、惊险又充满悬念非常重要。
我们尝试在保持这些元素的同时尊重历史真相,不去违背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事实。
我们用的其中一种解决方法就是采用虚构的核心人物。
就是说即使剧中的事件和大背景都是真实的,而我们跟随的视角却是虚拟的人物。
这样我就可以从历史中跳出来,给观众呈现一种更清晰的个人体验,尤其像我提到的,对第一次接触故事的观众来说。
Q: 二战欧洲战场故事,加之极简的台词,您担不担心这会影响中国观众对电影的理解?
A: 我希望在电影中使用更少的对话。
我们在其中的一些部分基本是按照默片来处理的。我们尝试利用剧中角色在体感上的经历,来创造一种紧张感和兴奋感。
我非常希望这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一种更直接的体验。尤其是通过避免出现过多字幕、不同剪辑的版本,来给观众带来普遍的观影体验。
Q: 作为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达什么内涵?
A:我非常想让这部电影能给观众带来兴奋感,紧张感,让观众能在一段特别惊险悬疑的旅程后能还怀有一丝希望。
这部电影最终想表达的其实是比起各自为战,团结一心永远能让我们成就更多。
附文化十分记者随手影评一份(不含剧透):
诺兰终于拍了一部让人一遍就差不多能看懂的片子。
虽然还是玩了一点三条时空线索并行的小把戏,但相信他已经很“收敛”了。
人民视角
一将功成万骨枯,当很多战争大片围绕大人物们做文章时,诺兰却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以一种集体视角来审视战争。
像一位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大胆心细地切割摒弃,压根没给丘吉尔和希特勒出镜机会,连声音都没有,敌军德国也几乎没出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角。
此刻耳边突然响起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位有着平民意识的艺术家,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艺术家?
同样是讲战争和撤退,《敦刻尔克》相较许多片子平静和克制了许多,平静地看似都没有主角,一些关键人物连名字都不告诉你。
诺兰以大写意的手法撕开历史一角,进入战争,不着墨在个人故事上,就让你看全局发展,其实每个人的性命都相互勾连,所以每个人又都是影片的主角。
你会发现,原来人的平凡和伟大只是一线之隔,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是普通人,且战争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看着看着,突然又想起毛主席说的,把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这也成了这个平静的片子中的一个不平静的泪点。
悬疑真实
片中人物和背景信息都是通过少得可怜的只言片语一点一滴渗透出来,不上字幕解释,就让你自己通过画面慢慢了解发现,好像在认识一个新朋友,像玩拼图。
这可能就是很多人说的,把战争拍成了一部悬疑片。
其实又像是一部观察型纪录片,或说真实电影,做“墙上苍蝇”只是默默观察,静静等待一切发生。
追求真实和色调,也是诺兰不惜耗费成本,坚持用1.43:1接近方画幅“顶天立地”的65mm IMAX胶片拍摄而尽量不使用CG技术的理由。
当然,整片看起来给人感觉除了真实还有三个字:“不差钱”。
另外,片中人物有着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冷静、坚定、秩序…很多高贵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大爱大恨都可以消融在战争的大悲大痛中,统统相忘江湖。
这是战争中的一种冷酷的真实情感。
大场面现场感
片花中诺兰在现场跳下水、大叫着指挥满海滩的人,感觉跟指挥打场战役没什么区别了。
片尾字幕工作人员名单出了一大堆,英国组荷兰组美国组等等,就像支庞大的集团军。
而坚持实拍真实震撼的大场面,和几乎一刻不停的配乐时刻压迫你的神经,让你想赶紧逃离煎熬,恰如当年的人们想要马上撤退的急迫心理。
而一块面包、一条毯子,一杯热茶,轻描淡写地画了条生活和战争的分割线,在绝望中给了人们一丝活着的气息,也给观众留了一个可以喘口气的空隙。
但很快就又被拉回到沉浸式体验残酷战争和复杂人性的现场…
就像诺兰在采访里说的,“我希望观众进影院观看电影,这是一种特定现场环境里的艺术欣赏。”
恭喜你看到最后~
话不多说,福利时间到。
写下你对诺兰导演想说的话或是对《敦刻尔克》的期待,
留言点赞数前两名的朋友
将会得到小编忍痛割爱,
栏目组仅有的两套《敦刻尔克》战斗机金属片模型~
留言点赞数第三、第四、第五名的朋友
每人将会得到两张《敦刻尔克》电影票(全国通用哦~)
留言吧~
点赞数量统计截止至下周一28日中午12点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徐小燕 潘 婷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