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言专栏 | 《敦刻尔克》与降龙十八掌

2017-09-09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作者: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  王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降龙十八掌是金庸所有小说中最顶尖的武功。


《天龙八部》第一高手,少林扫地神僧对它的评语是:好俊的功夫,果然天下第一!


这门天下第一的功夫普及率却不低,会降龙十八掌的人物好多好多。然而,这套武功越往后威力越小,后人甚至学不全十八掌了。


《倚天屠龙记》里,丐帮帮主史火龙,就只得了十二掌真传,他最终被成昆杀害。但金庸对他的评语却是“武功已是江湖上一流高手”。



你看,只要会使降龙十八掌,哪怕所学不全,也足以跻身一流高手之列。

 


我今年最期待的电影,好莱坞商业价值最高的导演诺兰酝酿22年的电影,《敦刻尔克》,就像史火龙的降龙十八掌。


死忠粉再怎么解读、再怎么“吹”,史火龙也绝对打不过郭靖、萧峰;但是,讨厌它唱衰它的人再怎么“黑”,它终究还是降龙十八掌。

 

细节让人回味无穷


诺兰绝对是时间的魔术师,在他的电影里,时间的交织、转换蔚为奇观。

▲诺兰执导电影《盗梦空间》


很多网友对《敦刻尔克》中三条时间支线的分析很专业,真是受教。


而我更喜欢他在电影里追求的一些细节,它们呈现出精细的质感。


图中这个细节,我看电影的时候一晃而过,心有疑窦。后来看到这张截图才明白诺兰的考究。

 

英国国旗当然不是这样的,这面旗帜远远看上去更像澳大利亚或是某个英联邦国家的国旗。

▲英国海军的预备役旗


一查,这是英国海军的预备役旗。这种旗帜要经过英国政府授权、处于皇家海军后备役部队军官指挥下的舰只才能悬挂。

 

所以,美国权威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夫妇判断:“我们可以简单地认定道森是皇家多塞特游艇俱乐部的会员......或者,这可能说明了船的主人曾经是退休的海员或是皇家海军后备队的一员。”

 

实际上,道森老爷爷的原型是一代传奇查尔斯·莱托勒。

查尔斯·莱托勒

英国海员,曾任泰坦尼克号二副、英国海军“加里”号驱逐舰舰长。1940年开着他的游艇“流浪者”号,投身营救敦刻尔克被围英军的救援行动。


此次《敦刻尔克》也并不是莱托勒的形象第一次在荧幕上登场。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在沉船关头手持左轮枪命令男性乘客后退,女性和孩子优先上救生艇的人,就是历史上38岁的莱托勒。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角色莱托勒


这位老爷子活了78年,有60年与大海相伴,当过驱逐舰的舰长。他亲历两次世界大战,4次海难都夺不走他的生命。


但他人生履历中最刻骨铭心的两枚徽章还是泰坦尼克号的二副,以及敦刻尔克的救援者。

▲泰坦尼克号起航前


毕竟,他的回忆录成为研究泰坦尼克的重要史料,而英国政府永久保存了他参与敦刻尔克的救援游艇“流浪者号”。

 

▲保存至今的“流浪者号”


在这样一部台词少到让你以为是默片、在这样一部除了片名几乎不做任何背景交代的电影里,这面旗帜隐含的信息太丰富了。


而这些信息对莱托勒一家投身部队、对奔赴敦刻尔克“逆行”义无反顾的诸多举动做出了很妥帖、很充分的补充。

▲“流浪者号”在敦刻尔克留下的唯一一张现场照片


了解了莱托勒的一生,再回看那面旗帜,真是余味无穷。

 

我一直在想,影片空中、海上、岸边的三条支线,有没有主次之分呢?


三条线的主题都是讲求生,但是空中的战斗、岸边的逃生放在任何一部以大撤退为背景的战争片里都是可以的,那你怎么去强调“敦刻尔克”的独一无二呢?


唯有海上,莱托勒老爷子这条支线才是充分展现了英国老一辈念念不忘、引以自豪的敦刻尔克精神。这条支线才是全片的文眼。


差评空前激烈


但没想到,这所谓的“敦刻尔克精神”对全球网友们竟然产生了极大的“冒犯”,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差评空前猛烈。


首先是一部分中国网友的“大义凛然”:

影片在中国自上映之初就遭遇了很多网友的抵制。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现实原因,主要是此前《战狼2》海外上映期间遭外国媒体唱衰,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另一个原因是网友揭示了英国人的“黑历史”,即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两年后又在缅甸组织了一场抗日盟军大撤退。但是在那次撤退中,由于英方配合不力,导致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



回溯历史,中国远征军的悲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作为盟军的英方的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把这种愤怒发泄在英军统帅个人身上,并且抵制他指挥的另外一场战役以及描述这场战役的电影,真的明智吗?

 


“这对于二战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点。如果这场撤退没有成功的话,英国就得被迫投降。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将没有希望,或者其命运将截然不同。”


这是诺兰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究竟有多大恐怕需要专文严肃讨论,但最起码我们可以判断: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欧洲战场的形势会更恶劣,而中国的抗日战争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势必面临更大的困难。


然而,令我错愕的是,竟有自媒体发表“《敦刻尔克》表现的是英国在亚洲抵抗日军的英雄神武”这样历史地理知识错乱、一味煽动不理智情绪的言论,而这样的文章还有10万+的阅读量,更有不少人打赏点赞。


这些打赏的人究竟是可悲还是可怕呢?


我一直以为世道言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现在看来,遇到这样反科学、伪历史、不求真而只求博眼球的言论,如果不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反对它,还真会让混淆是非的言论发酵、生长、弥漫。 


另一边,还有法国网友和媒体的“义愤填膺”:

法国《世界报》发文质问导演诺兰,“我们并没有在电影中看到当年与英国军队一同撤出敦刻尔克的12万法国士兵,更没有看到为了这次大撤退而牺牲自己抵挡强大敌军炮火的4万名法国战士。”


“影片中实际上只给了法国士兵几十秒钟的镜头,其中一些镜头还是不怀好意地在描述法国士兵如何假扮成英军逃跑的……”


法国网友们也是集体吐槽:“盎格鲁-撒克逊人一贯都喜欢给自己加戏,忽略他人”。


无语,我可能和这些法国网友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吧。


我看到的是片中法国小哥咬牙挣扎着爬回去为英国人逃生打开了船舱门;我看到的是法国小哥救了一船英国人后,英国人非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拿着枪要法国小哥下船。


这难道不是表现了法国人的英勇无畏和英国人的忘恩负义吗?


作为英国人的诺兰在这部片子里应该没有兴趣自己打脸,或是表现某个民族的劣根性,他更多的是在探究人性的“逃生怕死”本能,展现生死关头那些年轻战士们的表现。

 


期待我们自己的《敦刻尔克》


这部电影的确不是“神作”,在我眼中,它最大的缺点来自配乐。


配乐铺得太满了,让人没有喘息的气口,也弱化了画面的力度。


特别是年轻士兵抬着担架奔跑那个片段,小提琴的尖利和密集几乎让我坐立不安,就像置身暴雨下的堰塞湖边,战战兢兢地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最牛的中国工笔画,一定讲究留白。最牛的配乐一定是烘云托月,而绝不喧宾夺主。

 

另外,对于部分网友的评论我也心有戚戚:中国远征军、法国游击队,在二战期间都有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我特别期待我们的电影人把那些故事搬上大银幕,或者最起码用文字、用纪录片表达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


包括我们自己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


宜昌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的两年前,即1938年,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在短短40天内,在极其有限的运力条件下,把停驻在宜昌的13万吨货物和3万余人员转运至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和大批人才


卢作孚也被毛泽东赞誉为发展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


毛主席对卢作孚曾做出那么高的评价,我们的银幕上什么时候可以有他的故事呢?


就像《战狼2》,尽管它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缺点,但谁都不能否认它的影响力巨大,那是一次“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有益尝试。

 

总之,这毫无疑问是诺兰电影中评价很两极化的一部。


但我想好评、差评都是一种评价,任何有胸怀的导演都应该坦然接受。


而且只要言论守法律、讲道德,赞扬、批评、吹捧、抨击都是我们的自由。当然,衷心希望我们的评价有脑子、有良心。

 

其实对于诺兰来说,网友们的“跟风吹”、“无脑黑”都没那么重要。


影片中,一位撤回英国的士兵对露出制服的飞行员刻薄了一句:“真是见了鬼了你们空军都干嘛去了?!Where the hell were you?)”


而这名飞行员正是在掩护这批获救士兵的战斗中打掉数架德国战斗机和轰炸机,最后迫降海面、九死一生。


道森老爷爷这时候走过来,对飞行员说:“船上的人都知道你做了什么。”


对飞行员来说,这就够了。

 

影片在英国首映时,几位当年敦刻尔克的幸存老兵一起观影。


有一位老兵评价,“拍得太好了,故事的每个细节都跟我们经历的一样”。(It’s so well done.It’s like in every detail it told the story just the way it was.)


对诺兰来说,这就够了。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王   晋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 细数你的青春记忆里,那些与功夫有关的梦…

● 听说你是个潮人?周末来这个潮到爆的玩具展high起来!

● 带给我们《哪吒闹海》《大闹天宫》《雪孩子》的老奶奶,一路走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