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小刚:带着真心话去大冒险

2017-09-19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在刚结束的第3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导演冯小刚时隔八年,再度荣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冯小刚表示,这是他创作转型的十年,是金鸡奖对他逆流而上的肯定和褒奖。这些电影业同行在此刻给予他如此重要的鼓励,促使他继续走下去,走好现实主义电影之路。






我晋升你为上士,

我的加利福尼亚男孩儿





80年代的影视圈,王朔是绝对的热门人物。仅1988年一年,他的《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四部小说就被齐齐搬上大银幕。

王朔

而当时的冯小刚不过是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一个小小的美工。后来,冯小刚通过郑晓龙(《大撒把》《北京人在纽约》《甄嬛传》导演)引荐而与王朔结交。

郑晓龙

有人说,未成名的冯小刚像追求梦中姑娘那么死缠烂打,千方百计讨好王朔,甚至在饭局上被撵来撵去敬陪末座,吃残羹冷炙都在所不辞。坊间传言,茶余谈资。

冯小刚、王朔、赵宝刚、葛优

冯小刚在模仿王朔的喜剧样式和语言方面做得极为出色,用郑晓龙的话来说,“冯小刚当时能把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

冯小刚与王朔在拍摄《冤家父子》现场

也正是因如此开端,后来的“冯氏喜剧”多少都带有王朔的影子。





牵着你的手,

像左手牵右手没感觉,

但砍下去也会疼! 






1994年,冯小刚和王朔鼓捣出“好梦”公司,拍出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1995年,冯小刚根据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成喜剧电影《冤家父子》并担任男主角。


然而,《冤家父子》《月亮背面》《一声叹息》等连续几部片子中途夭折。两人创办的“好梦公司”几乎血本无归,公司解散。

1997年,冯小刚和王朔关系恶化。但这一年,对于冯小刚是值得纪念的。他终于把他们的“好梦一日游”公司开到大银幕上——开启他“中国内地贺岁片之路”的《甲方乙方》。但这部根据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为剧本拍摄的电影,却没有王朔的名字。


电影《甲方乙方》

2006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编剧、导演叶京曾向媒体公开说,冯小刚为人行事总是带有强烈的个人目的性,他就是一个“为了自己成事,什么都肯做的人”。

叶京

冯小刚也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承认过自己是一个“什么都肯做的人”。



曾经,冯小刚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明自己和王朔的关系:“其实我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人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时候走不到一个道上去,后来又啪,在另一个路口又重逢了,这都是人各有志的事。”




黎叔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刘震云曾与冯小刚谈论,创作有两种途径情况。一种是“向生活要艺术”;一种是“向艺术要艺术”。选择了后一种途径就势必会导致影片里到处结满了假肢。显然,冯小刚走在前一条路上,并且走得艰辛。

1999年,冯小刚“捏着鼻子”拍完了自己相对不喜欢的《没完没了》,获得了拍摄《一声叹息》的机会。从此往后,他每拍一部电影,都会跟投资方达成某种默契:我满足你一部,你也满足我一部。

电影《没完没了》

《一声叹息》

《一声叹息》换《手机》,《夜宴》换《集结号》,再换《非诚勿扰》。

《手机》

《夜宴》

《集结号》

《非诚勿扰》

2012年底,他耗尽心力、酝酿19年拍出来的《一九四二》票房失利,他突然发现,自己现在摸不清观众的喜好了。这部影片碰到了一波三折的过审问题。最后,冯小刚只能换了一部《私人定制》。

《私人定制》

入行至今,冯小刚拍了二十部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质疑他的人来势汹汹:“拍商业片的大导演,就不要搞什么圆的方的了。”

《我不是潘金莲》

轮到《芳华》又变成“文艺片不适合你”,“票房可能会比《我不是潘金莲》还要难看”,“冯小刚这两年怎么了?”

就连此次《芳华》的选角也没有逃过口舌之劫。

 

冯小刚相中了她们几个——身材干瘪的何小萍,编一尾麻花辫的瘦高姑娘萧穗子,又嗲又娇惯的林丁丁,行走如风的郝淑雯。

烈火纷飞的率性,盛放的光芒,舞起来又有偏偏动人的美丽。没有人会探究她们,所有的固有印象都不存在。这种朝气,是冯小刚想捕捉到的,青春的感染力。

冯小刚选角时说,想要“完完全全没有整过容的漂亮的女孩子”,一时间引来纷纷议论。冯小刚是有点火气的。他想,“不就该是这样的吗?我不是就说了一句不要整容的吗?大家好像还觉得挺另类。整容就是假的啊,现在怎么会以假的为美好呢?”


在冯小刚心里,《芳华》突出的是人物,故事则应该淡下来。他一辈子的心思都给了电影,不想要得到谁的忠告,亦不用众人来教他平衡取舍。

然而,现实是无论喜剧片、商业片还是文艺片、题材片,冯小刚的电影不是票房领衔就是口碑上佳,每人都试图想去揣度他的“取舍”。


——你还在意票房吗?

——在意啊,我只是不想变成票房的奴隶。


是啊,冯小刚还会顾及票房,他在这滩池水里游转几十年,哪会说走就走,就这样与市场脱开。只不过,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导演、一部电影的灵魂人物,该停一停脚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很热爱电影?有没有心怀诚意在做这件事?


冯小刚的内心里,电影还是高尚的。


脚下这一条路,有美景,行至快意;也有吃力的时候,小蹊愁眉。

若是让现在的他再来一次,大概是,还愿冒险。





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印象中,冯小刚有一个说法,说“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培养一帮人,我们不能让中国银幕上晃来晃去都是这些人”。


冯小刚透露,他在拍《芳华》前三、四个月就把演员们集中在一起体验集体生活。

我一开始选她们就说,谁也不许拎个小名牌包招摇过市,穿上那个时代的军装,过那个时代的日子,慢慢地沉到那里去,慢慢脱胎换骨。

那些新人,包括黄轩。


在冯小刚眼里,黄轩是个经得住“接触”的耿直小伙儿,又特别知分寸。一切以剧情为主,没提过任何问题,只是在表演上有时候会跟导演商量。

这样一方面让观众觉得她们真的是故事里的这些人,不是明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家有一种集体的热情。


“拍了三十年没人敢拍的电影,因为我是从部队出来的,我觉得我应该做点儿什么。”这里面,应该也包括冯小刚想为电影界输送了新鲜血液的心愿。




43 37625 43 16185 0 0 8344 0 0:00:04 0:00:01 0:00:03 8342


成全了别人

也陶冶了自己





相比较《1942》《我不是潘金莲》更多“刘震云式”的表达,冯小刚内心最想拍《芳华》。


“在心里酝酿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我一直觉得它是一个美好景象,挺模糊、不具体,但是好像又有好多的画面在脑子里,所以一直想把它拍下来。


拍这个片子没有任何企图心,和拍《1942》《我不是潘金莲》不一样,那两个作品在文学上非常深刻。拍这个电影其实是想满足自己对那段生活的一个眷恋,而且可能我还放大了一点那种美感。


我还是希望这部电影跟《1942》《我不是潘金莲》不太一样。一部电影里给观众开了很多扇门,它一定是小众的;我们导演给观众开了很多扇门,但大众还是更喜欢,你就给我开一个门,你别让我琢磨你,这三门都开开了,我进哪个?


比如《1942》,它的情感落在谁身上,而刘震云恰恰没有希望他的任何一个角色去打动你,他是用每一个角色来共同完成对民族性的一个认识。


《我不是潘金莲》也是比较理性,《芳华》这部电影是非常感性的,这也更符合我自己的性格,也更便于观众接受,选择你的立场。”


他20岁出头时在部队文工团,对那段生活充满了眷恋。刚好遇到严歌苓的小说。这里不仅有文工团的载歌载舞,有大时代的变迁,也有战争、牺牲、流血,还有大时代变迁之后的落寞。

电影《芳华》里,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将影片主线故事的时间定格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流行拍摄年轻人喜爱题材的当下,像冯小刚这样愿意展现老一辈人的“芳华”的导演并不多见。

“那是我们的芳华,我觉得同时也是和今天正处在芳华年代的年轻观众一样,每个人的芳华都充满了激情热血,迷茫躁动。”

在中国电影的语境和视角中,很难去表达一个年代或历史,仿佛特别无趣不对,特别有趣也不妥。

冯小刚在《芳华》里用一段6分钟的长镜头来呈现了战争的鲜血淋漓。这6分钟的长镜头花费7000万,难度极大,在国际上算是一个先例,每个环节不能出任何问题,炸点,演员表演,走位,摄影师的运动, 上天入地都要极其精准。

没有剪接,一个镜头下来,让人直面血肉横飞,有网友形容,这样的长镜头:就像一口气憋在水里看水面上的世界一样。

有一种窒息感。


片子最大的情绪点,可能要数郝淑雯看到刘峰后来被一些联防欺负,呵斥出的那句“你们欺负这个战斗英雄”。


冯小刚

其实你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可以看到很多老兵都被遗忘,被忽略了,我觉得这是严重不应该的一件事。


所以现在很多老兵,听说我们拍这个电影里有反映了关于越战的戏份,托人转过来给我发了信,说“现在居然有人可以敢说我们”。


因为我也是在那个时期当兵的人,所以我觉得既然我也做了导演,起码我心里头是有这份敬重。


每一代的人青春都不同,每一个时代的英雄观都不一样。

在70年代,人们是纯粹的、忠诚的、勇敢的、忘我的。所以,他们的青春,如帜如炬,他们对战争所带来的伤痛无所畏惧。


《集结号》中的朝鲜战争,《一九四二》中的大饥荒,《唐山大地震》中的灾难,《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众生现形记,《芳华》中不能被遗忘的战争……冯小刚一直在触碰从未被遗忘的历史。

《集结号》

《一九四二》

《唐山大地震》

大抵,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而是要记住在这个国家有多少人为我们做过多少事情。





把我种在花盆里,

天天看你们笑





活至一个甲子岁,冯小刚抛去大众给他定下的“商业片大导演”名头,诚实地往回看。一眼青春,是芬芳年华。


文工团这样一个群体,一定是不会被归到那里面的。她们和他们,喜怒哀乐,一切是熟悉;争斗与比赛,又狂傲似冰;情到浓烈,再难分开。冯小刚一直以来想要呈现的《芳华》,正是这样一个群体。

比如当时舞蹈队那些女孩儿,她们夏天洗完澡,一群人披着湿头发,端着脸盆,光着脖子,穿着军装迎面走来的那种感觉,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冯小刚真正要拍的,始终是他们这群人,是这个群体留下的那些支离破碎、却格外美好的印象。

冯小刚的好恶和爱憎很分明,在《芳华》里也很淋漓。一处很大的改变:原著里的刘峰之死,而且死得很惨,何小萍陪他到最后一段岁月;但片子最终落幅在火车站,两人感情升华在那里就结束了。


冯小刚说,这样是因为他不太想让现在的人看到她们老去那样。


“其实你现在同学聚会都能够体会,比如说我要跟我同学聚会,你看一个个过去你觉得如花似玉的,现在简直都白发苍苍了,还不如不见。


我觉得这电影最后也是想把她们这点美用银幕定格了,当然还有篇幅和演员的问题,比如你最后缀上个一两场戏,换一拨演员来演这拨人,观众要重新认识她们吗?这个人物可能就分裂了。”


即便这样,冯小刚也不想等了。


今年八月第一天,距离《芳华》正式上映仍有两个月。恰逢建军90周年之际,他亲自将六十几位文工团战友和家人请到位于北京新源南路的华谊兄弟总部大楼,战友文工团相聚,名为“闪亮的日子”。

“闪亮的日子”发布会

彼时,来不及合影,等不及叙旧,人声夹杂着陈年卯着劲儿的喧哗。

“闪亮的日子”发布会

泛黄的加厚棉质衬衣被扎进军裤里,袖子卷起到胳膊肘的位置,冯小刚手拿话筒,开口说“感谢”。他高兴,有好多话想说,又怕误了时间,只一个劲儿说“今天看的不是成片,音乐还很粗糙,要改动,晚上咱们喝酒见”。

“闪亮的日子”发布会冯小刚

那日看过《芳华》样片,一位文工团老战友的女儿写下几行字:“严歌苓的文字像一把刀,悄悄地出手,皮肉翻开,再捅深一点儿,左右转一转。还好,这部电影把这种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闪亮的日子”发布会

任岁月折痕,唯在心中。


冯小刚的折痕可能更深。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2013年,冯小刚监制“舞台版”现代芭蕾舞剧《夜宴》上演,他说“舞台版是我一直想要做的,把我对中国古代美学观念通过舞蹈呈现出来”。


现代芭蕾舞剧《夜宴》

同样,在2014年冯小刚担任总导演的马年春晚中,也不乏冯小刚本人的一些情怀在里面——将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以及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片段入选春晚。

春晚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在冯小刚的职业生涯中,一点点渗透着他对于芭蕾舞的执念。或热烈,或柔情,都在岁月中酝酿,发酵。

《芳华》片段




1997年过去了,

我很怀念它





《私人定制》后,冯小刚曾陷入迷茫不知的状态。2015年,他突然暗下决心,发了一条“不愿意再妥协”的微博:

王中磊说:“冯小刚有次跟我聊天,说自己年轻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后来他渐渐以为不是。但经过一圈轮回,到头来发现自己还是一个悲情的人。”

《老炮儿》片段

鸵鸟奔出了笼子奔上了大街,恐怕这也是冯小刚的一个念想。


导演叶京在早年执导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刻画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角色“冯裤子”,以来暗讽冯小刚“没有自我,拼命讨好别人”。而如今,老了的冯小刚,却渐渐活出了自我,也懂得了克制。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角色冯裤子

从尖孙到苍孙,冯小刚想尽一切办法去厉害,不厉害但也不能倒。或许,就像电视剧的结尾,冯裤子是最后所有人中唯一一个能挺起腰杆说话的人。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裴斐  李雅琦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 从东北到华北:一个中国军人的历史抉择

● 这个“玩火”的艺术家,架起一部梯子,燃上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