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秦腔故事 | 百年易俗社

2017-10-31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10月20日至11月19日


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展览、文化论坛......



今天,小编特别为广大戏迷朋友推荐戏曲板块~


重点推荐的是即将于11月1日


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上演的


秦腔《易俗社》


不了解?


别急,先来看一张剧照





睁大眼睛,


看到最上方的“古调独弹”四个字了吗?


知道是谁题的吗?


答案是:



鲁迅!!



好了,小编知道看到这里已经成功地引起了你的注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易俗社的百年故事~



鲁迅在西安易俗社的秦腔缘

《鲁迅日记》:“晚晴。赴西车站晚餐,餐毕登汽车向西安,通行十余人,王捷三招待。”

 


1924年7月7日,鲁迅坐上了去往西安的汽车,开始了他为期近一个月的西行讲学之旅,并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旅途。

 

然而让鲁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西安之行不仅结识了众多文坛友人,也使自己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

 

连续三天易俗社看戏


秦腔是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鲁迅来到西安,怎能错过这个欣赏“秦风秦韵”的大好时机。

 

鲁迅到达西安的第一天,起初还并未对秦腔在意。

 

在开始的三天里,他在讲学之余,游碑林、购古董,饶有兴趣地开始了自己的古都探索之旅。

 

1924年7月16日,鲁迅受邀来到西安易俗社剧场看戏。


△西安易俗社剧场


对于这位文坛巨匠的到来,易俗社拿出了自己的看家好戏《双锦衣》,演出了全本的上半部分。

 

该戏是著名秦腔编剧吕南仲根据《宋史纪事本末》创作而成,并于1920年在西安易俗社剧场首演。


△秦腔《双锦衣》剧照


剧中秦腔角色齐全,生、旦、净、丑一一亮相。鲁迅观后意犹未尽,第二天又来到这里观看了下半部分。

 

一周之后,在他的学生王捷三陪同下,鲁迅又一次来到了易俗社剧场,观看了《人月圆》。

 

据当时陪同鲁迅一同看戏的学生孙伏园回忆说:


“鲁迅先生每次看完演出后,总是给予好评,他感到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赠匾题字“古调独弹”

 

1924年8月3日,也是离开西安的前一天,鲁迅在收到讲课费200元后,本就不富裕的他慷慨地拿出50元捐给了易俗社,以帮助解决易俗社的戏曲学校和戏院的经费困难。

 

晚上,时任陕西省长的刘镇华在易俗社剧场为鲁迅一行人设宴饯行,这也是鲁迅最后一次来到易俗社观看秦腔。

 

孙伏园回忆说:


“那期间,适逢易俗社成立的十二周年,鲁迅先生为了对易俗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亲笔题‘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一块赠给易俗社,匾额上除鲁迅先生以周树人的名字署名外,还有我们同行的其他学者多人。今日看来,此匾乃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实物了。”


△鲁迅题字“古调独弹”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鲁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时至今日,“古调独弹”匾额依然悬挂在易俗社剧场前厅,成为那段时光的唯一纪念。





△易俗社剧场修缮前的演出。1983年,易俗社剧场被确认为“西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7月1日,习仲勋出席了西安市政府在易俗社剧场举办的接管大会,并高度赞扬易俗社是优秀的进步团体,应该越办越好,并建议把“接管”改为“接办”,要求易俗社坚持“移风易俗”的传统,进一步演出好的秦腔


易俗社自此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国营剧团,并打开了几十年的门禁,开始吸收秦腔女演员孟遏云等同志入社,成为第一个招收女演员的秦腔剧社。


1957年,戏剧家田汉赞称“易俗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可与莫斯科大剧院、法国芭蕾舞团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


2016年,易俗社把自己的发展历程搬上了舞台,推出秦腔大戏《易俗社》,表达对先贤的传承和对未来的担当。



明天,《易俗社》就要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啦~ 


戏迷朋友们要把握机会哦~


秦腔 | 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


演出时间:11月1日-2日


该剧编剧是刘桂成,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担纲导演,主演是易俗社社长、第二十四届梅花奖得主惠敏莉。


△第二十四届梅花奖得主惠敏莉饰林梦芸


导演卢昂表示,刚开始接到邀请时他曾拒绝,因为 “时间跨度太长、题材过于宏大,这个百年剧社的先贤人物和厚重历史让人无从下手”。


主创经过多番策划研讨,终于决定借鉴西方文献剧的叙事体方法,通过剧中人物关震易的幕间讲述,将女主人公林梦芸三十多年追随易俗社,最终成为秦腔界第一位女演员的动人故事,和易俗社的重要历史事件两条线完美结合。


△《易俗社》剧照


另外,通过海报、易俗社社规、历史报纸等资料的多媒体展示,讲述了从初创时期到西安解放三十多年间的历史,表现了易俗人在历史中的铁骨与坚守、奉献与担当的豪迈情怀。


△《易俗社》剧照



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还有其他的戏曲即将上演噢~  


一起来看看吧~


湘剧 | 湖南省湘剧院《月亮粑粑》


演出时间:11月1日-2日


《月亮粑粑》是湖南长沙自古相传的童谣:“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爷爷),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只糍粑,糍粑跌得井里,变只蛤蟆,蛤蟆伸脚,变只喜鹊,喜鹊上树,变只斑鸠,斑鸠咕咕咕,告诉和尚打屁股”。


诙谐通俗、韵律规整的语言让亘古如常的月亮,变成生活中的千形万态,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成就了湖南人对于永恒的人情物理的追求。


△《月亮粑粑》剧照


壮剧 | 广西戏剧院壮剧团《冯子材》


演出时间:11月5日-6日


在2017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上,由广西戏剧院创作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在国家大剧院热血上演。这位老英雄驱除法国侵略者的传奇故事,以广西地方戏曲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赢得了全国观众的阵阵掌声。


△《冯子材》剧照


如今,这部壮剧即将在上海戏剧实验剧场演出,再现“镇南关大捷”。


该剧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民族英雄冯子材以国家社稷为重,誓死保卫祖国河山的英雄壮举,讴歌了广西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评弹 | 上海评弹团《寻找·蒋月泉》


演出时间:11月15日


提起评弹,人们耳边总会不由自主地扬起琵琶三弦的委婉旋律和呖呖莺转的吴侬软语。


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评弹艺术中,蒋月泉所创造的“蒋调”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支。


△《寻找·蒋月泉》海报


今年恰逢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诞辰100周年,“寻找·蒋月泉”将寓铿锵于委婉且韵味醇厚的“蒋调”再次萦绕人们的耳际,也把评弹这一余韵悠长的传统艺术再度推向焦点。


京剧 | 上海京剧院《浴火黎明》


演出时间:11月17日-18日


《浴火黎明》取材于《红岩》,由一批“80后”青年演员领衔主演,演绎了六七十年前的青年共产党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定革命信仰,心系祖国未来,最终为中国共产党留下8条诤言的历史事件。


△《浴火黎明》剧照


不同于以往革命题材偏重于展现革命英雄的历史事件,《浴火黎明》更侧重剖析革命者是如何成为英雄的心路历程,从多角度深入剖析人物内心。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刘晓月 王经伟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 十九大代表回到基层以后……

● 这些古代文人的书房,就是你能想到的最清雅的地方

戳原文,了解百年易俗社更多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