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分推荐 | 这部制作粗糙的作品,为什么让人们流泪

2017-11-05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没有华丽的画面吸引你的眼球、没有绝妙的悬念刺激你的期待。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该片不是欧美流行的导演式拍摄,全片随机拍摄,拒绝一切摆拍和人为导演。


旁白是导演自己,以极强的代入感,带领观众感受一次真诚的文化体验。


近日,这部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在网上走红。三位主创历时三年,辗转23个省份,以“行走式记录”的方式将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带到观众面前。



导演张景卖掉燕郊一套房,才凑齐了拍摄费用;摄影师何思庚本来是司机,半路替补摄影;录音师喻攀第一次摸录音机,还要客串灯光师和外联。


▲导演张景


一辆最普通的小车,自驾跑遍新疆、西藏、海南……


为了省钱,导演只拍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要真上筏子体验漂流?没钱。导演干脆丢下一句话,让观众自己想象。



并且,作为一部纪录片,它一点也不“客观”,常常夹带私货。


导演的女儿中途加入这趟旅行。宠女狂魔竟然拍了好多女儿的镜头……喂,这不是《爸爸去哪儿》啊!



但你细看,这部片,又好特别——


音乐人小河操刀BGM、钟立风制作的《黑鸟,你在哪里》,让人舍不得跳过片头。



导演一行的心情,也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出发前,他们以为能拍到像日本纪录片里那样的“匠人”——


大师们仙风道骨,须眉皆白,“追求个人理想和艺术,完全不向市场化妥协”,坚持手工制作。


高山上,铸剑师叮叮当当几十年,为的是敲出一把举世无双的好剑。



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龙泉宝剑已经实现流水化作业。


但这些不那么“唯美”的制作过程,还是被照实记录下来。



据张景自己说,《寻找手艺》曾被二十多家电视台拒播。


理由嘛,从导演本人给知乎问题“如何看待纪录片《寻找手艺》?”写的答案中,也可以窥见一斑。


大概可以总结成如下几点:一、土的掉渣;二、外行;三、没有导演技巧;四、音乐单一......



换言之,就是这个纪录片跟电视台常规播出的主流纪录片太不一样,它虽然反应了真实生活,可它太特殊了。


纪录片情理之中的被拒播,但一心想要让其传递出去的张景,却没有就此放弃。


他自己去B站申请了个“张景的景”的ID,上传了《寻找手艺》的五集纪录片。




与此同时,这个执着的up主,还在评论区放上了自己的部分手记,以方便在B站观看视频的观众们,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这个节目的背景故事。


▲导演手记


直到在B站上火了,才渐渐有旅游卫视和几家电视台发出邀约。


▲网友评论截图


有过多年纪录片制作经历的导演张景,十分抗拒传统纪录片的“摆拍”。


所有的场景、对白,都是由专业团队策划,甚至纪录片主角的一个动作不按脚本来,就会喊卡,像拍电影一样,一遍一遍重新来过。


所以张景决定,用镜头记录下中国手艺人最真实的生存现状。


80岁的坎温老人靠墙坐着。消瘦的身躯和四肢满是劲道。


他不说话,眼睛盯着手里的活儿,手不停地忙碌着。他在做伞,傣族的油纸伞。



30个小竹片削光滑,作为支撑的伞头上凭着感觉锯开开口,也是30个,外面的大伞骨还要削30根竹签。



竹签里外一层层次第埋下、串线,再巧妙地用线把伞骨绷成圆弧状,就成了伞骨。



也许是先前串的太紧,最后这一绷,坎温老人绷了八次。滑脱一次,重来一次。重来一次,滑脱一次。一直到第八次才成功。



所有这些都是凭几十年的感觉。几年前,傣族油纸伞被媒体报导时,村子里还有四位老人会做伞。


如今,只有坎温老人一位了。


无论是否有人买,坎温每天都这样靠墙坐着,默默地做着他的伞。他的妻子,79岁的温扁是他的助手。



一把伞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材料就是竹子、纸张、棉线;插入一根竹条,就能做成弹簧;涂上菜籽油便可防水;抹上锅底灰和特别的植物制成的颜料,伞面变得古朴动人。


寂寥的雨巷中,伴着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彷徨而去的不知是否是这把油纸伞;凤尾竹林中的傣族妹子必曾撑着它遮阳躲雨。



傣族油纸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会做伞的人已风烛残年。


七八十岁的老人,白发苍苍,身子骨已经半截埋入黄土。他们的脸上布满皱纹,手上长满老茧,心里却撒满阳光。


他们说:“我们不怕死,怕的是这些手艺有一天没了。”



这阳光照着照着,就把导演的眼泪给照出来了。张景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哭的,但是看着看着就哭了。


在手艺人的世界里,只有三样东西最珍贵,不是名、利、权。


而是时间、手、手中之物。


纪录片中,那些心灵与时间共同铸造的手中之物: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发明的水上工具

今日黄河上依旧漂流着羊皮筏子

乘筏人却已不再是那些深谙水性的“老把式”

在甘肃景泰龙湾村

如今靠着人们假日游玩体验

这个工具才不至于被遗忘


弹布尔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

琴身木制,音箱较小,成瓢形

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手工制作是一个繁琐精细的过程

每个步骤都需要格外专注


英吉沙小刀

产于塔里木盆地的英吉沙小刀以其精美的造型

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

而显露头角

通常以家庭为制作单位

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手工制作

每个做刀人身上都有多多少少的伤疤


佛像锻造

西藏达孜白纳村,土旦大师正带着徒弟们

进行佛像锻造

整个佛像几乎看不见接缝

而细节的刻画

也极好的体现了佛像的神韵


德格印经院

四川甘孜德格县

德格印经院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印刷方式

收藏的印经板宛如藏书阁

德格印经院现有27万块经版,如果30人不停雕刻

要170多年

对于他们来说,雕版不仅是工作

更是一份信仰




写在最后:


当我们在都市社会里面对着灯红酒绿和霓虹闪烁,他们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活在日出和日落里。


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日未出而作,日落而未息。


真正的工匠,是孤傲而清冷地栖息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默默耕耘,不问归期。



他说此路不回头,

贪得长生一梦留。

时光中只剩他背影佝偻,

客已散无人候,

笑他年老却不休。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亲历者说 | 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观影手记 |《王牌特工2》:一部出色的反毒禁毒教育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