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鲜肉时代,张嘉译凭什么霸屏?

2017-12-07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最近两个月对于张嘉译的粉丝来说,绝对是一场狂欢,因为张嘉译霸屏了!


《猎场》里的曲区长、《我的!体育老师》中的马老师、《生逢灿烂的日子》里的郭老二、《急诊科医生》中的何建一,张嘉译在同一个月里有四部电视剧上映,还全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以致于网友都调侃不管什么时候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张嘉译,张嘉译确确实实是霸屏了。


▲《猎场》里的曲区长


▲《我的!体育老师》中的马老师


▲《生逢灿烂的日子》里的郭老二


▲《急诊科医生》中的何建一


今年,张嘉译一共上了六部剧。


四月份,《白鹿原》和《卧底归来》先后播出,张嘉译分别在两部剧中饰演行事光明磊落、以德报怨的族长白嘉轩和睿智冷静的公安局长房庆隆。


其中,《白鹿原》最终收获8.8的豆瓣评分,成为今年口碑最好的电视剧之一。


▲《白鹿原》豆瓣截图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张嘉译霸屏现象”。


2011年上半年,张嘉译出演的《你是我兄弟》、《借枪》、《双枪李向阳之再战松井》等多部电视剧几乎同档播出。


▲《你是我兄弟》主演:邓超、董洁、张嘉译(从左至右)


活跃在电视荧屏的张嘉译在中年时期一个接一个地迎来他的“霸屏年”,而面对人们评价他的“大器晚成”,他却认定这是他必经的一个过程,“我很珍惜大器晚成”




张嘉译出生在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四个哥哥一个妹妹。小时候一放学,他就跟朋友在大院里下棋、做弹弓、玩烟盒;夏天晚上,就夹着凉席跑到职工食堂的房顶上睡觉。


▲张嘉译童年照


他那时候没有一点文艺细胞,觉得搞文艺是女孩的事,“根本没想过就我这能耐还能当演员


高二,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信息,张嘉译说“我要考这个”。父母让他别瞎折腾,他没有服从。他好像一个自己带灯的小伙子,跟着内心的亮光走自己的路,闷着声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地去找自己的天地去了。


▲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期照片。左一为张嘉译。


1987年,张嘉译报考北京电影学院。面试要形体展示,张嘉译不会跳舞,做一段广播体操。


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来自西北的汉子最开始是被作为喜剧演员招进了电影学院。


张嘉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马精武回忆道:“当时就觉得这个小孩儿比较端正,而且挺有个性,挺朴直,挺耿的。”


▲张嘉译与恩师马精武


刚进电影学院时,张嘉译出了名的害羞。甚至于第一个学期班级里排小品,他都从没和女同学合作过,他觉得“不好意思,脸红”。


为了扳他,马精武老师设计了一个桥段,“我让他把一名女同学抱到舞台中间的床上,像演激情戏一样,不喊停不能停。结果抱上来,站在舞台上,往那儿一放,他就停了。”


▲张嘉译大学期间小品训练课视频截图


他那时的长相只能是端正,但也算不上帅,“老师说,你的形象很受局限,可能毕业以后不会演主角,可能更多只是演配角,但是你要坚持。我说,我知道。”


出乎意料的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前,张嘉译就接到了主角的邀请。1990年,他在电影《魔表》里演一个因为“魔表”突然变成大人的孩子。


▲电影《魔表》中,张嘉译饰演成年后的康博思


那时候,张嘉译的名字叫张小童。他是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改名叫张嘉译的,改名的原因也简单,他其实早就想改了。


“以前是一小名,用上了以后上学又一路用。小时候还行,越大越觉得这名字叫得越小,老长不大的感觉。因为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一说小,演不上戏,那会儿天天盼着自己赶快三十多岁,这样就能演戏了。”


▲张嘉译于北京电影学院门口


毕业时,张嘉译很想留在北京。亲戚替他向北京的剧团写了封推荐信,父亲特意带他一起去。“进去以后,那个人对我父亲的态度一下让我就受不了了,很傲慢,很不耐烦。我父亲跟他赔着笑脸。我当时话都没说完,拉着我父亲就出来了。”


他最终没在北京工作,回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但是二十世纪末期的西影厂,已经过去了那段最好的时光。


那个时代,曾经名噪一时的西影厂早已风光不再,高额亏损和负债压得西影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人才不断流失更是让西影厂的发展举步维艰。


但是张嘉译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电影梦。他去找导演,恳求给个角色,不要酬劳都行,剧组管吃喝就行。


慢慢地,张嘉译出演各种角色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他常听到哥们说:”我一看电视剧里面有你,就知道这戏是陕西投拍的。“


但是因为要强的性格,张嘉译的不管不顾也让自己早早落下了毛病:强直性脊柱炎。他每天拍戏要比别人早起,拿热水冲开整个后背,否则就疼得不行。


▲张嘉译参加节目《开讲啦》


2000年,张嘉译回到北京。“一是因为有戏拍,二是我觉得再不来北京就没闯劲儿了,专业也要荒废了。”


《蜗居》导演刘惠宁记得,刚回北京时,张嘉译落魄得很,“没什么钱”,“脏乱差”,“衣服一打卷就来了”。


为了生存,北漂最开始的时间,张嘉译什么都干过,改剧本,跑剧务,当副导演......


▲导演刘惠宁回忆张嘉译北漂生活


他为了演好警察这一角色,他曾在派出所待了1个月,“我比那里所有的警察都忙,因为我24小时都待在那里。每天接触的都是小偷小摸、审人、笔录这样的事情。”


到2006年拍电视剧《国家形象》时,张嘉译最开始看上的是大毒枭的角色,但最后因为他周正的长相,经不住众人劝,还是演了缉毒警察。

▲张嘉译主演《国家形象》


真正让张嘉译火了的,是电视剧《蜗居》中的贪官宋思明。导演刘惠宁找他的原因竟是因为他“长了一张公务员的脸。”


谁也没想到,这个无论从法律还是伦理道德层面上来说都是一个让人嗤之以鼻的坏角色,竟然红了。


▲张嘉译、李念主演《蜗居》


这一年张嘉译40岁。


在这之前的20年里,他演了17部电影和1000多集电视剧,2006年主演电影《左右》,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但却没有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存在。


▲张嘉译、余男在电影《左右》里饰演一对情侣


《蜗居》之后,他收获了太多的掌声和迷恋,却没有因此变得轻飘。最让他欣慰的是,导演刘惠宁拍着他的肩膀说:“20年前我认识你什么样,20年后你还什么样。”


与他同时期的同学都红了,他却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中年才“走红”。他说,“我认定它是我的一个过程,你没有这个过程的酸甜苦辣、这个过程的磨难,真正得到结果的时候,你不知道它的甘甜。所以我很珍惜大器晚成。”


▲张嘉译、罗海琼主演电视剧《借枪》


他饰演的角色个个都经典,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借枪》里的地下党员熊阔海、《悬崖》里同样是地下党员的周乙,以及《心术》里的医生刘晨曦。


“我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比较爷们儿,他们身上都带着一股劲儿。”他说,自己打小就有英雄情结,觉得男人就该像男人。


▲《悬崖》里,张嘉译饰演地下党员周乙


▲电视剧《心术》主演张嘉译、吴秀波


他承认自己大男子主义,会做的菜“三个都没有”,不会做家务,衣服掉了也没有意识捡,一迈脚就过去了。朋友最怕和他上街买东西,没法儿砍价。“我太直了,不会算账,我喜欢一个东西,就会表现得特别明显,一眼就被对方看穿。”


演戏时,不会拐弯儿和倔劲儿更进了一步。刚从西安来北京时,他接到一部戏,剧本写得不好,但合作方是朋友,张嘉译犯了难。最后,他找到剧方:“你们如果要拍这部戏,就把剧本烧了,重写。”


在片场,如果演得不好,他会自己喊停,要求再拍一条。演员姬他说,“一旦张嘉译觉得对手戏处理得不太准确,马上会很直接地提出来。”


▲电视剧《花火花红》中,张嘉译与姬他上演对手戏


“说好听点是敬业,说难听点就是疯子。拍戏时,西安人的倔劲儿一旦上来,可以一天不吃饭,只是喝水抽烟就够了。”张嘉译说。


除了饰演男主角白嘉轩,他还担任《白鹿原》的艺术总监。“我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干演员的时候就爱管闲事,群演场面太多,副导演忙不过来,我演完戏,东西一扔,就帮着弄群演去了。”艺术总监的头衔,给了他说话的名头,“名正言顺了”。


他把发小儿刘进拉来做导演,很多演员也亲自去谈。“把大部分投资花在制作上。我自己去谈的话,演员片酬就没有那么多,唯一能向人家保证的是拿出一部好作品。”


▲张嘉译《白鹿原》剧照


他说,“有时候我们在拍戏的时候,也有人会拿来一些剧本和数据报告,告诉我们观众现在爱看这个、爱看这些。甚至有人提出建议,说你演得别那么深沉,演得再狗血一些、再脑残一点。我觉得这样不仅是在侮辱自己,也是在侮辱观众。”


张嘉译的“晚成”让很多人觉得惋惜,但其实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20岁出道的话,她们就会喜欢20岁的我了。“只是当时晃荡去了。”


▲张嘉译


他最大的理想是像马龙·白兰度一样,“60岁的时候,能做一个表演艺术家”。


“很多人说谁谁是收视保证,过了这个巅峰时期,可能会沉寂很久。但是我还会再起来。我要是70岁还能演老头儿的话,我太牛了,成表演艺术家了。我耗都跟你耗成表演艺术家。”


▲张嘉译《悬崖》剧照


这么比下来,40多岁并不算晚。就像他信奉的《悬崖》里的一句台词:能留下的,才是最好的。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 节气 | 明日大雪,宜补钙

芳华已吐露,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内含惊喜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