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从“心”开始

2018-01-02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最近大家都在回忆自己的18岁,看到一名网友这样说:

对我来说,十八岁是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但是说来好笑,关于那一年我最深刻的记忆,竟然是一部电视剧——《武林外传》……

△《武林外传》剧照

我相信,这位网友的18岁,肯定有很多比《武林外传》更重要的事情发生,但留在Ta记忆里的,却只剩下它。

一切现实的感受和情绪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只有具象化的事物能成为你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比如一部承包了你整年笑点的情景喜剧,或者一本让你重新找回生活目标的书籍,又或者是一台让你感同身受的话剧……

新年伊始,我想再带大家一起去回顾一下2017年的温暖,然后,从“心”出发。

或许在很多年以后,当你回忆起2017年时,能够想起的就是它们。

——2017年度盘点之“心”。

“心”

年度盘点“心”

电影篇


《芳   华》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文工团里发生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影片从第一人称的口吻,也就是萧穗子的回忆展开,何小萍是女主角,刘峰是男主角。但这两个人都不是命运的宠儿,波折跌宕的坎坷伴随了他们一生。

剧情之前介绍了太多,小编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之前的推文☟☟☟

▶  芳华已吐露,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  小言专栏 | 《芳华》已逝,铭记非晚

▶  小言专栏 | 《芳华》:严歌苓讲好了故事,冯小刚铺满了情怀

△《芳华》剧照

截至今天下午1点,《芳华》上映不到19天,票房超过12.5亿,成为2017年最卖座的国产文艺片。

此外,该片以7.8分跃居2017年国产电影豆瓣评分冠军,被观众称为冯小刚史上的最佳作品。

冯小刚说《芳华》是他写给自己的一封情书:“芳华就是理想,有理想就会使青春变得璀璨和壮丽。我们那一代人的芳华和这一代人的芳华是有共同点的,比如激情、热血,比如担当、躁动,还有不变的纯真。”

△《芳华》剧照

很多人看《芳华》都流下了眼泪,也许是为主人公悲剧的命运难过,也许是为父辈们的青春芳华感动,也许是为纯真、善良、信念、理想之类美好东西的破碎而心痛……

或许好电影就应该是这样,它不一定很完美,也未必很深刻,却能让观众从中找到共鸣,像一个导火索一样,引爆无数簇思想的火花。

《芳华》至少做到了这一点,让人回味、惦记,让人人都想说点什么,即使有点说不清楚。

△《芳华》剧照


在影片中,除了与那个年代有关的青春与回忆,最让我们揪心的,或许就是刘小萍对刘峰默默的深情。

她选择把这份深情埋在心里,硬是隔了十几年,在他们芳华不再的落寞时分,在刘峰说媳妇跟一个长途车司机跑了之余,她才说出那句“抱抱我”。

即便是那个迟到的拥抱之后,他们又是十年不见。直到刘峰生活落魄到需要人照顾,何小萍才和他走到一起,互相取暖。

影片的最后说,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了一生。这种相偎,既是他们之间的互相取暖,也温暖了我们所有人的心。


编剧、影评人   史航:

《芳华》是个讲述善良到底能不能被众人善待、被组织放过、被岁月成全的电影。千人之诺诺,方显一士之谔谔、不让善良过时,不让委屈永恒,组织不给你说法,我作为你的战友,我给你说法。

记得有句台词,我想离开这个集体,却被这个集体先发制人地抛弃了。集体,他们可总是能先发制人的。

冯小刚对《芳华》的所有安排,我觉得都不是算计,是衡量。为了勾勒极易消散的一切,谁能不衡量。片中的温存是对青春的珍视,更是对耿直和倔犟的尊重,我很感动,也很领情。

年度盘点“心”

电视剧篇


《鸡毛飞上天》

一对恋人、一座城——个人梦想之光折射改革开放辉煌历程。

用这句话来总结《鸡毛飞上天》这部电视剧,再恰当不过。

没有时尚的剧情,没有“小鲜肉”演员的参演,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凭借精良的制作、鲜活的人物、跌宕的故事以及丰沛的精神内涵,收获了高收视和好口碑。豆瓣评分高达8.2分。

殷桃、张译还因为这部剧,双双成为白玉兰奖视后、视帝。

△  张译、殷桃

《鸡毛飞上天》讲述了义乌一代商人的发家、成长、感情纠葛的故事。

男主人公陈江河从走村串户的“鸡毛换糖”到开厂起家,再到投身义乌小商品崛起浪潮,最终创造出自己的商业帝国。

乍一看这像是一部励志创业剧,但与以往众多励志剧不同,该剧并没有“力压一众竞争对手,最终独占鳌头傲视商海”的主人公人设,而是将角色放置在义乌全民创业热潮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了一幅以陈江河为代表的,浙江义乌商人们锐意革新、群体创业的全景图。

△《鸡毛飞上天》剧照

《鸡毛飞上天》不是一个人的商业传奇,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除创业故事线外,《鸡毛飞上天》还设置了陈江河与骆玉珠之间的感情线。

那个年代有很多充满了革命友情的朴实爱情,或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而男女主角的相逢却源于一个窝窝头。

那个饥饿的年代,相逢不易,一个窝窝头,也许连接的是两个人的一辈子。

女扮男装的玉珠和“鸡毛”陈江河开始了简单快乐的搭伙生活。


△《鸡毛飞上天》剧照


你挑着担,我跟在后,鸡毛换糖,进四出六。男女主角过着简单而快乐的搭伙生活,那时候车、马、邮件都很慢,两人靠着双腿,开启了白手起家的创业。

扁担长长,挑起的是再也无法分开的一生。

摊饼给你吃,我们就是一辈子。

“你走了,我真的会找你”。

哪怕我已身为人母,不能相守,心中依然爱着你。

因为那个年代相逢不易,一生太短暂,只够,爱一个人。

△《鸡毛飞上天》剧照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饶曙光:

这部电视剧写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从卖鸡毛开始一路奋斗过来,凸显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还有观念的变化,一直写到国际贸易,也凸显了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发展。

它的人物塑造比较饱满,人物形象鲜明,人物关系有中国式的特点。通过他们自身的奋斗、变化,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史诗的品格。

了解更多,戳这里☞ 没有“大IP”和“小鲜肉”,这部国产电视剧还是火了

年度盘点“心”

书籍篇


《认得几个字》

作者:张大春

张大春,当代华语小说家。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电台主持人。

△  张大春(左)

《认得几个字》是由89篇独立的小短文构成的散文小品集。在文中,张大春以父亲的口吻与视角,在日常与孩子们的交流片段中向孩子们解说汉字。

张大春用浅近和活泼的语言,在最为普通的生活情景中选取了89个孩子们所不熟悉的字,由浅入深,追根溯源,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

丰富的内容、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的童言无忌,都为这些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

在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读者,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

从人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大多数人都听过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节选试读

《认得几个字》:幸福


幸福二字连用,恐怕是宋代以后的事,而且连用起来的意义,也远非近世对于愉悦、舒适、如意的生活或境遇的描述。最早使用“幸福”,应该是把“幸”字当“祈望”、“盼想”的动词,所以《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说到唐宪宗迎佛骨于凤翔,奉纳于宫中,韩愈写《谏迎佛骨表》,皇帝气得差一点贬死韩愈,可是尽管祈福如此虔诚的皇帝也未能安享天年。史家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意思就是,求福而得祸,实在是大大地悖拗人意呀!

 

倘若“幸福”二字的连用,能还原成将“幸”字动词,应该会给那些终日自觉不幸福或是不够幸福的人一种比较踏实的感觉。道理很简单:“幸福”不是一个已完成的状态,是一个渴望的过程——而且往往不会实现。

 

这一个例子来自七岁的张容。首先要说的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幸福可言。他的妹妹总是抢他的玩具、扰他的游戏,他的妈妈总是订定很多规矩,他的爸爸则往往因为神智受到外星人遥控而忽然发脾气。他于是肯定地说:“我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我趁外星人一时疏忽而自行脱困以后,问他:“要怎样你才会觉得幸福呢?”

 

这一问让他犹豫了很久。

“有一个阿拉丁神灯就很不错了。”他说,“擦擦灯,叫那个灯神帮我去上课,我就一直一直待在家里一直一直玩,等他回来,再把学到的东西教给我。这样就很幸福了。”

“不上学很幸福吗?”我说。

他想了想,摇摇头,又说:“那神灯换成孙悟空好了。”

我点点头:“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对小孩子来说很够用了。”

“我只要觔斗云就好。”张容说。

“只要觔斗云就幸福了吗?为什么?”

“觔斗云跳上去一下子就到学校了,路上不会塞车。”

“上学不会塞车就幸福了吗?”

“早上睡觉可以一直睡,睡饱了慢慢吃早饭,吃到上第一节课前再出门都来得及,都不会迟到。如果早一点到学校,还可以先抄联络簿,就可以开始写功课了。”

“你们是一大早写功课吗?”

“一大早抄了联络簿就知道功课啦。”

“那我觉得还是让阿拉丁神灯帮你上学比较幸福。”


张容又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有觔斗云比较幸福。因为他喜欢有同学在一起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毫无深刻意义的对话,也因之必须严肃地提醒办学校、搞教育的人通通弄清楚这一点:你们的教材、作业和教学通通不能提供孩子们幸福的祈望和盼想,能够让他们感觉幸福的诱因,可能只有三个字:“小朋友”。这是惟一不经由校方提供的资源,也是真正幸福的载体。你们身为师长的要随时谨记这一点!


专栏作家   潘采夫: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回潮,2017年更是兴起了读书热,《朗读者》等小众文化节目引起的反响可不小。认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首先要从他们的文字开始。张大春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讲起了中国字。

张大春家学深厚,自小受读书人老爸熏陶,写得一手好诗词,一手好文章,还有教孩子学文的好习惯。他想方设法引诱小儿女多认几个字,儿子多思,女儿善问,其乐融融,而随时又想起父亲教自己认字,往日重现,心下唏嘘,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个。

看似简单的认字书,看似只讲了简单的父父子子,其实讲了太多的文化,弦歌不绝的文化,这文化就在那几个字里,更在我们经意不经意的日常生活里。


《六神磊磊读唐诗》

作者:王晓磊

王晓磊,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2017年开设读唐诗内容公众号,单篇唐诗题材文章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阅读传播百万次。代表作有《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哭董卓》《六神磊磊读唐诗》等。

△   王晓磊

《六神磊磊读唐诗》内容横跨了从南北朝末期到唐朝的四百年历史,既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轨迹,又不拘泥于此。

与其说这本书是对唐诗的另类解读,不如说是作者对唐诗、诗人的一种个人化的阅读感受,描述一首诗词、一个场景、一种状态、一种情绪。

这种阅读不是教科书那样板起脸的说教,也不是鉴赏家阳春白雪的斟酌品味,不必清茶咖啡净手焚香,然后浅斟低吟,而是随时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读上一段,乐上一乐,陪着坐车、下酒,或者吃饭皆可。

“只要你认识常用汉字,懂得21世纪的汉语,通过这本书,你和唐诗的距离,就只隔着一道矮墙……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翻墙的人,帮你翻过唐诗那道墙,去折出几枝带露的花拿给你看。”六神磊磊这样说。

可见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只不过是将读者们吸引到唐诗这座鲜花繁盛的大花园门前,至于你是选择深入研究还是浅尝辄止,是走马观花还是用心赏花,全凭个人兴趣与学养能力。

节选试读

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


一、

公元735年,一个很平静的历史年头。


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24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用河南话骂着娘——他刚刚查了高考成绩,400分。


这个落第的学渣,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判卷老师——“考功郎”眼中的学渣,叫做杜甫。


那时候的高考是很残酷的,没有调剂。你本科没录取之后想调剂到蓝翔?那是做梦,乖乖买火车票回河南老家补习吧。


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许多同时代的诗人都已经扬名立万,在诗坛翻江捣海,散发着猛气。


当时,大名鼎鼎的猛人张九龄正在当宰相,并酝酿着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的公号每次更新,一群人都“赞!”“顶!”“中书令大人好棒,么么哒”。


一个叫王维的学霸作为高考状元,已经做到监察御史。他的粉丝正飞快增长,包括阿九公主在内……不要吃惊,真的是阿九公主,不是袁承志勾搭的那个独臂神尼,是唐朝的玉真九公主。


一个叫王昌龄的同学已中了博学宏词科,被当代人称作“超绝群伦”。他的代表作品“秦时明月汉时关”横扫诗坛,他的公众号也十分活跃,经常和各路大V搞搞互推。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学,也已经在帝都隆重发布了《乌栖曲》和《蜀道难》,被广泛转发,名声大噪。别看李大V还没有公职,微信公号也没认证,但却已经拥有贺知章等高端精英粉——没错,就是那个“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他们的地位、名气,全部秒杀屌丝青年杜甫。虽然杜甫也开了一个微信公号“子美的诗”,但是人气惨淡,粉丝少得可怜,阅读量总在个位数徘徊。


杜甫默默地关注了他们的微信公号。唉,要是能和这些土豪们一起玩耍就好了。


二、

这一年,我们的杜甫以一个学渣的形象踏上了诗坛。他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号。”


在群星灿烂的唐诗俱乐部里,因为他是小号,每当有大V走进来,他都要慌忙起立,给人家让座,努力地和别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个走路带风的大V潇洒地推门进来,一屁股坐下,把脚放到了茶几上。他叫李白。


这时的李白已经被玄宗大大取消了关注,赶出了帝都。但人家毕竟供奉过翰林,参加过文艺座谈会,比起杜甫还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连忙起身迎了上去,诚恳地递上双手:“李老师,我们……能做朋友吗?”


后世的人们拼命渲染这一次握手,说是“四千年历史上继孔子见老子之后最伟大的相遇”“青天里太阳月亮走碰了头”。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小号杜甫根本就是大v李白的粉丝。


那些日子里,他陪着李白游山玩水、喝酒撸串,不时向旁边这个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实上,后来终其一生,他都始终崇拜、记挂、思念着李大v: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对李白的思念就倍加强烈:

“在渭北,那春天的树已经郁郁葱葱了;

在江东,那傍晚的云也已是层层叠叠。

李兄啊,什么时候能够再和您相聚,

一起喝着酒撸着串,讨论着文章啊!”


李白对杜甫其实也不错,偶尔也给他回个贴,但他从来没有对杜甫的作文夸过一个字、点过一个赞。唯一有关的一句话是调侃杜甫“作诗苦”,意思是:“嗯,小杜这个人啊,写诗也是蛮拼的……”


杜甫对此大概并不意外。他到死都没有敢指望过自己能够和李大V并列。


三、

又一个大V推门进来了。他脸上带着刀疤,浑身散发着杀气,他的名字叫高适。


走进俱乐部,高适很酷地坐下,点燃一支烟,思考着他的新作《从军行》。


忽然,旁边传来一个温暖、诚恳的声音:“高老师您好,我是小号杜甫。”


高适比杜甫年纪小,出道也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杜甫对他的推崇。他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小号的责任,陪高适游山玩水,喝酒撸串。


这甚至成为杜甫最珍贵的人生记忆之一。后来,每当回想起和高适、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对大V高适的才华,杜甫无比仰慕:“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他甚至赞扬说:“高适的文章啊,就像曹植一样波澜壮阔;高适的德业啊,就像刘安一样可以正道成仙。”


后来高适的官越做越大,成了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已经混到了大军区正职了。杜甫则颠沛流离地跑到了成都,人穷志短,时不时要吃高适的救济。


杜甫只有道谢,反复地道谢:“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好像不经常在诗里提几句这事,就会显得自己忘恩负义一样。


高适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别客气,咱们是朋友。


高适和李白一样,都拿杜甫当朋友,但却从来没注意过杜甫的诗。在他们的眼里,杜甫真的只是个小号。


专栏作家   潘采夫:

2017年是自媒体的狂欢之年,一个人一张键盘就可拥有千万粉丝,一篇文一个标题就可令读者疯狂吐槽或点赞,六神磊磊读金庸是自媒体里的一股清流,新华社记者出身的六神磊磊,借古讽今读金庸小说,在戏谑文字里埋进济世情怀,成为阅读量超大又受人尊敬的自媒体大号。

六神还开发出了读唐诗这一分支,最后组成《六神磊磊读唐诗》,从唐初四杰读起,对中国唐诗烂熟于胸,既有现代人的视角,并能够体察古代诗人的情感和胸怀,把读者带进神秘的、浩瀚的文化唐朝。

唐朝、唐人、唐诗,与秦制汉风一起,奠定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基础。把唐诗和武侠放在一起读,把诗人和侠客放在一起写,六神磊磊对唐诗推广工作功莫大焉。

年度盘点“心”

舞台剧篇


儿童剧《我要飞,去月球》

《我要飞,去月球》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关于离别的故事。

小女孩塔拉在爷爷农场度过了一个夏天。爷爷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他告诉塔拉,自己将会在完成登月秘密任务部署后离开农场,驾着农场的小鹅们奔向月球。

在整个故事中,爷爷把去医院看病说成登月前的例行检查、把脑CT片子说成登月秘密任务部署,把时不时需要接到鼻子上吸一会儿的氧气瓶说成“外太空自动呼吸装置”……

爷爷希望,当有一天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塔拉再回到农场时,也会仰望星空,开心地对爸爸说:“爷爷完成了任务部署,他去月球了!”

△ 《我要飞,去月球》剧照

但是,当塔拉和爸爸来到农场,她发现了爷爷的“外太空自动呼吸装置”(氧气瓶),她焦虑地想:如果没有这个装置,爷爷就会永远飘在外太空,无法着陆在月球上。

天真的女孩塔拉从农场带出5颗鹅蛋,孵出小鹅,并且每天训练他们,使他们具备飞行能力,带着对爷爷的关心和爱,想要去月球,将“外太空自动呼吸装置”送给爷爷。

在塔拉登月失败后,爸爸开始继续讲述爷爷的童话,将望远镜做了手脚,让塔拉通过望远镜看到爷爷在月球上幸福地生活。

△ 《我要飞,去月球》剧照

往后的日子里,塔拉会定时收到小鹅们从月球带回来的爷爷的信,她也会回信给爷爷——直到有一天她长大了,明白这一切都是美好的童话。

这是一出写给所有人看的童话,没有说教、没有貌似宏大的价值,它就是用轻快的多媒体、超萌又搞怪的动画形象,以及一个小女孩始终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心灵,无论是怎样坚硬的内心都会在这出戏的剧场中最终瓦解。

这个故事那样简单,简单到像小时候打开窗户看到萤火虫变成星星——这不就是我们最想要的温暖吗?

△《我要飞,去月球》剧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陶庆梅:

这部多媒体的儿童剧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给大人讲述孩子对世界的理解与观察,奇异而又温暖;而这部作品完美以多媒体的动画影像与现场表演的结合,带给现场观众奇妙的视听享受。

2017年已经悄然过去,请相信,这一年所有的经历,都已成为你的财富。2018年,多一份努力,然后在最好的未来,成为更好的你。

《文化十分》与君共勉。


最后,特别鸣谢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创作封面图片☟☟☟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李   端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你好2018|总有一种崇高令我们为之点“赞”

▶ 《文化十分》年度推荐 | 2017年度人物——故宫“看门人”单霁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