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言专栏 | 2017,我的话剧“保留剧目”

2018-01-06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作者: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  王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每逢辞旧迎新,各式盘点层出不穷、异彩纷呈。


我觉得这种“盘点”是好事,它是一种总结,是一种反省。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读书、看戏,时不时总结总结、反省反省大有裨益。



倒不用条条框框、非常教条地按着某些标准去故意三省、四省吾身,通过自省哪怕有一点体会、通过温故只要能获得一点新知就足够了。


回顾今年自己看过的话剧是因为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是上戏的孙惠柱教授,文章的题目是 舶来110年,话剧在中国扎根了吗?(这篇文章十分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


文章给我两个最重要的收获:


一是我记住了话剧《棋人》的名字,今后如果上演我一定要去看看。


▲话剧《棋人》豆瓣评分


二是文章引用戏剧界老前辈刘厚生先生的话指出:当下中国剧坛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保留剧目。


▲戏剧理论家  刘厚生


文章的结论是我们不要一味剑走偏锋,鼓吹“越先锋越好”,而是应该回到“话剧之本”,建设匹配雄厚国力的保留剧目库。


想了想今年看过的话剧里,称得上“保留剧目”的起码有三部


其中,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因为演出太火爆,黄牛把票价炒成了“天价”,我只能退而求其次看了录制视频,之前也写过文章不再赘述了。 小言专栏 | 《窝头会馆》:480的票卖4000?买!


▲话剧《窝头会馆》豆瓣评分


总之,《窝头会馆》尽管在我看来剧本还需要打磨,但这一定会是今后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后两部戏都是在剧院里看的,算是“补记”吧。


1


一、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的《断金》,优缺点都太分明

印象中,这部戏今年不止演出了一轮。我看的是首轮演出,估计今后还会有不少轮次的演出,从演员阵容和我的观感,可以断言:这出戏也会成为黄牛们重点热炒的对象。


▲话剧《断金》豆瓣评分


这出戏叫《断金》,推断其本意,应该是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但不是所有结义都是桃园刘关张。瓦岗一炷香的事儿恐怕才是常态、或是绝大多数吧。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记得好像是《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曾说过,合伙做事儿往往都遵循着“四同定律”:同心同德、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这部戏中的三兄弟也没能逃出这个定律。


▲话剧《断金》剧照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水准之上的话剧。主要演员非常出彩,但在剧情上还是略显单薄,总感觉剧本的矛盾冲突可以更丰富一些。(当然,我的参照物是《茶馆》和《戏台》


铁三角,真的是“铁三角”。再想不出别的词儿来赞美这三位大演员了。


▲话剧《断金》排练照


剧中三兄弟,张国立饰演忠厚长者的老大,王刚饰演八面玲珑的二哥,张铁林饰演一股子憨劲儿的老三。


▲话剧《断金》剧照


据说,剧中的人物形象是编剧根据三位演员量身打造的,难怪这种演员和角色的贴合让人觉得有“取巧”之嫌:


剧中人和三位演员成名的角色、以及观众们熟悉的那股劲儿有点太一致了。


我甚至感觉王刚老师有些台词是现挂的,但这些即兴发挥的台词和他的人物形象毫无违和感,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话剧《断金》剧照


但不管怎么说,看这三位演戏就像看当今NBA最顶级的三位超级巨星打球,有詹姆斯全能的相互衬托、杜兰特投射的一锤定音、库里甘愿做绿叶的谦逊。


平心而论,国内不是再找不出演技这么优秀的资深演员了,但是他们仨的化学反应海内独步。


▲话剧《断金》剧照


张国立角色的台词相比那两位多少显得有点“高大全”了,但老戏骨的演绎火候特别精准,既塑造出一个铁骨铮铮的“好人”,又一点儿不让人假大空,这是大功力。


最后一幕戏多少有点儿和珅和中堂跟纪晓岚学士阅尽沧桑、看尽浮沉后的人生大总结、大辩论的既视感。


这种“出戏”不是王刚和张国立在话剧《断金》中入戏不深,只能责怪他们曾经塑造的角色太成功、太深入人心了吧。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所以,演员把一个角色演得透入骨髓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比如看到王刚你能不想起和中堂?看到唐国强你能不想到“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部戏最大的亮点是演员,最大的缺点也是演员。


优点是三位主演光芒万丈,缺点是一众配角儿太不给力。说得爱之深责之切一点儿,好几位配角甚至很业余。


清末民初的戏,几位女演员从台词到举手投足时代感都太弱了,腔调都是纯正的普通话,吐字发音太规整了,哪有一点北京话的味道;还有几位群演上台短暂的大声吆喝,都用上话筒了还是让人感觉气力不足,声嘶力竭,真是可惜。


▲话剧《断金》剧照


这一点上就不得不佩服北京人艺了。论演员阵容齐整,北京人艺称得上底蕴丰厚,真是有一大批在演技上、在台词功力上毫不逊色于红花的绿叶,随便一位“龙套”的演技都是秒杀某些百花影帝影后。


这要是人艺的班底加上“铁三角”的阵容,那画面太美不敢看啊~


特别欣赏戏中张国立饰演人物的三观:


人生如看戏,精力全在争一个好座位上,结局就是坐到了好座,戏也一曲终了。


所谓“人生如流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话剧《断金》剧照


最后啰嗦一句:张铁林老师,跪求您减肥吧。明明要演出英姿勃勃的鲁提辖的横,却生生是一副屠夫镇关西的皮囊啊



2


二、陕西人艺《白鹿原》,陈忠实最满意的一版《白鹿原》


▲话剧《白鹿原》豆瓣评分


话剧看得越多,越不容易被打动,越不敢轻言经典。


但陕西人艺的《白鹿原》,看得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这肯定会成为中国话剧的一部经典。


▲一网友在知乎评价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


阴风凄惨的画风:


座位靠后的观众不必失落,因为哪怕是头三排的观众依然看不清演员的脸。这部戏的舞美设置就是淡化个人形象,突出群戏;


从头到尾色调阴冷,时不时凄风惨惨的布景和冷光,特别有古希腊戏剧的古朴厚重,但那黑中带黄的光色和斗拱精致的堂顶分明在强调:这是中华西北大地上独有的故事。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剧照


上半场最后,鹿三被田小娥附体的那幕,太窒息了,但又太美了。看话剧看出了惊悚片的感觉,我从未在剧场里后脊梁一阵阵发凉;那翻飞的蝴蝶设计,配着阴冷的灯光,让舞台呈现出一股说不出的诡异。妖艳,真是妖艳。


粗砺干净的方言:


从没有被一部话剧的语言吸引得三个半小时全无倦意。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剧照


全戏没有大牌的演员(剧中很多演员都是地方省团的实力派演员,真是高手在民间,高手在地方),这出戏对观众产生的吸引力更多地还是来源于台词,这就要感谢陈忠实的原著了。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剧照  黑娃和田小娥


就像今天的人回看鲍国安、唐国强老师那版《三国演义》一样,大段大段的文言对白丝毫没有违和感。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故事里说出了最地道、最直爽的西北话,每次群演的“歌队”一出场,你就感到关中的语言像一阵阵密集的鼓点,单听每一个字可能都不甚了然,但整句话、整段话的意思却清清楚楚,而且这“鼓声”就像从三秦大地一阵阵汹涌而来,特别紧凑、特别痛快。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剧照  歌队


地方话剧的指路之作:


因为近代中国这一百年太风云激荡、天翻地覆了,平心而论,每个省份、每个地区一定都有“白鹿原”这样相似的人和事,但陈忠实的笔让白鹿原成为那个时代经典的注脚。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剧照


就像电影《霸王别姬》一样,即使再有别的地方、再有别的类似的故事,也不会让观众有那么刻苦铭心的记忆了(我惋惜的是魏明伦编剧的电影《变脸》,朱旭对传统艺人那么经典的演绎,但因为有了霸王别姬,不能不说失去了很多光环)。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剧照


但陕西人艺的这种成功,毕竟是地方方言话剧走出自己特色之路的成功探索


想起一位教授说:京剧进校园很好,但是地方戏进地方校园也应该鼓励,是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多说一句演员:白嘉轩的扮演者蒋老师举手投足太有李雪健老师的神韵了。他的服饰始终是偏白,是阴暗舞台上仅有的“光亮”,那是白嘉轩断而不折的腰杆,是白嘉轩心头插刀的坚忍,是白嘉轩顶天立地的形象。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剧照,白嘉轩饰演者蒋瑞征


后来我又专门去看了北京人艺版本的《白鹿原》,虽然郭达饰演的鹿子霖也是一大亮点,但总感觉从故事取舍的精准、人物形象的典型再到语言纯粹上都比陕西人艺的这一版差了很多很多。


▲濮存昕、郭达主演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剧照


2018,请让好话剧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  2018 文化之旅 | 上海 · 文艺青年打卡攻略

▶ 蔡志忠:一辈子照自己的意愿而活,那你就有资格大笑而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