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观察 | 乔布斯都不允许自己孩子玩iPad,你家孩子还玩吗?!

2018-01-21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以前为了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会用玩具哄,或者给他们唱歌,讲故事。现在直接是‘给你iPad,别闹了!’”



提起手机、iPad等智能产品,孙先生又恨又爱


“我女儿很喜欢这些职能产品,今年9岁就近视了。4岁开始接触智能手机,5岁有了IPAD(应该是IPAD2上市后半年左右)。



在英语辅导班经常上微信课堂听一些网上课程,学校老师还推荐了一个英文配音APP让他们课下做口语练习。有时候也会用iPad来查资料,比如说看到哪个词不懂什么意思,她自己会上百度去查。平时自己会下载一些游戏玩,比如美妆类、做蛋糕等一些女孩子玩的小游戏。还有就是看视频,看动画片。每天睡前会用iPad听故事,听音乐。


我们尽量在控制她玩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周末限制在一个小时之内。一玩起来特别痴迷,你叫她半天她都听不见的。


现在她的生活几乎是离不开这些东西了。”



孙先生的苦恼不是个例


“我家宝宝两岁就开始接触这些东西了,刚开始的时候听听儿歌,玩那种很简单的益智类早教小游戏,没什么瘾。现在不行,九岁了啥都懂,玩得比我们大人还溜,看视频,看笑话,玩游戏。所以平时iPad什么的都被我们藏起来了……”


采访杨女士时,她女儿刚刚打电话央求她能不能看在已经考完试的份上,多玩会儿iPad。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对它们的依赖甚至沉迷,早已不再局限于成年人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据调查,未成年人触网比例已高达96.8%


其中,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以前(含10岁)的学生占到61.8%,28.1%的未成年人在7岁之前就开始接触网络。9成以上学生家庭拥有手机(92%)、电脑(82.7%)、平板电脑(23.5%)等一至多种可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近八成(78.4%)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动终端上网,高于整体网民(74.5%)。



尤其让人担忧的是,智能电子产品的使用人群日趋低幼


2015年,《新闻研究导刊》对2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及家长、老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70%的学龄前儿童拥有自己的专属智能手机或iPad。超过80%的儿童诚实地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使用智能电子产品。


这么小的孩子都用智能产品做什么?


调查中,76.7%的儿童大部分是用来玩游戏,41.5%是通过新媒体在网络上学习,29.5%和18.2%的儿童分别是使用智能产品看视频、听音乐和浏览网页,另有10%的已经开始使用QQ和微博


除了作为屡试不爽的“哄娃神器”,很多科技圈人士认为,智能电子产品能够开发孩子智力、发掘孩子创造力、增长知识,这是高科技时代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福利”。


但是,你知道吗?iPad的发明者乔布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



“我们在家里不允许孩子们使用智能产品,而且我们的客厅里没有电视机,最大的背景墙是一个超大的书橱。家里没有WIFI,有重要事情都是电话联系....... ”


无独有偶。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同样也禁止自己的子女在14岁前使用智能手机



他的三个孩子都是上高中后才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不仅如此,盖茨还限制他们睡前使用手机的时间,在饭桌上任何人都不可以玩手机


此外,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都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甚至把孩子送到完全找不到智能和科技产品(包括电脑)的学校!


为什么?!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高科技:


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殷红博
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学家,儿童关键期教育创始人


殷红博专注研究高科技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已有五六年之久,他认同适当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确实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可以启发孩子的探索精神等等。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手机控”“PAD控”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除了视力,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对孩子精神层面的伤害更大。


首先,孩子认知的宽度、广度会受限,心理上的感受会更加虚拟。


孩子通过iPad或者智能手机,在一个很小的画面中去获取知识和信息,跟亲身去拥抱大自然,用自己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实地去触摸和体验,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亲身体验的空间纵深感真实感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若局限在iPad中感知度会下降太多。


其次,习惯了使用智能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建立自己正确的记忆模式和学习模式。


智能电子产品上的各种应用往往会采用多变的、快节奏的、异常丰富多彩的手段,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事实上,记忆和学习很多时候是枯燥的,单调的,慢节奏的,甚至是需要深刻、长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记忆。


而且,如果孩子习惯了智能电子产品上的学习认知模式,就会与日常的教学和生活脱节。比如很多孩子在学校里上课觉得很无趣,听不进去,下课回家还懒得做作业等。


再者,弱化现实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可能导致自我中心化等性格缺陷。


很多孩子患有抑郁症,中国中小学、大学生里面30%性格缺陷,这跟智能电子产品的使用不无关系。


长期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可能会养成一种处理问题和信息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很多是不奏效的。比如很多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跟身边的人交流,一言不合就怒气冲天。


iPad再好,终究是冷冰冰的机器,而人是有喜怒哀乐丰富情感的动物。在虚拟世界里,你可以控制大多数的东西,控制欲越来越强,就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在现实中受挫,就会变现为焦虑、狂躁,甚至抑郁。


最后,也是最可怕的,孩子一旦开始依赖智能产品,依赖网络,很可能会形成网瘾。


很多家长为了从孩子那儿解脱,经常是一闹就说拿去吧。家长是解脱了,但孩子很有可能就在情感上逐渐对智能产品产生依赖了。


三到六岁是孩子兴趣和习惯产生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到六岁产生的兴趣和习惯可能会影响一生。如果这个关键期里孩子建立了对iPad,对网络的依赖,那后面改变他就会非常非常困难。



由此,殷红博建议,4岁以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智能电子产品。4到5岁的儿童每天接触时间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如果这半小时能够分成三次,一次10分钟最好。等到5、6岁甚至更大一点的时候,时间可以稍微放长,但最好不要超过45分钟。



万涛:
IDF极安客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万涛认为,让孩子接触智能产品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


家长的参与老师的参与



很多家长把iPad当玩具直接扔给孩子,是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万涛建议: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以及正确的引导和控制下,让iPad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逐步、可控地进入孩子的学习、生活。



结合自家儿子使用智能高科技产品的经历,万涛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很多智能产品能够巧妙地扩充孩子的知识面


比如,我跟孩子去户外的时候,都会带一款电子显微镜,它是跟手机的一个微拍APP相结合的。他特别喜欢用APP去认识各种植物,甚至用APP观鸟。我们平时肉眼看到的事物放大200倍,图像显示在手机上,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孩子认识了微观世界,这跟你带他去看一个有关微观世界的纪录片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刚开始我带孩子玩过CS那种游戏,后来他就对军事产生了兴趣,自己拿iPad去搜一些军事题材的纪录片看,这些都是数字化的。另外iPad上也会有一些相应的APP,他自己会下载去研究各类武器。这某种程度上也培养孩子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万涛说,除了学习,他平时会安排固定的半小时让孩子玩一些小游戏,而且一定是尽量跟孩子一起玩。另外,儿子iPad上下载的全部APP都需要首先发到他的手机上,得到他的授权后方可使用。


在一个信息爆炸、智能高科技发达的时代,孩子们总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类智能电子产品。所以,家长一定要参与其中,有效地把关和防范,尽量避免让孩子过多地接触。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梁珊珊

编辑 | 梁珊珊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越剧小生吴凤花:不疯魔,不成活

  十分推荐 | 中国美术馆唐卡艺术展高清大图来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