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言专栏 | 《无问西东》:一曲广陵散,天涯何处觅知音

2018-01-27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作者: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  王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矛盾的观感



客观地讲,从技术角度来考量,《无问西东》符合烂片的评价标准。


可是这部电影,我却非常非常非常喜欢。

 

甚至,感动得落泪。



看电影感动哭,于我真是稀罕事儿,上一部在电影院里把我看哭的电影还是8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我的大学专业是播音学,播音学指导我们在处理稿件(不管是新闻类还是文艺类)的时候,有一条金科玉律叫“感而不入”。


这意思挺像形容庄子时常说的那八个字“热肠挂住,冷眼看穿”。


后来我在对待艺术作品时多少受到“感而不入”的影响:常常被感动,但很少上升到那种极强的代入感”。


但是《无问西东》数次感动了我,片中那么多瑕疵都能被我忽略,而且心甘情愿地被带入到导演想传递的情绪中。

 

这种矛盾让我自己都很诧异,我想了好久,只能用曾经热极一时的流行语“主要看气质”来自圆其说吧。



诚然,《无问西东》叙事上有重大的逻辑漏洞,剪辑上有近乎缺陷一般的缺点,配乐上更是有月盈则亏的大毛病,但是那股璞玉之气、刚毅之气、青春之气充塞天地而浩浩然然。


这部影片,槽点无数,但那股气质,凛凛然不可侵,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


主要看气质



作为清华校庆的献礼片,《无问西东》用四条支线讲了四个清华青年学子的故事:

第一段,陈楚生主线,20年代,在西学滔滔的大时代如何求学问道、如何探求人生意义?

第二段,王力宏主线,40年代,独善其身、闭门读书还是抛家舍命、为国御辱地抗争?

第三段,黄晓明、章子怡主线,60年代,时代洪流中如何守护纯真爱情的美好?

第四段,张震主线,当代,职场精英如何在物欲和虚伪的横行中固守本心、不坠青云之志?


贯穿全片的线索正是片名的四个字:无问西东。四字的出处是清华大学校歌的歌词: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

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校歌歌词的诞生环境正是影片第一段故事的19世纪20年代。


换句话说,现实中,20年代的清华师生已经给出了“如何过好这一生”的终极之问的完美答案。


影片中,最核心的问题和答案其实也在第一段故事中挑明了:


问曰:我们应该怎样过好一生呢?

答曰: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陈楚生饰演吴岭澜


遗憾的是,第一段的情怀缘起和第四段的观照当下,不论是陈楚生呆呆滞滞的演技还是这两段剧本薄弱的故事情节,都成了全片不折不扣的减分项。



第二段西南联大岁月和第三段极端动荡年代的戏份相对比较饱满,但是它们的故事逻辑中都有难以忽视的硬伤(比如哪个两弹一星的元老能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千里迢迢把爱人从北京送回云南老家,然后又千里迢迢赶赴大漠为国献身?)


王力宏饰演沈光耀


尽管如此,这也可能是王力宏在电影银幕上最阳光、最完美的荧幕形象了吧?


章子怡饰演王敏佳


黄晓明和章子怡也是全程演技在线,张震限于角色,发挥余地太小,只能说是完成了。

张震饰演张果果


反倒是“黄金配角儿”韩童生老师,这次出演的老板角色有点不自然,几次对下属的表情都显出一股莫名其妙的诡异腹黑来,特别跳脱。


韩童生饰演Robert


最喜欢的两个细节:


一是第一段故事中,寒冬的北平校园中,学生们穿着厚布棉袍,踩着厚厚的积雪习练小提琴,而一旁陈楚生饰演的学生倚靠回廊,静观发呆,思考人生。



这才应该是大学校园的情态啊!今天的大学校园看手机的越来越多,捧书本的越来越少,行色匆匆的越来越多,枯坐静思的越来越少。


(第四段故事里客串的章泽天彷佛在告诉我们,当代的大学校园里想当学霸的越来越少,争当网红的越来越多?)



有网上评论批评雪中拉小提琴这段特假,是的,那幅画面要传递的正是一种虚幻的摄人心神,但这份“虚幻”其实是“应有”的。

 

第二个细节:


我在观影前只知道这是现实题材电影,其他介绍统统没看,所以片中出现西南联大的故事时,甚是惊喜。


吴岭澜教授在西南联大


岳南的三卷本《南渡北归》,我初次接触时还只有前两本,后来第三本出版后迅即买来读完。


我记得书中曾经提到影片里因校舍简陋,大雨倾盆时老师讲课声几不可闻,于是号召大家“静坐听雨”的故事。


这段故事的原型是法商学院的教授陈岱孙,而他在黑板上写的四个字是“停课赏雨”。我好像更喜欢这个“赏”字的气度。



我期待,并相信中国的大银幕上会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西南联大岁月的故事。

 

知音难觅,知与谁同?



但既往已逝,来者不可追。


看完电影《无问西东》,耳畔回响着片中的配乐“Amazing Grace”,心中却想起余秋雨先生的《遥远的绝响》。

那篇文章说,嵇康死的那天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居然还有太阳。本来从容赴死的嵇康突然想起神秘人传授给自己的《广陵散》可能要失传了,一时有点慌乱。


于是,他不再藏私了,他像佛陀说法、儒士讲学一般进行了一次无差别地传道,对着刽子手们、送行的太学生们、乌央乌央的吃瓜群众们演奏了一遍从未示人的《广陵散》。


曲终,受死。


小时候看到这段特别受感动。后来听到一张VCD上的古琴曲《广陵散》时,又把这段文字拿出来重读了一遍。

但说实话,对现在传世的这曲古琴《广陵散》,我一直不太喜欢,或者说觉得曲子没有曲子背后的故事那么“传奇”、那么动人。

 

《广陵散》的魅力在“绝唱”,在曲子背后那“远去的风骨”,这和电影中出现的西南联大的魅力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在我的耳朵里,那流传下来的、入选了“十大古琴曲”的《广陵散》充其量只是原曲的一部分。


真正的《广陵散》已经不可闻了,它不是神秘人传曲时的演奏,甚至不是嵇康四下无人时的私自习练,而是在刑场上嵇康自知一曲终了即生命终结的执著弹奏。


《广陵散》没有了,因为照耀它的阳光、培育它的土壤、滋生它的雨露没有了。

 

《广陵散》的这种矛盾恰恰是电影《无问西东》最大的悖论。或者说,是《无问西东》最大的隐秘。



影片第一段的故事是全片的起源,而这一段的大背景我们都特别熟悉。


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我们曾被西洋船坚炮利击垮的民族自信,清末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咱们中学时代教科书上的重要考点吧。


吴岭澜的国文老师


但在中学与西学的冲突融合中,“全盘西化”却在实施层面上大占上风,当时的学堂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其实就是用西学的炉子来重新熔铸中学。


当然,“全盘西化”并不是人人认同的。


30年代前后,清华大学有一道新生入学考试题很有意思,出题人正是影片中出现的陈寅恪教授。


《无问西东》剧照,邓稼先、陈寅恪、徐志摩、梁思成、华罗庚等大师以路人群众的面目穿插在电影中


试题很简单,考的是对对联,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这道只有三个字的考题却在清华校园里,更在社会上引发持续的争议。


时值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有人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


甚至有声音说“对对子是中国旧日封建社会中的文人不务实际,专意瞎费脑力干着玩儿罢了!而以素负重名之清华大学也就把学生往以之亡国的不事实际上引,呜呼!”


白话文运动却只是明流澎湃,真正的暗流涌动是:从清末以来,废除汉字,几乎是文字改革者共同的潜在心声。


就在陈寅恪出这道试题的前一年,吴玉章、林伯渠等人就曾提出“中国文字的拉丁化方案”(鲁迅都一度赞成汉字拉丁化),钱玄同等人另提出汉字废除后要向罗马字借鉴发展;相比之下,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其实只是用拼音文字完全替代汉字的过渡阶段。


在今天看来,当年废除汉字的义正词严已经不再理所当然,但在当时的语境下,面对时代大潮,陈寅恪却提出“中国文学当以文言为正宗”的论断,他说“汉语言文字是语言最进化的形式”,这实在是对当时文字改革的颠覆性意见。


中国文字远胜西洋文字”的论断由陈寅恪提出,特别发人深省。

陈寅恪


因为,仅以西南联大的179位教授为例,他们中,97位留美,56位留欧,3位留日,但论及留学时间之长、所到国外学府之多、所学语言门类之广,无出陈寅恪之右者。


时人颇附会西洋“自由婚姻”风潮,尤以知识分子为甚,但陈寅恪曾详细论述欧洲贵族王公、中人之家和下等工人的不同情况,指出“西洋男女,其婚姻之不能自由,有过于吾国人”,又说“盖天下本无’自由婚姻’之一物,而吾国竟以此为风气,宜其流弊若此也。


在那样的时代,能看透众人推崇的“自由婚姻”的真相;在那样的时代,能看到中国文字的宝贵;陈寅恪其人其事正是“何以无问西东”的最佳注脚:

只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只有真正的学贯东西、只有真正的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无问西东。

 


影片的第一段、第二段故事想告诉我们:无问东西的精神在20年代、40年代关照的都是文化、宗教、政治生活这样的根本性主题。



但是在第三段故事的60年代岁月割裂后,直到当下,“无问西东”的精神只能变成职场精英抚慰内心、直面人生的鸡汤药剂。


这种明面上的无奈是导演暗地里的一种勇敢和执念吗?


哪怕这种探讨和关怀是潜意识的,这股勇气也是能打动人的。


对于导演和该片众多的主创而言(片头策划人员中出现了不少当下清华教授的名字),他们恐怕也是在借这部片子寻觅知音吧?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曲洋和刘正风家破人亡也要在临死前合奏一曲《笑傲江湖》。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无问西东》可能是一曲特别的《广陵散》,是一块特别的试金石。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王   晋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独家专访 | 陈建斌:梦想诞生的时候

  十分推荐 | 一座荒诞小镇中的“大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