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分推荐 | 《解密》是一个“作zuo”女,让我痛不欲生

2018-01-29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41wp6ds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昨日播出的2017阅文超级IP风云盛典上

麦家与苏童、阿来、刘震云共同亮相

并联手来了一段关于“第一笔稿费”的脱口秀


间谍小说和侦探推理故事恐怕是人类最无法割舍的故事类型了。无论东西方,间谍小说和侦探故事都拥有庞大的拥趸队伍


英国应该是最喜欢间谍故事的国家之一了,看上去是儒雅温和的英伦绅士,一转身就变成王牌特工。

2018年1月6日,英国老牌报纸《每日电讯报》检视过去一百多年各类间谍小说,评出了“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


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作品,如“邦德系列”的原著《俄罗斯情书》,《谍影重重》的原著《伯恩的身份》等。

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


在这些作品中,一本中国的间谍小说赫然在列——著名作家麦家的《解密》荣登排行榜

海外版小说《解密》


《每日电讯报》对《解密》的评语是——


这是一个关于孤僻天才成长为杰出破译家的故事,延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整个故事扑朔迷离、如梦似幻又枝节繁生,但最终读者会迫不及待去破解书中的奥秘,就像小说主人公对待他的密码一样。

孩子以母亲的性命换得一个珍贵的出世权,得以叫人看得见他困难出世的秘密。当他出世后,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的脑袋比肩膀还要大!

 

在后来日子里,人们发现取的所有名、字、号都是白取,因为他巨大的头颅,还有险恶可怖的出世经历早给他注定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大头鬼。

——《解密》


乌篷船,青衣镇,大宅院,一个克死母亲的大头孩子,被遗弃在荣家梨园里,推演天则。


300页故事,前50页吊足了人的胃口。


故事里透着玄机,大时代、大家族、没落的宅院,有无数线索,每个线索才要起身就给麦家摁住,忍着劲让大头小孩长大,长成容金珍,长成一个可以与犹太数学家希伊思对抗的青年。

电视剧版《解密》容金珍形象


一个天才,在神秘的东方色彩与大时代的动荡中,从成长到毁灭。显然,这是一个够中国的故事,也是一个手艺人手里的好活计。


麦家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初写《解密》的情景。那是1991年7月,当时我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即将毕业前的一天晚上,我的同学们都已经开始准备离开学校,可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神经一样地坐下来,决定要写一个大东西。


这样鲁莽地举动,或许就已暗示了麦家将为《解密》付出成倍的时间和心力——写了11年,17次被退稿。真是受尽了折磨。

麦家


麦家曾开玩笑,说:

《解密》是一个‘作女’,我跟‘作女’谈了一场恋爱,让我尝到了痛不欲生的感觉。

《解密》发表的时候总共也就20万字,但麦家删掉的字数至少有4个20万,不停地修改、推倒重来。因为受尽折磨,麦家曾多次决定真的要跟它“分手”,但是每一次“分手”最后都是以更加紧密地“牵手”而告终。


无法 “分手”,大抵就意味着,抛弃它,就等于抛弃自己。


麦家

因为写作《解密》,我觉得我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我已经非常充分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也认识到了我身处这个时代的优点、缺点。


麦家显然是个偏执狂。


他认定了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应该且必须完成的一个角色,就是写作。


写作《解密》的十多年间,人事变迁,尘俗扰攘,但他笔下的故事一直在,并且年复一年地生长,成为短篇,成为中篇,再成为长篇《解密》

小说《解密》

犹豫也是一种力量,但是凡人的力量。


凡人喜欢把事情的过程复杂化,这是造密家的看家本领,不是破译家的。

——《解密》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中国文学是外国公众了解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抛开小说的神秘笔墨,在过去几年间,《解密》以优秀的故事情节和澎湃的爱国情怀,持续地释放着文学魅力,吸引着读者、媒体和评论家们的关注。

美国《纽约时报》刊载麦家长篇专访


《纽约时报》这样介绍麦家——

“中国最畅销的间谍小说家和前军人,多年来一直都在书写着秘密。他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秘密世界是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所知的,外国人更是一无所知。”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写作偏向于自我表达写作,写人性琐碎的东西。在这种风向面前,《解密》是个怪胎,并不讨喜。


而在多数西方出版商、媒体甚至学者眼中,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印象大多还停滞于封闭乡村或扭曲的性爱等偏狭之隅


英国著名汉学家蓝诗玲女士曾指出中国文学在海外出版的窘迫

“2009年全美国只出版了8本中国小说。在英国剑桥大学城最好的学术书店,中国文学古今所有书籍也不过占据了书架的一层,其长度不足一米。”

而《解密》的篇章结构与普通间谍小说不同,以“起、承、转、再转、合”作为篇章的名称,充分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和结构。当一个作家回到传统当中,便回到了自己的民族

麦家


对一个作家,最大的喜事就是作品被人阅读、分享;而对于一个中国作家,作品能“走出去”,自是锦上添花的事。


凭借中国故事和中国英雄而“走出去”的《解密》,无疑是为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提供了一个绝佳示范。

《解密》海外出版大事记


马是把世界变小的,船是把世界变大的,汽车则把世界变成了魔术。

——《解密》


有人将麦家比作中国的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因为他并非在创造类型文学,还有着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探究人性的深奥


麦家

我的小说都是“解密”主题。解密一个被人为或被时间包裹起来的历史真相,是比较浅层面的,解密人心、人性才是深层次的。


小说家必须要插上虚构的翅膀,目的是让笔下的故事有更大的涵盖面,不只是这件事、这个人,要举一反三,从中看到一群人的故事,甚至是500年前后的故事。


最难破译的密码始终是人心。或许这就是间谍小说被千年文明的英国青睐的原因


“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


《吉姆》

鲁德亚德·吉卜林(1901) 

英国驻印的爱尔兰兵团中一个士兵的孤儿,在拉合尔街头流浪。他碰到一位经过拉合尔、寻找圣河洗涤罪孽的西藏喇嘛。两个世界的人因为神秘而充满冒险的生活走在一起,吉姆做了喇嘛的徒弟,与他同行。如果只是如此,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但在书中,吉姆还是一名英军的间谍……


这本书被认为是吉卜林最卓越的作品,它是一本间谍小说,也是一条追寻自我的生命之路。


《沙岸之谜》

厄斯金·柴德斯(1903) 

一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言小说。


作者在一战中是丘吉尔重要的对德作战参谋,剑桥毕业,16岁开始服务众议院,却因为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52岁被以叛国罪处死,一生留下了这一本小说,被认为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


《秘密特工》(又《间谍》)

约瑟夫·康拉德(1907)

这本书需要连续读两遍。


第一遍,先搞清楚故事是什么样的;第二遍,如果你能读英文,就可以开始享受康拉德无与伦比的美妙文字了。


《三十九级台阶》

约翰·巴肯(1915)

理查德•汉内一直被追踪而四处逃亡;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苦苦追寻一位想要盗取英国国防重要机密的伪装高手。为了躲避警察和间谍的追踪,汉内逃到了苏格兰,一次次巧妙机智地脱离了危难。最后,他能破解阴谋的唯一线索是斯卡德留下的“三十九级台阶”。


《英国特工》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928)  

毛姆被认为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作品最畅销的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毛姆以知名作者的身份,被英国秘密情报机构招募,成为一名间谍,并执行过多次任务。本书是以他的真实经历为基础写成。《泰晤士报》称其为“头一部由亲身经历并亲力亲为者创作的间谍小说”。


《恐惧之旅》

埃里克·安卜勒(1940)

格雷厄姆是一名英国工程师,在土耳其海军重整军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从伊斯坦布尔回家的航途中,他发现同行的乘客中有想杀他的纳粹特工,整个旅途,他都在试图找出那个竭力想要暗杀他的纳粹特工。


格雷厄姆没有当间谍的潜质,但他获得了一名正派的社会主义者的帮助,这才使得事态能化险为夷。


《布列塔尼任务》

海伦·麦金尼斯(1942)

麦金尼斯写过20多本间谍小说,她的间谍小说永远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这本书是麦金尼斯写的第二本小说,讲述了一名英国情报员试图通过冒充一位和他长得极像的当地法国人来窥探布列塔尼的纳粹分子。这本小说对敌人后方间谍活动的描写得如此真实,以至于它被盟军用于现实的间谍训练中。


《俄罗斯之爱》

伊恩·弗莱明(1957)

你可能不知道这本书,但你在007的电影中一定看过他的故事。这是第五部007小说,也是最好的一部,电影中你能看到罗伯特•肖和肖恩•康纳利。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瑞德•格兰特试图在东方快车上射杀邦德,邦德用手边的一本埃里克•安卜勒的小说止住了这颗子弹。这可以被视为一个暗喻,表示弗莱明打破了安卜勒为间谍题材所带来的那种残酷现实感。


《哈瓦那特派员》

格雷厄姆·格林(1958)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格林因他所著的恐怖小说而成名。他的小说中的恐怖常常被人描述为“特别现实”。


卡斯特罗抱怨说,小说过于轻率地描述了巴蒂斯塔政权下的古巴,而真正正在腐化的却是英国的情报部门。 


《柏林谍影》(又《寒风孤谍》)

约翰·勒卡雷(1963)

作者勒卡雷的原名叫大卫•康威尔,原本就是一位间谍,这是他匿名发表的第三本小说,被称赞为第一本如实再现间谍活动的虚构作品。


《死亡的味道》

彼得·奥唐奈(1969)

这本书是作者《女谍玉娇龙》系列小说中最最精彩的一部。


玉娇龙在伦敦《标准晚报》的连环漫画中活跃了38年,给人们称为“女邦德”,但实际上她是年轻的巴尔干难民奥唐奈在波斯服兵役时突发灵感创造的一个更为有趣的人物。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尤里安·谢苗诺夫(1969)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是史上最具悬疑性的惊悚作品之一。作者谢苗诺夫是在克格勃首脑尤里•安德罗波夫的鼓动下写这部小说的,而安德罗波夫的目的是要挽回苏联情报局惨淡的名誉。


由这部小说所改编的电视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苏联成了热播剧,而伊萨耶夫也由此成为俄罗斯的民间英雄。这可算得上一次最具娱乐性的政治宣传。


《荣耀之路》

安东尼·普莱斯(1974)

有人正在谋杀索姆河战役中的幸存者,以及那些和幸存者们交谈过的历史学家;而这些犯罪与核大国峰会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这本小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不情愿但才华横溢的间谍大卫·奥德利,揭开了一个即使以普莱斯的标准来看也算是极为错综复杂的阴谋。


《伯恩的身份》

罗伯特·陆德伦(1980)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陆德伦创作了一个名为杰森·伯恩、没有记忆但生存技能超强的人物。


虽然陆德伦始终拒绝承认故事的真实性,但读者相信如此强大细致的叙述能力,一定不是来自凭空想象。


《柏林游戏》

连·戴顿(1983)

有人认为是弗莱明让间谍小说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他的007系列让很多人沉迷了半个多世纪。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让让间谍小说变得时髦的是戴顿和他的《柏林游戏》这样的小说。


这本小说是戴顿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述觉悟的军情六处特工伯纳德·萨姆森的三部曲之一(由《柏林游戏》《墨西哥陷阱》(MexicoSet)《伦敦比赛》(LondonMatch)组成)。


《洛斯阿拉莫斯》

约瑟夫·卡侬(1997)

这是本架空历史背景的间谍小说,跟以往优秀的间谍小说有很大不同。


这部小说是作者卡侬的第一部小说,讲述的是1945年的故事。当时,情报官员康纳利被派往现实中并不存在、名为洛斯阿拉莫斯的地方,去那里调查对曼哈顿项目安全人员的谋杀是否只是情杀,还是与泄密有关。


《合伙人》

罗伯特·利特尔(2002)

《合伙人》讲述了四名中情局特工的故事。故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人,从金·菲尔比和肯尼迪兄弟到里根和普京,最终成为了阿富汗的一个本·拉登式的恶棍(这真是具有预见性,因为利特尔是在9·11事件之前完成这部作品的)。


《狂热与矛枪》

哈维尔·马里亚斯(2002)

要说最伟大的西班牙当代小说家,马里亚斯当之无愧。他创作了伟大的三部曲《你明日的容颜》,本书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介绍了受雇于军情六处机密部门的西班牙语翻译者德扎通过分析人们的面部和行为方式来获知对方接下来的行动。


《慢马》

米克·赫伦(2010)

“绝望屋”是英国版的西伯利亚,这是“绝望屋”小说系列的瘦卷。这个系列的小说为那些搞砸了的军情六处特工们而设,后者们往往会因为酗酒、滥交或上传机密文件到YouTube而被惩罚去做苦工。在恶霸上级杰克逊·兰布的统治下,这些臭名昭著的特工们一边试图挽回名誉,一边又在肆无忌惮互相贬低。


一般的故事有脚步声

小说里的故事有心跳声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阿米尔·汗: 用电影改变国家

  从《神秘巨星》看米叔如何讲好印度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