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年味 | 阿细跳月:延续千年的幸福快乐

2018-02-16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51fiihc6&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片由腾讯集团与《文化十分》栏目共同策划,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全程指导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象音乐一样,超越时空,抵达灵魂,沟通生命信息。音乐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神奇的效应,成为生命世界共通的语言。



音乐没有地域的界限。


大概很少有人会不喜欢音乐。


黄鹏程,就是一个爱音乐爱到骨子里的音乐制作人,也是个有着十多年经验的bboxer。他喜欢西洋音乐,同时也对中国传统音乐情有独钟。



在音乐的道路上他追逐潮流,热衷创新,执着于用音乐演奏生活的喜怒哀乐。


对于他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去全国各地采风,包括各地的曲艺、民俗民风、非遗文化等,从中寻找那些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声音。


听说在云南,有一项流传了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叫阿细跳月。那里的人们,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唱啊,跳啊,这让黄程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收拾行囊,黄鹏程踏上了旅程,他决定去云南弥勒市的可邑小镇,切身感受一番有关阿细跳月的一切。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细璞”,聚居在弥勒市的西山一带。那里仿佛世外桃源一般。阿细人自古能歌善舞,“阿细跳月”就是他们最喜爱也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阿细跳月”原称“跳乐”,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意,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 


▲苗再新作品《彝族·阿细跳月》


作为中国的非遗文化,阿细跳月从刀耕火种时代传承至今,漫漫历程,既潜藏了最原始的记忆,又悄悄记录着当下人的生活。


有关“跳月”的来历,传说颇多,但都与火相关:


一说源于劳动,在古代刀耕火种时,烧过的灌木桩容易刺伤脚掌,撬窝播种时常跳起跳落,演化而成舞蹈;


一说阿细山寨因“天火”成灾,阿细儿女阿者与阿娥率民众奋勇扑火,因大地被烧烫,便双脚轮换弹跳,而形成今天“跳月”的基本动作。


现如今,阿细跳月已成为当地节日时助兴不可或缺的群众性民间娱乐节目。


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



表演时,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会随着节奏同男子对舞。或者舞者手牵手围成圆圈进行表演,众人左右摆动,拍掌踢腿,旋转起舞。


阿细跳月中的动作主要包括拍掌、跳转、三步一蹦跳等,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  


“当我第一眼看到阿细跳月,他们脸上真实的喜悦,让我迫不及待想加入他们,跟他们一起唱,一起跳。”



显然,黄鹏程被这传承了千年的生命律动深深吸引了。


“当我走进、去探寻,它的温度和生命力慢慢向我敞开。”


在黄鹏程看来,阿细跳月虽已历经千年,却依然“时尚”,某种程度上,它与现在流行的欧美爵士、funk等潮流音乐不谋而合。



舞蹈中,阿细人演奏的乐器叫作大三弦


对于这样一种奏出延续千年幸福和快乐的乐器,带着满满的好奇,黄鹏程走访了三弦制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岳兴



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规格尺寸不一,其中最难做的是共鸣筒


阿细祖先所传下的大三弦粗糙笨重,费料费时。基本上是一棵搂粗的树挖挖砍砍,才能做出一把大三弦,费时七八天。岳兴对此进行了改进,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一棵同样的树,可以做出多把大三弦,而且做一把只用一天半的时间。


岳兴制作的大三弦,最长的2米多,共鸣筒内可以进人。最小的仅15厘米,只作为一种工艺品。这是岳兴最引以为豪的。



在岳兴的心里,大三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坚持和不变的虔诚,守护着阿细人看作和生命一样的节奏。



千年来,阿细人用阿细跳月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和丰收的喜悦。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们,对阿细跳月,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热爱和忠诚。


正如黄鹏程拜访的第二位非遗传承人段正荣所言,“没有阿细跳月我是生活不了的,阿细跳月比我生命还重要。”


▲段正荣,阿细跳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段正荣是三弦舞第四代传人,师从父辈,谱系清晰。几十年来,他全面掌握了“阿细跳月”基本套路和核心技艺以及能够熟练演奏大、小三弦等伴奏乐器。与此同时,他带徒授艺,积极参加传承、传播活动。


黄鹏程试着在原来阿细跳月的舞蹈及三弦、笛子乐器的基础上,融入了bbox等现代感的电子声乐,段正荣很愿意尝试新鲜元素。


“让阿细跳月跟现代音乐结合制作出来,让年轻人喜欢,这是我最大的安慰了。”



两人一起排练,唱啊,跳啊,在屋子里,在铺满玉米的粮仓里……



在云南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在腊月都会选定一个好日子杀猪过年,并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到家里品尝,这便是云南本土俗称的“杀猪饭”。


临近春节的时候,阿细人忙活开了。去山林里拾柴准备篝火,张罗杀猪饭,只为与亲戚朋友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心过大年。



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方桌,阿细人一起举杯祝酒。


当篝火熊熊燃起,人们手牵着手载歌载舞。



新年的喜庆与热闹将人们团团围住……



阿细跳月对阿细人来说,已不仅是一种律动中的舞蹈,它还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情感寄托和根深蒂固文化信仰



从他们的眼中,我们能看到阿细人对阿细跳月文化的坚定自信,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思考和包容。


也许,在四下聒噪的当下,每个人内心都需要有这样一种仪式感,来帮我们唤醒最初的记忆。就像阿细跳月开始舞动时,阿细人可以感触到他们自己的坚持一样。


也许它无关舞蹈、音乐,但它一定与音乐、舞蹈一样,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焦    雯

编辑 | 梁珊珊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寻找年味 | 花馍的滋味,是家的味道

  独家专访 | 2018春晚舞美总设计陈岩:光影“魔术师”

▶  独家专访 | 2018年春晚总导演杨东升:春晚就是一种陪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