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上的中国3》明天开播,你准备好小板凳了吗?

2018-02-18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网友都说,“每逢春节胖三斤”,小编感同身受。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每个人的独家记忆。
今年春节,大家准备了哪些美食犒劳自己呢?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烟台人,鲅鱼水饺是我的春节必备美食啦。


▲鲅鱼水饺


春节期间,除了美食,下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也在吃货们的期待中悄然将至,又是催胖的节奏。


喜大普奔!《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定档2月19日(正月初四) CCTV-1综合频道  20:00!一起来舔屏啦!


还记得当年全民刷《舌尖》的轰动嘛?那些令人夜不能寐的美味珍馐至今余味犹存。随着《舌尖3》一条条令人垂涎欲滴的宣传片的相继播出,琳琅满目的美食再次吊起大家的胃口,网友们纷纷表示小马扎、纸巾已备好,静等开播。


▲网友评论


本次《舌尖3》启用了新的团队,由纪录片导演刘鸿彦担任总导演和总制片人。新的班底是继续保留原来熟悉的温度和味道?还是研发新的“菜式”?刘鸿彦对我们的疑问进行了解答。


近观食物之美 远眺文化渊源


与前两季整齐划一的呈现状态不同,《舌尖3》的每一集都追求有差异的个性化呈现,在50分钟里传达一个与饮食相关的主题。


“其实简单概括就是君子爱食食之有道,关键词就是两个,就是食和道,食物和背后的道,讲解就很多了,这是八集每一集不同的主题下都会呈现不一样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背后的内容。”


食物不仅仅是口腹之欲,也不仅仅是时尚的话题,读懂食物背后的道与理,才能懂得制作者背后的坚持。“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就是《舌尖3》的八个主题。




为了揭开美食与文化间的秘密,呈现美食的前世今生,创作团队咨询了大量专家学者,用导演的话形容则是“轮番轰炸”。至于没有形成体系记载的食材,导演们从零开始收集调研资料,从当地的县志、史志中寻找灵感。不探究历史的策划不是好导演!


食物是一个载体,在我们中国的文字当中经常会很多词来描绘我们的生活,比如说尝试吃苦耐劳辛苦,类似这样的东西都有很多。在我们文化当中,食物一直不是简单的食物,一直跟我们人生跟我们生活体验有相关性的。我们还有一集专门是做人物的,叫厨人,那集的故事会更多关注人物。”


对食物器具的展示是《舌尖3》的一个创新点。清朝诗人袁枚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他曾说:“美食不如美器,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期间,方觉声色。”


▲黄簋(guǐ) 商晚期盛饭器皿


 清雍正青花瓷盘


“以往的美食节目都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美食、人物或故事上面,但是对于参与创造美食、盛放美食、隐藏在美食背后的器具,却关注较少。”


“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外籍摄影师Benito Strangio Cinematographer与刘鸿彦


在《舌尖3》的创作团队里,有新老导演思想的碰撞,有外籍摄影师的加盟。这是《舌尖3》想要超越以往的视听感观,以图寻找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除了《舌尖》品牌的号召力,更多的是他们对纪录片的执着,对团队的热爱。用导演刘鸿彦的话说,“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拍摄现场


从2017年4月到现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舌尖3》剧组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拍摄地点110多处,调研采访300多人,拍摄美食400多道,素材量最大的一集达40多个T。


做惯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舌尖3》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个炒菜时的火苗镜头,在不出意外一遍通过的情况下,前后至少要分别收3遍音才能达到导演组的要求。


“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一再跟所有的导演强调,而且专门让我们的录音指导给录音师都开过会,就是提我们在声音方面的要求。我们要求所有的画面肯定都要有同期声,我们对于这个声音的追求到后来挺‘变态’的。”


以往的纪录片里,民乐很少被使用,为了更多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舌尖3》中将民乐与现代音乐进行了融合。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不了解民乐,尤其是民乐有很多各种稀奇古怪的乐器。我们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创作。比如说对福建最古老的南音做一种改变;比如像云南也是取材当地民歌做了改变和变奏。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让观众更多地再去了解一下我们民族音乐不一样的面貌时尚的面貌。”


由于拍摄制作时间紧张,导演刘鸿彦对每一集都制定了严格严谨的时间表,团队每天大都需要拍摄高达14个小时。


▲拍摄现场


拍摄中,剧组对外一致保密,不能提自己正在拍《舌尖3》。一是怕引起围观,影响拍摄的真实感;二是对拍摄内容的保密。曾经在拍摄现场,摄像师大哥“匿名”与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协调沟通了半天,拍摄才得以顺利进行。


拍摄中,往往需要辗转多地,剧组乘坐的高铁常会在无名小站仅仅逗留一两分钟。为了将十几件拍摄机器和行李在短暂时间内搬下高铁,剧组练就了“乾坤大挪移”的本领。


“我们设备量特别大,十几个箱子都是少的。很多地方坐火车高铁,尤其是小站就一分钟停车时间,十几箱子都得算好了,一个门不可能下来,两个门赶紧下,一下完车立刻开走,都是这种抢时间的状况。”


▲豪华坐骑之“游艇”


豪华坐骑之“小蹦蹦”


拍摄《舌尖3》,工作人员一定能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美食,一饱口福吧。相信各位看官跟小编一样对剧组人员心生羡慕。然而吃到美食可没那么容易。


为了追溯食物的原料,工作人员田间地头跟农用工具为友,上山下海和风雨为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能用的都用上了。这些接地气的交通工具跟我们想象中的出入是大了点。


“我愿意每天泡在机房里”


初见刘鸿彦,秀气的眉眼,娇小的身材、极具南方女性温婉气质的知性形象很难将她和女导演、东北人进行联想。


▲刘鸿彦


她不愿别人称她女强人、女汉子,用她的话说“我只是一个女性导演”。随着交谈的深入,幽默的话风,东北人的坦率、直接在她身上一览无遗。


九三年,刘鸿彦来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开始了纪录片创作,一干就是20多年。


“我相信中国最古老的一句话就是福祸相依,凡事都有它的一些安排,我相信一点就是,只要我尽心去做我从来都不是计较结果的人,对于我来说是凭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过我这一生。


制片人的身份让她不得不同时兼顾多项工作。


“我像八爪鱼一样,会同时处理很多事情,所以在我周围工作的人,他们压力非常大,我经常说快快快,为什么这么慢,为什么这么慢。”


刘鸿彦带领的团队担纲过九八年抗洪、抗击非典、神舟系列飞船、汶川地震、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由她主持制作的《中国人的活法》、《敢问苍穹》、《中国人在非洲》等节目得到了行业内的充分肯定和极高的社会反响。


然而在刘鸿彦看来,她并没有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她对自己的作品永远不满意,“纪录片总是会有些遗憾的”。


“我还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可能我有我的想法,导演有导演的想法,我们沟通完导演觉得我有道理就听我的,我觉得导演说得有道理就听他们的,这是很多事情都会有的基本的原则。”


对纪录片的执着与热爱支撑她一路走来。她认为,纪录片应当是纯粹的,不应掺杂任何杂质,而她和她的同事们也一直守护着这份初衷。


刘鸿彦 


将自己完全交给机房的刘鸿彦,平时没有娱乐休闲的时间。


她喜欢动物,一说起家里的狗宝宝就神采飞扬。当提到播完《舌尖3》之后最想做的事,刘鸿彦孩子般说道,“我现在好多天没回家,我想回家跟我的狗玩一会儿”。


专访结束,刘鸿彦又匆忙赶回机房继续剪片子了。


明晚20:00,央视综合频道,让我们一起期待美食与好故事的不期而遇。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焦   雯  马千惠

编辑 | 马千惠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俄罗斯“小白桦”除夕之舞 只为春晚量身定制

  春晚揭秘 | 杂技演员潘跃新:从恐高症到玩转八米高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