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北京八分钟”那些低调的“黑科技”

2018-02-27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58gqp01f&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视频观看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短短的八分钟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这8分钟里有着哪些创意中的细节?来看看导演张艺谋是怎么说的~

这一次,张艺谋并没有回避传统元素,所以一看就是“中国的”文化元素贯穿整个演出。


“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的信息,你可以通过现当代的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让人意会就可以了。”张艺谋说,这次的意图不是将重点放在传统元素的彰显上,但也并非弱化,“用现代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还是一种强化。”


线条本就是中国结的骨架,流动本就是龙的身姿,冬奥会又恰巧在中国新年到来。现今的展现方式,既是点到为止,也点出了精髓——“吉祥、团结,同心同德”。


本次节目整体的形式基调是从滑冰滑雪运动轨迹中得到的灵感。冰雪之上,滑行留下的痕迹,在冰面上构成美丽的图案,配合地面投影,痕迹便能呈现出来。

张艺谋:

从电影导演的角度,(地面投影)不稀罕了。地上拍电影,放什么都可以了。说白了,大家文化不同,但方式都一样。这样我就想到,我们的地面投影,要简约,别的不投、少投,我们就是用线条来描述。演员滑过的出现,演员不滑过的,不出现。这样地面投影就有了设计感。有了设计感之后,整体的形式就比较有意思。


视觉上我们看到的地面投影的优美线条,听觉上,张艺谋采用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旋律——《歌唱祖国》。


在张艺谋看来,《歌唱祖国》的旋律,对几代中国人,包括年轻一代,都“有一种民族的情怀的东西。”他对作曲家孟可说,“当然,你作曲,可以写任何一个新旋律,但再好的新旋律,我们都是第一次听,但这个旋律在平昌的上空奏响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感受不一样的。


于是我们听到,贯穿在整个节目中,一直反复变奏的《歌唱祖国》的旋律,引起了我们强烈共鸣。


本次“北京8分钟”中也藏着不少“黑科技”,来保证节目的完美呈现。这8分钟里蕴涵着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给“大熊猫”减重是个难题

表演中贯穿始终的两只会“滑冰”的大熊猫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熊猫的形象是创意时导演张艺谋首先想到的。只不过那时他的想法是,做巨型玩偶式的场地表演,就像嘉年华、狂欢游行一样,由十几个人举着一个高5至8米的熊猫进行表演。


后来考虑到滑行的速度和对流畅感的需要,将熊猫的体积缩小,由演员装扮起来,分成两队,每队一个“熊猫队长”带领,以每秒3.5米的速度舞动起来。


这两个熊猫木偶是由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制作的,高达2.35米,一开始做出来的时候有七八十斤。为了让演员能顺利进行轮滑表演,所以重量需要控制到非常轻。


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说,单是给大木偶减重一项要求就让他们的团队熬了好几个通宵。


经过上百次的测试,团队最终确定了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LED灯的制作工艺。最终版的熊猫木偶仅有20斤左右的重量,比初期的版本轻了几十斤。

熊猫的“体重”降了下来,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四川和北京两地不同的气温和湿度条件有很大差别,有的道具从四川运到北京后会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材料会变硬、变脆,无法使用。


为了克服“水土不服”,大家只能一次次地调试、升级,争分夺秒地改良工艺、制作道具,并要确保万无一失,看似平常的LED灯都要从几百种灯里优选。


会跳舞的智能机器人

表演中,位于“冰屏”底部的机器人与轮滑舞者互动。这24个机器人,寓意第24届冬奥会,被张艺谋视作是本次8分钟表演的“最大亮点”。


张艺谋:

这就是跟上次最大的不同,不是在于我们用了人工智能,而是你完美的人工智能,呈现了这个元素,代表了你的国家今天的实力和国家形象。


机器人承载着张艺谋构想的“万象移动,自由转换”的场景。他想让机器人“跟长城砖结合”,“把机器人变成一个载体”,而非人形的、长腿的,他想从第二个节目开始,“蜿蜒的线条一直在呈现,其实就是长城,一直在表现这样一个意象的东西。”


作为演出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张艺谋打趣地说“把演出的半条命交给了机器人。


张艺谋:

毕竟是机器,在现场,大型的、一次性的东西,高科技常常也是双刃剑,任何重大失误,都有技术成分——下雨、刮风、接头松了。所以做大型活动,最后我们上的都是人工的,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你不敢把一切交给电门,电门按下去不动,你不就死了?



此次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机器人不但要完成动作编排,更要与演员、地面投影联动表演,同样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创新。


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雷介绍说,这次他们主要实现了技术方面两点突破:首先是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


张雷:

从机器人控制的角度来讲,演员和机器人之间有频繁的穿梭互动,演出场地内的灯光干扰多,这就要求机器人要看得远、看得清,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适应和调整。


在平昌实地彩排时,遭遇下雪天气,地面打滑,机器人略有跑偏,但很快便自我纠正,整体合练下来,没有出问题。


导演组开玩笑说:“机器人不负众望啊!”

其次,相比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此次的“演员”机器人动作更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配合演员做出些花哨的动作等。

张雷:

这些技术上的新要求也为整个研发团队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在设计程序时不断地改进算法。团队从确定参演到开始排练,其间只有两个月时间,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才最终定制出了可以参与演出的机器人。


精细到微米的“冰屏”

此次,机器人身上背着的“冰屏”给这次表演增添了不少亮点。移动的机器人,流动的画面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的现场效果。

为了体现冰雪主题,这些“冰屏”也使用了新技术。屏幕上要的效果是雪花洁白、冰花透明。这对LED显示屏技术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难度。


“我们以前没有过这样的产品,常规不生产的。”“冰屏”研发团队负责人黄庆生介绍说。


按照导演团队的要求,单屏幕尺寸达到1.5米的跨度,两块屏长3米,如果中间没有支柱,很难稳定。此外,LED屏越长,颜色的一致性越差,灯颜色就会不一样。

为了参与八分钟演出,团队进行了专门的技术攻关,不仅生产出了规格更高、工艺更完善的产品,也同步实现了工艺的升级更新。

黄庆生:

目前的冰屏技术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次做出了三米长的屏幕而且中间没有横梁,这种工艺目前在世界上我们应该是第一家。


同时,为了保证屏幕可以抗风扛冻,所有屏幕都经过了风洞和冷库测试,达到了风速每秒15米的要求。

黄庆生:

想要做到这么稳定,就必须把背后的卡槽做好。“冰屏”的结构非常精密,卡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微米计算。



演员们的高科技“暖宝宝”

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展示是在韩国当地时间晚上9点15分进行,在几乎是露天的环境下,现场的气温只有零下3度左右。

为了做好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来确保演员在穿着较薄的演出服时不会被冻伤,还可以保证动作舒展。

石墨烯是一种超级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


石墨烯团队负责人李月秋介绍说,根据环境要求,服饰也做出了相应的调节。

李月秋:

最初对我们的设计要求是在零下5度的环境中,持续发热8分钟,后来考虑到候场等因素,调整到在零下20度的条件下,发热4小时。

李月秋说,团队曾在模拟零下20度的情况下进行真人实验,以确保调试的可靠性。“在发热效果符合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性、电池的续航能力和服饰的舒适度。”


导演的高科技“指挥棒”

完美的演出肯定少不了一次次的排练,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有两套视觉仿真系统一直在充当着导演的“眼睛”和“指挥棒”。

这就是由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组建的虚拟视觉团队设计的“OpenGL表演辅助训练系统”和“北京八分钟文艺表演预演系统”。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总体研究部副主任王春水介绍说,具体到参与演出人员,系统可以为每个人生成自己的动作轨迹和节奏。

王春水:

这两套系统相当于让导演同时看到现场监控器和直播效果,导演在系统中可以实时观察到演员及道具的队形状态,如果需要调整可以及时反馈。


这八分钟,看似简单,但它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更是要告知所有人,我们除了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更有着这些在世界领先的技术!



张艺谋总结“北京8分钟”所要体现的理念,其实也并不简约:冬季项目的展示,中国文化和科技展示,欢迎来我家做客的主人姿态,世界的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王   晋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朱广权,做一本正经的“不正经”主播

  2018年北京人艺演出日程出炉,你最想看哪一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