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专访 | 王黎光:推广《经典咏流传》式的美学教育

2018-03-04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录制播出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担任《经典咏流传》鉴赏团成员之一的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院长王黎光也是参加今年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


近日,文化十分的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540fzgq2&width=500&height=375&auto=0▲《经典咏流传》第一期歌曲《苔》


1将美育和国学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


对于央视这个文化类音乐节目的走红,王黎光并不觉得意外。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基层的美育教育。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


在节目中贵州山区支教梁俊带领孩子们演绎的《苔》,孩子们一开口纯净清澈的嗓音立刻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王黎光认为:“平凡而卓越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的根本方向。

我认为,文化艺术绝不是肤浅的“吹拉弹唱”,而是净化心灵,开启心智,塑造平凡而卓越人格。


文化素质的提升仅有高等艺术教育是不足以完成的,需要全国各地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作为今年的政协委员,王黎光特别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


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想把唐诗宋词编成歌谣放进中小学教材。关于今年的这个提案,王黎光说:“我们既要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艺术人才,更多的是培养文化传承人。要在学校里把音教和实教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只培养音乐中吹拉弹唱的技巧,更要全面进行美育教育、国学教育。


我是准备五年就做这一件事,把全国的中小学和文化馆站全部覆盖。文化部的有关领导都非常支持。


我们学梁俊,别搞应景的、高大上的,就从基层开始,这个是中华民族应该关注和担当的事。”


在受邀参与《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之初,王黎光对这个节目并不是很了解。后来栏目组把资料发给他,他看了资料之后觉得眼前一亮,认为这个节目的立意表现得非常好。


尤其是把唐诗宋词进入到中小学课堂里面,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全新的方式,以现代人的一种思维方式重新诠释。王黎光非常认同这个节目创作的初心,立刻答应参加节目组的录制。

《经典咏流传》让沉淀了很久的文化重新浮出水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去喜爱,作为我们自己的文化接受起来就是很适应的,也是我们血脉当中流淌着的。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音乐这样的一个方式呈现,变得更轻松,让教育意义更加有内涵。


参与节目录制以后我觉得这个节目一定会受到关注,果然在节目的播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经典咏流传》第一期节目(资料图片)


在小诗《苔》这一期节目录制之后,很多现场的嘉宾和观众回去之后查这首诗发现,读过这首诗的人并不多,百度百科上的阅读量只有几千。


王黎光当时就希望等到节目播出的那一天,这样一首小诗的传播范围能超过这首诗在300年来的一个总量。


在节目播出当晚这个愿景真的实现了,光是微信端阅读量超过了300万,同时在新媒体,短视频播放量也超过了4000万。

▲微博网友对《经典咏流传》的评论

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愿景,我们做的不是一档电视节目,我们做的是一个全民去参与、传唱经典的文化行为。


我们在传唱经典的同时,让我们这些经典不光形成当下的流行。比如说《苔》在一夜之间让全中国知晓,但是不希望它只是一个短暂的行为,我希望它真的能够在更长的时间、更广的范围之内继续地流传下去。”


对于这个提案的具体落实,王黎光也有自己的规划,他想从北京做起,因为他工作在北京,想从身边开始进行推动。


通过在北京的工作吸收经验、掌握资料数据。利用假期,通过政协工作的调研,以首都文化中心为根,放射到各个省市区,以这样的方式同时带动全国这个平台。

尽管我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作为个人的力量也是非常渺小的,所以我想建议动员更多的政协委员,尤其是文化艺术界的和教育界的政协委员来关注这个事情。


我们每年采风,一年走几个省,我想这样做的话五年下来这个工作一定会有推动。”


2美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


《苔》的经典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这样说:“我是从山里出来的,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里那些青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也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比我们的外表重要”,这种解读就是对原诗的一种升华。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

300年前的袁枚,观察到苔虽然生长在阳光所不及的地方,渺小又不起眼,却兀自开放。


它仍然那么执著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300年后,梁俊老师去贵州支教,他带着一把吉他,把古诗词做成曲子教给孩子们。


演唱前,他问小女孩:

还记得老师为什么教你唱《苔》吗?


小女孩说,记得,因为要让我们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梁俊老师希望以此鼓励自己的学生,要自信、乐观。梁老师用唱歌的形式,教会孩子们一首首古诗词,总共有一百多曲。


最主要的是,还教会孩子们这些诗词背后的情感。

▲《经典咏流传》第一期节目(资料图片)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符合了我们这个节目最早缘起,我们的创作文化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那么多像《苔》一样美丽的珍珠在那个地方等着我们去发掘,让它再次去打动我们当下中国人的心灵。”


王黎光提案的核心就是让我们的美育教育更多地响应时代的要求,跟基层的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


王黎光说:“全国大概有2864个县,每个县至少有十到二十个乡镇,这些文化平台的主持者和管理者们,他们有多少人像梁俊老师这样,青春恰似来。有很多是白日不到处,默默地工作。要使这些平台上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经过我们的高等教育,塑造千千万万个梁俊,使我们的传播一瞬间从上到下串起来,形成一个非常畅通的文化传播的渠道。”

所以我想通过政协的提案,通过我们的各个渠道把这个工作做起来。我想这五年我把一个提案进行到底,一定要把一个提案落实好。


这对我们今后的文化传承一定会起作用,非常难得的是参加这个节目给原来就有这种想法的我更有动力去做文化的传承者。”


▲《经典咏流传》第一期节目(资料图片)


这个提案也给《经典咏流传》的创作团队极大的激励和肯定,正如王黎光所说:我们做的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一个文化行为。

3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


自古以来诗都是可以吟唱的,音乐往往和诗词相伴而生,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诗词吟唱的曲谱多有散佚,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吟唱了。


而诗歌真正的“魂”,其实是故事和精神。就像袁枚的小诗《苔》一样,我们需要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作品,是因为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出我们自己的内心。

▲《经典咏流传》诗词版海报


古人在书房读书的时候,就是采用吟诵的方式,这样就很容易记住诗歌。而诗人在创作诗歌和修改诗歌的时候,也是用的“吟诵”的办法,让诗歌更合乎格律。


后来的《诗经》更是和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正所谓”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意思就是说《诗经》里的每一首诗都可以用乐器演奏、歌唱和跳舞。


诗歌是思想与感情的表达,不能没有情境,不能没有生活,它必须时时观照人的内心。有所郁积而发泄,有所感而生情,有所见闻而心动,这才是诗。



而《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的出现,让人们用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方式体会到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


世间俯拾即是的美,必要经过心灵的创造与发现。很多人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审美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心灵的感悟。

正如王黎光和《经典咏流传》节目组所希望的那样:我们要把这些经典传承下去。每一首歌、诗的背后都是人生,当下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我们的古诗词当中找到一种情感的寄托。

我们用最通俗的方式把诗词唱出来,让它们走进民间,走进中小学,通过我们的美学教育一代代传承下去。

流行的未必经典,但经典的一定流行。


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个体,是没有灵魂的。将对孩子进行的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当下中国美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杨晓宁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两会专访 | 编剧王丽萍:给老百姓更多的公共娱乐场地

  两会来了,出镜记者该怎么穿?(女生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