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节气 | 清明,万物去故而从新

2018-04-04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05


星期四

2018年4月

清  明

 夏历 戊戌年(狗年)

丙辰月 丁卯日 二月二十


明日04时13分

太阳到达黄经15°

迎来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90ln4n46&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视频涨知识——清明时节真的雨纷纷吗?


清明 •  由来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4天,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来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节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

泡桐(白桐)清明开花,有紫、白两色。《逸周书》曰:“清明之日,桐始华”,又曰:“桐不华,岁有大寒”。


二候田鼠化为鴽

《本草》:鴽(rú),鹑也,似鸽而小。鼠,阴类。鴽,阳类。字面意思是田鼠变成了小鸟,实则此时小鸟多了起来。也有阴气向阳气转化的意味。


三候虹始见

彩虹开始出现在雨后天空。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 • 习俗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寒食之后重生新火,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传统。

 

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插柳

民间把“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而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索讨的时节。


受观音大士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书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所以清明上坟祭扫的时候,为了防止鬼祟的侵扰,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清明 • 游玩


在中国众多节日里,“吃”和礼仪性习俗占了重要比重,而唯独清明节,“玩”的项目最多


其中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至今不衰。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每年的4月初,春回大地,草木吐绿,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远足的大好时光。经历了严寒的人们,到大自然里吐故纳新、舒展身心也是养生和陶冶性情的需要。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画面人物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荡秋千”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放风筝

俗语说“风清明”,意指清明时节风大,却不冷,最适宜放风筝。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祛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蹴鞠

蹴鞠是古代清明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相传这种游戏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吃青团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躲进一个村子,附近一位好心的农民将艾草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送给李秀成吃。


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惊蛰 • 雅趣


文人墨客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


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

唐 ·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临安春雨初霁》

宋 ·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闾门即事》

唐 ·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日忆诸弟》

唐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苏堤清明即事》

宋 ·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

宋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郊行即事》

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日对酒》

宋 ·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游春赏乐,临轩对歌

低吟浅唱,气清景明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朗读者 | “中国之声”的最美夜读

  从北京城事到女性主义,北京电影节的内涵远比你想象丰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