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 ,女性题材和女性导演光照“天坛奖”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11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刚落幕,“天坛奖”获奖影片也在万众期待中揭晓:


第八届“天坛奖”获奖片单

上下滑动获取获奖片单

最佳影片:《惊慌妈妈》

最佳导演:《妈妈》 玛丽安·卡琪瓦尼

最佳女主角:《惊慌妈妈》 娜塔·墨文耐兹

最佳男主角:《目视朱丽叶》 乔·科尔

最佳视觉效果奖:《红海行动》

最佳编剧:《证言》 阿米查伊·格林伯格

最佳女配角:《灼热之夏》 米娜·萨达缇

最佳男配角:《旅程尽头》 保罗·贝坦尼

最佳摄影奖:《妈妈》 康斯坦廷-艾萨泽

最佳音乐:《旅程尽头》 希尔都-古拿托蒂尔、娜塔莉-霍尔特


回想开幕时,评委会主席王家卫被问及评选标准,他回答:“必须有非常好的故事,不管是大片还是低成本,都要有创意和原创性,还要用电影语言把故事讲得非常精彩。”


现在看着这份沉甸甸的获奖片单,名列其中的影片无一不是讲述了在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都能引起共鸣的好故事。


首先我要感谢我非常可爱的同事,在过去的一周里面他们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他们是我见过最勤奋的,在这里我再次向他们表示尊敬。


同样要感谢的是给予我们支持、鼎力支持的志愿者、评委会所有的同事、老师,以及电影局的领导。


100年前,刘半农先生,发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就是有女字旁的那个她。这个字的发明是中国书写女性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在100年之后今年的电影节,我们同样看到一个有趣的契机。


今年的15部电影,其中有五部描述的都是女性的力量,5部电影的导演都是女性,尤其可喜的是其中两部是处女作。这个现象影响了评审团的方向。


我们希望更多人关注女性的权益,也希望有更多的女性创作者用电影去书写女性的故事。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王家卫


获奖片单中,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惊慌妈妈》以及最佳导演《妈妈》都是关于女性题材的作品。另外,获得最佳女配角的影片《灼热之夏》将目光投向了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女性群体,同样展现出女性的坚强。


不得不说,今年“天坛奖”的获奖影片充分展现了女性电影人的力量,也意味着女性题材和女性导演的崛起。


小编这就带你回顾本届“天坛奖”获奖影片,感受它们的魅力~



最佳影片:《惊慌妈妈》

最佳女主角:《惊慌妈妈》 娜塔·墨文耐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6267catir&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观看《惊慌妈妈》预告片


《惊慌妈妈》是一部女性电影——女导演、女主演、讲女人发现自我、修复自我的故事。


格鲁吉亚导演安娜·乌鲁沙泽以其细腻的女性视角体察、思考、呈现了一个女人怎样努力挣脱稳固僵死的生活,怎样惶惑不安却毅然决绝。



玛娜娜在一个清冷的早晨醒来,这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的一天:买菜、看看睡梦中的孩子,收拾房间,准备一家人的早饭。


但玛娜娜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是职业作家,甚至比同是作家的丈夫走得更远,她习惯在手臂上记下灵光一闪,她不在意自己的衣着、身材,她也不喜欢派对……“我没有时间想这些事。”



因为她有自己的世界:她会在浴室墙面上看到一对亲吻的情侣,一个发髻高高束起的女人背影,她的梦中总会出现红发羽衣的路人……这些通通都被放进了小说。


▲最佳女主角:娜塔·墨文耐兹

女导演安娜·乌鲁沙泽对细腻独特的女性体验,有着独到的表达:


当事人在写作状态中的恍惚、游移、没有目的地漫游、寻找,稳固状态的渐渐崩溃瓦解……


这一过程中不时穿插毕毕剥剥的爆破声,多次出现的特写镜头聚焦玛娜娜的惶惑不安,突然闯入镜头的出版人也是玛娜娜生活的“闯入者”……这些探寻心理真相的悬疑基调,甚至有些惊悚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惊慌妈妈》是导演安娜·乌鲁沙泽的处女作。


影片一举获得第7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第23届萨拉热窝电影节最高奖——“萨拉热窝之心”最佳影片奖;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最受欢迎影片。



希望我们可以早日在国内影院里一睹这位年轻女导演的锋芒之作。


  最佳摄影奖:《妈妈》康斯坦廷-艾萨泽

最佳导演:《妈妈》玛丽安·卡琪瓦尼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623znzdqz&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观看《妈妈》预告片


《妈妈》也是一部格鲁吉亚电影。这部电影整体风格干净整洁,剧情朴素,剪辑冷静克制,却不失情感层次,用血缘和缘份的对立,讲述了在格鲁吉亚守护女性自由的艰难。


“妈妈”一词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是女人,然后是妻子,最后是母亲。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非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视角,来讲述这个女人如何勇敢坚定地追寻自己的自由,而是多以男人与男人的讨论,家长与家长的讨论,邻居女人与女人之间的讨论来呈现。


▲最佳导演:玛丽安·卡琪瓦尼


可怕的是,这些讨论看起来都是善良的。这个信仰东正教的地区,人们在神的框定下活得善良朴实:当迪娜跟祖父为婚事争吵的时候,祖父正在将他们家刚获得的一大袋面粉一大勺一大勺地分给别人;当大卫的家族指控盖吉谋杀大卫的时候,有人站出来对神发誓证明盖吉清白,大卫的家族在失去血亲的悲痛中也因此放了盖吉一马。



而后来,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把流血事件归咎于女人。


最终片中的三个男人,有人因为不懂而死,有人因为懂了而死,有人因为懂了而等待,而迪娜最终获得了自由。



在那个环境里,女人的自由是难解的题,但是在电影里却可以期盼——“希望”——是“妈妈”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最佳男主角:《目视朱丽叶》 乔·科尔


▲《目视朱丽叶》 加拿大/法国/摩洛哥


在这部由加拿大出品的“国际化”电影中,男主角饰演者乔·科尔是一名英国人,曾出演《皮囊》、《浴血黑帮》、《谜一样的双眼》《黑镜》等影视作品。



这是一部地理跨度从北美到北非、讲述男主如何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搭救女主的“英雄救美”故事。住在北美的小伙子戈登是北非一条输油管道的监控员,他的监控仪器与众不同,是一台可以远程操控甚至可以“张口说话”的“机器蜘蛛”。



一日,一个北非姑娘的面庞进入了戈登的监控镜头中,她蹙眉低头的定格画面,似乎刹那间烙进了戈登的心头。


戈登不知道姑娘的真名叫艾约莎,他将对她的跟踪ID起名为“朱丽叶”。艾约莎与恋人的秘密幽会、因抗婚而与家庭发生的争执都被戈登“尽收眼底”。


直到有一天,艾约莎的恋人因偷取石油而引发火灾丧命......此时的艾约莎因反抗嫁给陌生老男人而被锁家中,心生愧疚之情的戈登决定操控他的“机器蜘蛛”向艾约莎施以援手......



片尾,艾约莎面对“机器蜘蛛”对戈登说:“我想看看你的样子......”也许,这才是导演基姆·阮想借《目视朱丽叶》捧上的那碗“心灵鸡汤”:人与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如机器般冰冷?还是可以在命运的“捉弄”下,燃出彼此安慰的花火?北美、北非,异地虽然遥远,心与心却可以相印。



除此之外,本片也对影视作品中关于人工智能、赛博格化与人类之间的博弈这一主题发出了深层扣问:人类与机器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人类是因为机器变得更先进?还是更退步?


  最佳视觉效果奖:《红海行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31jkp62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去年的春节档,《红海行动》以后起之雄姿,在强悍对手的围追堵截中,拼杀出一条血路,截至4月5日,票房为36.1亿,成绩傲视群雄。


说起《红海行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着残酷。



在战斗中,张天德一侧的脸颊被炮弹擦过,脸庞焦黑,牙齿外翻,形象仿似《黑暗骑士》中的“双面人”哈维·丹特。后来,他的脖颈被子弹打穿、动脉喷血,还有陆琛捡起手榴弹扔回,被炸断手臂等鲜血淋漓的镜头,让人想起了《血战钢锯岭》。


在拍戏时,导演林超贤追求的是真实的效果。虽然现在可以用绿布加特效,但战斗场面的气氛是能够帮助演员表演的。



有一场车子爆炸的戏,海清演了几遍,林超贤都觉得演得不像。后来,他们尝试在安全防护下,把汽车爆破与演员放在同一个画面,出来的效果就很好。在一次采访中海清说,这就不需要做反应,因为是真炸。



正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观者体验到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影片通过这些真实的场景,反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最佳女配角:《灼热之夏》 米娜·萨达缇


▲《灼热之夏》 伊朗


《灼热之夏》是一部反映伊朗社会问题、关注伊朗女性社会问题的影片,更是一部男权主义下弱势女性的影片。


作为该片的女主角,米娜·萨达缇在采访中谈到,“能够在这部影片中把伊朗女性在社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展现出来,然后帮助她们解决这些问题,我感到非常高兴。”



娜斯林有一个6岁的女儿,和一个不务正业的丈夫,日子过得越发拮据,她不顾家人的劝说,一心远离丈夫到托儿所工作。因为这份工作,娜斯林便与另一位母亲阿莉佳妮有了交集。片中两位母亲的生活处境本已十分艰难,谁都没有想到,一场看似注定的意外夺走了阿莉佳妮3岁儿子的生命,将她们的生活笼罩在更加灰暗、绝望的境地中。


其实不只是伊朗,只要是男权思想过重的家庭,都会产生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本片对男权主义的控诉,以及对弱势女性的同情。



无论是娜斯林还是阿莉佳妮,他们的生活都不尽如人意,但整个影片的氛围却没有因此而过分压抑,两位母亲的挣扎总给人以一丝希望。就像大多数家庭一样,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她们都有着强烈的工作欲望,阿莉佳妮对丈夫说:“我想工作,可你为什么就是不理解呢?”


这不仅是对丈夫的发问,更是对伊朗男权社会的发问。



本片为我们树立起两位坚强女性的形象,她们对孩子的爱,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追求与态度,让我们看到很多生活的希望,也赋予着弱势女性群体更多的力量。


  最佳男配角:《旅程尽头》 保罗·贝坦尼

最佳音乐:《旅程尽头》 希尔都·古拿托蒂尔、娜塔莉·霍尔特


▲《旅程尽头》 英国


2004年,保罗·贝坦尼凭借《怒海争锋》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男配角提名。2008年,他开始在《钢铁侠》系列电影中为贾维斯配音。2010年,他主演了《基督再临》。2014年4月18日,他出演的《超验骇客》上映。


▲保罗·贝坦尼


2018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年纪念,英国导演索尔·迪勃藉此契机,将知名戏剧家R·C·谢里夫1928年创作的战争大戏《旅程尽头》又一次搬上大银幕。


原版话剧作品演出之际,距离一战结束只过去了十年,尚未完全走出战争伤痛的观众,给予这部戏相当强烈的反响,R·C·谢里夫当年也凭借这部作品一举摘得托尼奖最佳剧本大奖。


《旅程尽头》讲述了年轻少尉罗利带着一腔热血奔赴法国战场。在那里,他终于见到了战场真正的模样。



泥泞遍布的战壕,双目失神瑟瑟发抖的士兵,甚至连罗利的班长斯坦霍普都好像成了陌生人。斯坦霍普比罗利年长几岁,罗利一直把他当作亲哥哥一般。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曾经与姐姐在柳荫下消磨漫长午后的金发男孩,为何变得如此暴戾又如此惶然无措,仿佛唯有酒精,才能让他的灵魂片刻逃离这人间炼狱。那双蒙尘的蓝色眸子是罗利不曾见过的,他与斯坦霍普相对而坐,经年挚友战场相见,只剩沉默。



与早前上映的《敦刻尔克》相似,《旅程尽头》同样着眼在战争带给普通人的绝望,影片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带我们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捕捉鲜血与泥土中闪现的人性之光。


最佳编剧:《证言》 阿米查伊·格林伯格


▲《证言》 以色列/奥地利


本片出自作家导演阿米查伊·格林伯格之手,讲述了一位严谨虔诚的犹太学者寻找真相的故事。


《证言》开篇中虚构的城市伦斯多夫,出自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灭绝天使》。影片的故事背景事件,即书中描述的一次惨案:


在二战时期的伦斯多夫,德意志将领雷赫尼茨下令屠杀200名匈牙利犹太人,并在附近城市将约60名劳工残忍迫害,制造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本片主人公尤尔是一位生活在现代的耶路撒冷学者,他的工作就是研究这次历史上的大屠杀事件。作为犹太人,他对此事有着一份复杂的情绪,为此他来到了伦斯多夫实地调查,挖掘事情的真相。


在伦斯多夫,尤尔开始了调查工作,搜集关于大屠杀的资料,试图找到线索。但在他所期待的真相出现之前,另一个真相撞翻了他。在一份尘封已久的档案里,他竟看到了母亲的照片,而在姓名栏上,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身份,而文件中找到的暗示却告诉他,他所一直声称的身份,可能是个错误,尤尔甚至有可能,连犹太人都不算。


当对人的判断,对真相的判断必须要借助学历、籍贯等外在因素的时候,真相到底是什么?



《证言》运用写实的自然光线,搭配富有感染力的配乐,使全片氛围冷静克制。透过尤尔的视角,展开对真相的寻找,及自我维度的判断。研究大屠杀的犹太权威学者,和常人一样,惯性依靠着历史维度去判断自我,但当他得到真相的同时,我们心中是否该质疑,历史,或许是没有真相的。




正如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王家卫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电影要有新药,也要有老酒。”


再次恭喜所有获奖影片的创作者!


最后,祝“天坛奖”越来越好,也祝明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春光无限,今年花胜去年红,希望明年花更好!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这些电影,值得被修复,值得你去电影院起立鼓掌

  十分推荐 | 据说“处女座”朋友都会很喜欢这部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