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先勇:听到昆曲的声音就像回家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白先勇有一次找他去帮着改编《谪仙记》的电影剧本。

白先勇讲到青梅竹马小伶人的故事,说到他们搬演昆曲《长生殿》的场面,索性站起来演给蔡康永看。

白先勇唱了两句,发现蔡康永没什么反应,停下来看着他说:“咦?你不喜欢《长生殿》呀?”

“不喜欢。”蔡康永老实回答:“唐明皇一个做皇帝的人,跟杨贵妃一起咿咿啊啊地翘着小指头跳扇子舞,不喜欢。”

“唉呀!”白先勇顿了一下脚,痛惜他对牛弹琴。“那你喜欢昆曲《游园惊梦》吧?”他问。

“也不喜欢。”蔡康永老实回答:“主角演睡觉,观众也睡觉。”

“唉呀呀!”白先勇连顿两下脚痛惜他的海参被蔡康永当成发胖的水蛭。

“那你总喜欢《红楼梦》吧?”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不喜欢。他们老在吃饭。”蔡康永答道。

“唉呀!唉呀!唉呀!”白先勇把脚重重顿了三记:“怎么可以不喜欢《红楼梦》……”他捣着额头,喃喃自语。

蔡康永说:“唐三藏亲眼目睹了我这个猪八戒,活活乱吞他的人参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白先勇是一个深深痴迷于昆曲、《牡丹亭》和《红楼梦》的人。


有人说:不闻《牡丹亭》,怎知昆曲美?

昆曲到底有多美?《牡丹亭》又有多美?先来欣赏一段↓↓↓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2auurra&width=500&height=375&auto=0△  青春版《牡丹亭》 片段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莲步轻移便是分花拂柳,眼波一转望断三生情路。昆曲之美“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

在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上演13年之后,全新的校园传承版昆曲《牡丹亭》近日在北京大学上演。这个版本的制作人,同样是白先勇。

△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剧照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剧组,也被称为是“高考状元”最多的剧组。参加演出的38位演员,都是来自北京各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北大的高材生为核心。

△  白先勇


01

播下的种子,它自己“发芽了”!

2017年,在北京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建组,通过四轮海选,从北京16所高校的400位学生中,挑选出38位演员。

苏州昆剧院院长 蔡少华:

这些学员是由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们一对一教授的,等于是青春版《牡丹亭》又传授到北京的大学生身上去了。都是20出头的,看着他们演戏我真是感动。

△  苏昆演员一对一给学生授课

从开始创排到演出,只有八个月时间,功课繁忙的大学生们只能在节假日进行练习。但他们的首演非常成功,这也让白先勇感到欣慰。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我是看到他们,开头还有几个台步不像样子的,有点手脚无措。哎,聪明的啊,这些孩子,教他,一学就会了,表演有模有样的。

《游园》《惊梦》《离魂》《幽媾》《回生》都蛮难的,而且蛮长的,还有《冥判》,那个很不容易的,那种折子,居然他们整折整折这样演下来,很好,很有意思。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58euf5f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演出片段

13年前,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启校园巡演,第一站北大的演出引起轰动。白先勇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曾坦言,“多少出意料之外”

△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剧照

北大学生对昆曲的热情,让白先勇开始将工作重心由昆曲演出转向昆曲教育。2009年,白先勇和北大共同发起“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在北大开设公选课、举办讲座,让昆曲这门传统艺术在校园里生根。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昆曲本身就很美,它是文学美、舞蹈美、音乐美、造型服装……整个都非常美。

我希望昆曲的美学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而且又潜移默化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会比较亲近一点,会有启蒙。

我最后、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透过昆曲表演,透过大学设立的课程,让现在大学生重新感受、重新接触、重新发掘我们自己传统的美。

△  白先勇在北大讲授《经典昆曲欣赏》课程

借鉴北大模式,白先勇还在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分别创建了昆曲传承计划,形成昆曲教育与传播的合力。

△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剧照

如今,白先勇用十几年时间播下的这颗种子,已经悄然生根发芽。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我十几年前没想到,有一天北京石油大学、理工大学,他们的学生会跑来演昆曲,可见那个种子撒下去它自己发芽了。

据我了解,不光是在北京,还有很多地方成立了业余的昆曲团体、昆曲社,这十几年,我们撒下来的种子,希望有一天会遍地开花。


02

与昆曲结缘,这是“天意”

白先勇不是昆曲界的人,他自称“昆曲义工”,他说与昆曲结缘,这是“天意”。

在白先勇大概10岁的时候,梅兰芳回到上海,在美琪大剧院唱了四天昆曲。当时年幼的白先勇和母亲坐在台下听梅兰芳和俞振飞唱昆曲折子戏《游园惊梦》,被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深深打动。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我那时也看不太懂,但是它那个哀婉的音乐,演员身上穿的粉红果绿、黛紫银灰的衣裙就一直印在我脑子里面了。

△  梅兰芳、俞振飞《游园惊梦》剧照

1982年的夏天,白先勇从美国回到台北。这个时候,他的小说《游园惊梦》被改编成了舞台剧,即将演出。而小说《游园惊梦》的灵感正是来自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游园惊梦》的那个话剧里面也有一段昆曲,就讲一个昆曲名伶的一生。由于我小时候看过昆曲,慢慢经过十几二十年,我写的小说叫《游园惊梦》,《游园惊梦》又改成话剧,跟昆曲好像越来越接近。我跟《牡丹亭》的缘份好象是一辈子。

舞台剧《游园惊梦》的演出在台北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也激发了白先勇心中的梦想。从1983年起,他开始着手编排《牡丹亭》中的部分曲目。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1983年只是两折,其中是《游园惊梦》两折,当时也是一个很大的试验,我第一次参加昆曲制作。1992又制作了一次《牡丹亭》,是三个钟头的,也很轰动。

那时候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东西,他有这么大一本,两折只是一个简版,一晚,哎呀,我想还是意犹未尽的感觉,一直觉得这个“梦”没有感觉。所以我想应该做一个全本,那个其实是我一直的一个愿望。

再一次真正接触昆曲,是在1987年,这次看的是《长生殿》。那时白先勇从美国回到上海,他本以为经历了多年坎坷,昆曲已经断绝了,没想到“这场戏演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  昆曲《长生殿》剧照

他当时就突然有一个念头:“这种艺术,绝对绝对不能让它衰微下去!”

2001年,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但这并未能阻止昆曲日渐式微,演员和观众在当时都已老化。白先勇心有不忍,他深知:“当我们的文化不完全时,我们的灵魂会一直流浪。”

于是他筹集了3000万经费,与苏州昆剧院联合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希望培养一群年轻的演员接班,把大量的青年观众、尤其是大学生吸引回来。

“本来我觉得坐着看戏最舒服,我也不是昆曲界的,根本轮不到我来做。做这个苦得不得了,但是我觉得它意义非凡。”

△  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为了创排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四处“托钵化缘”,“我以前是作家嘛,根本不需要我抛头露面做事情,现在为了这件事,只好到处去募款,挺不好意思的,讲不出口……”

为了昆曲事业,白先勇算是豁出去了。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那是不容易的,这么多人参加,我自己算是昆曲义工的大队长,后面还有好多义工,那些一流的艺术家,他们的字、画,我都拿来当道具。一些企业家,我打动他们的心,无条件地就支持我们。

△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青春版《牡丹亭》从演员到舞美、服装都非常精致,既以昆曲的四功五法、传统美学为大原则,又不因循守旧,将传统和现代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中最大特色就是把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

全剧采用西方歌剧主题音乐形式,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为观众呈现出一席五彩斑斓的视听盛宴。

△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白先勇曾用两个字来概括它,一个是“美”,一个是“情”。昆曲是一门结合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重元素的综合艺术,它们糅合得天衣无缝,精致、精确、精美。

△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在人物的动作演绎上,青春版《牡丹亭》也做了很多的加工,比如说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幽会的那一段戏——《幽媾》,这段用文字描写出来非常优美悱恻,但是要演出来就不好把控,所以原版中并没有很大胆地刻画。

青春版《牡丹亭》在这段戏中,男女主角通过水袖的舞动和眉目传情,把两个青年男女如醉如痴、情意缠绵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先勇说:“本来以为这么改会受到批判,没想到最后大家评价都说不错。”

△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首演,一经亮相,便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一时间商演邀约不断。面对巨额的制作费用,白先勇并没有选择商演,而是毅然以低票价的形式,带着青春版《牡丹亭》走进了校园。

△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2005年,白先勇带着打磨了整整一年的青春版《牡丹亭》第一次走入北大校园。那时,北大的学生当中有95%以上都没接触过昆曲,昆曲在大多数观众心目中是一种非常古老、曲高和寡、几乎没有人懂的艺术。

去北大前,有人就告诉白先勇,北大学生“很挑剔”,如果演得不好,他们会站起来就走。这让白先勇内心充满了忐忑,可后来的事实是,北大百年讲堂2200个座位,票一下子都卖光了,最后还加了座位。

那天天还很冷,演完都晚上11点多了,学生们还是不走。站在台上的白先勇分明感觉到学生们冲上台来的那股热浪。

△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那次演出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也为白先勇后来的校园巡演打下了开门红。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三天的大戏,90分钟的大戏,学生看了如痴如醉。因为我觉得昆曲的观众,最重要的观众是大学生。他们的文化水平高,容易接受,使得他们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更加地亲近,更加地回顾我们传统文化。

此后的几年间,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30多所著名大学巡演,甚至远到美国加州大学演出,每到一处即受到成千上万的学生热烈追捧,场场爆满。

△  白先勇

不久前,白先勇被授予了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这也是对他多年来推广昆曲艺术的一种肯定。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现在回头想,简直是一种不可完成的任务,我不是昆曲界的人,好像是上天指令我,我从小看着梅兰芳的昆曲,这条道路已经给我划定了,要我来做这件事情,不可思议,真是天意!


03

“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我的故乡”

白先勇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母亲马佩璋出生于一个广西富商家庭,白家一共有十个孩子,白先勇排行第八。

△  白先勇与家人

“家里10个小孩,我不是爸爸最爱的,不是妈妈最爱的。”他自我安慰夹在中间,两边的爱都有份,但也知道“念书考得好,家庭地位高”的道理。从香港辗转到台湾读书,“老师说什么我听不懂,请前面的同学教我,硬着头皮去念,哎,初三考第一。”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父亲对我做人处事有影响的,现在越来越觉得有影响的。比如说他做一件事情,那时候觉得,哎呦,他的意志力很强的,所以是一定要成功的,一定要做到底这种,很少是半途而弃,这种精神是蛮影响我们的。

△ 白先勇

从小随父母辗转重庆、南京、上海、香港、台湾,成年后,又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几年,在不断漂泊的生涯中,白先勇说不出哪个是具体的故乡。

而真正让他感到安身立命的,恰恰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听到昆曲的声音一来,就好像回家的那种感觉。”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我的故乡,不管我漂泊在哪里,在美国那么多年,后面顶着我的那个力量,那个是中国文化。如果没有后面这个力量,那我在美国会不知道漂哪去了。

△  白先勇

在制作全本昆曲《牡丹亭》的梦想实现之后,白先勇希望有一天能将《红楼梦》改编成昆曲。《牡丹亭》和《红楼梦》令白先勇痴迷了一生。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红楼梦》其实很合适昆曲,但它这本书很复杂,编剧方面可能要下很大功夫。

我要改的话可能全本是很难的,要把它抽出来,抽离这个精华,把它用上。其实在清朝时候,有几个传奇本子蛮好的,这也是我的心中想的。

但演员是个问题。那个一定要找青春版的,形象啊,要合乎每个人心中的林妹妹、宝哥哥,这有点麻烦。

△  白先勇

不仅是《红楼梦》《牡丹亭》,也不仅仅是昆曲,白先勇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哲学……也能再一次复兴。

昆曲制作人 作家 白先勇:

现在我们的昆曲已经普及下去了,我听说现在北京中学生的高考好像就要考《红楼梦》,大家都要看《红楼梦》,慢慢的恢复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想欧洲的文艺复兴很重要的一点,它是古希腊的文化、文明给它的灵感,我希望中国也发生欧洲式的文艺复兴,从我们古文化中得到灵感、得到启发,然后跟现代的文明接起来。

△  白先勇


04

十三年耕耘,培养出一批“戏精”

白先勇为了昆曲不遗余力地付出,也感染了很多莘莘学子,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席中海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大学学生 席中海:

我从他的演讲中就能感受到,他好喜欢这个事,他为了这个事呕心沥血,献出自己那么多宝贵的精力,真的就会受感染。

席中海是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中柳梦梅的扮演者之一。他自幼受爷爷影响喜欢戏曲,2013年一入校,他就加入了北京大学京剧昆曲社团。

戏曲讲究幼功的,成年人学习戏曲基本功不扎实,期间遇到的困难之多可想而知。席中海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跑圆场,“我一走就是一颠一颠的,但是戏曲讲究圆场,要求你走的时候重心是平的,很美。”

△  席中海训练中

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热爱昆曲的席中海从未想过放弃,平日里,他和一起排练的学生们相互鼓励,私底下也会对着镜子勤加练习。他说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有点“戏精”,“生活中还经常演来演去,都很开心。”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演出后,席中海的很多亲友都给他发来微信,他们说“虽然不太懂,但真的感受到了那种青春洋溢的美”。这让席中海很有成就感,他觉得自己“传播昆曲的这个使命真的就达到了”。

△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惊梦》中,席中海、陈越杨分饰柳梦梅、杜丽娘。

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白先勇先生还在为昆曲的传承做着努力。他说:“我们最美的传统文化还存活着,十三年前,我希望大学生能至少看一场昆曲表演,十三年后,我坐在台下,看到大学生在台上表演,我坚信传统文化的种子撒下去,就会发芽。”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654hbnp00&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观看《文化十分》节目视频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任思晔

编辑 | 李   端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小言专栏 | 逛博物馆的“小确幸”

   国博解说员“河森堡”为你解锁打开博物馆的正确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