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德镇薄胎瓷第一人卢建德:40年如一日 匠心依旧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他的薄胎瓷作品,是景德镇唯一登上过佳士得拍卖的薄胎制品;他也是爱马仕旗下的“上下”公司指定的合作匠人。


师从薄胎瓷大王高梅生,卢建德这位40年前的薄胎瓷门外汉,如今已经是景德镇薄胎瓷第一人,但他却说,至今还没有一件满意的作品。


薄胎瓷是江西景德镇瓷器品种中最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有着“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


▲卢建德


然而近年来,因其制作工艺繁琐,成品率低,工艺传承人日渐稀少,卢建德却是少数工匠中坚持下来的一位。


近年来,卢建德不断钻研、改进工艺,一次又一次挑战这门技艺的极限,薄胎瓷原本只有5%的成品率推向了80%。


▲卢建德作品 九龙薄胎碗


▲卢建德作品 婴戏薄胎碗


在景德镇郊外的一间厂房内,卢建德开始了八角薄胎碗的制作,他手下的薄胎碗,轻扣碗壁,声音深远,回声悠扬,上下一色,通透透光。


▲卢建德制作薄胎瓷中


碗壁厚度平均仅有0.5毫米,当碗中放入鲜花缓缓注入水流,碗底可见清晰花瓣。



薄胎瓷非遗传承人 卢建德:


实际上按照我们标准,一百个里面根本做不了一个, 一千个里面可能做三个四个。我说个难听的话,看了一个好的作品,比儿子比老婆都还亲。我总感觉下一窑就是好的。


一件薄胎瓷制品,需过72道工序历练,有着严苛工艺要求。其中,修坯是重中之重,匠人近百次的打磨,才能将2、3毫米厚度的粗坯,修到和蛋壳一样轻薄,一刀下去,不能有半点杂念。


▲卢建德制作薄胎瓷中


修坯时,卢建德通常屏气凝神,因为刀起刀落间,一个大的喘气,都有可能前功尽弃,与其说修坯人考究的是手艺,不如说练就的是心境,这是卢建德几十年修坯的经验。


▲卢建德制作薄胎瓷中


卢建德制作的八角薄胎碗,是薄胎瓷工艺中的一种奇妙制作,烧制前需通过计算,在托盘上定出八个定点,在1350度左右高温烧制下,利用坯体在高温收缩软化的现象,让口沿处自然转变为正八角。


▲卢建德作品  八角薄胎碗


因为古书中曾有过八角薄胎碗的记录一直无人破解,从1993年开始,卢建德就开始做着复原八角薄胎碗的试验。


▲卢建德


72道工序中,烧窑是唯一能检验成果的一步,瓷器历经10多个小时的烧制,前期制作的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炉内烧制的变形,卢建德说,他每隔几天,就要经历这样一次漫长的等待。


薄胎瓷非遗传承人 卢建德:


原来晚上从来睡不着,一烧完窑,打开窑门,有时候头发都烧掉,挤着往里面看,想看一下怎么样变形了吗。有时候是漆黑的,走到那里看一下,实际上看不到什么,什么都看不到,就是那种心情,看一下,好像过一次瘾似的,感觉明天会出个奇迹出来。


在卢建德近20年反复试错下,刚刚出窑的常人眼中的佳作,在他看来并不合格。而这,只是他几十年不断挑战薄胎瓷技艺极限的常态。


▲卢建德接受《文化十分》记者采访中


说起这股执着念头的源起,卢建德带记者去到10多公里外的一间地下室。


这间不足20平米的地下室,卢建德度过了近10年的时光。晚上做,白天晒,反复推翻再重来,只为最大程度保持薄胎瓷的成品率。



薄胎瓷非遗传承人 卢建德:


我们一天工作不少于16个小时到18个小时,每天都是这样。我站在那里都会打磕睡,每天都是这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卢建德的工艺逐渐得到认可,生活也有所改善,然而薄胎瓷的市场却日渐冷却。


▲卢建德作品 九桃薄胎碗


因其手工艺复杂少有人传承,对收藏市场来说,其造价高又不适合把玩,很多匠人逐渐退出薄胎瓷市场,而这,反而更坚定了卢建德要坚守薄胎技艺的决心。


薄胎瓷非遗传承人 卢建德:


我就怕景德镇这种技艺在非遗里面慢慢会消失,我们从业三四十年,反反复复失败,几百次、几千次,甚至上万次的试验。这些失败的经验,能换来后人的一点点进步,都是我们的欣慰。


用卢建德的话来说,曾经依靠薄胎瓷手艺,作品逐渐被国内外认可,自己的命运被改变了。当面对薄胎技艺当下少有传承的局面,他要去做那个“守”住技艺的人,去改写薄胎瓷未来的命运。


近些年,卢建德一直在向大尺寸薄胎碗的极限发起挑战。


▲卢建德作品 天籁一百厘米薄胎大碗,2014佳士得上海秋季拍卖会落槌60万


▲卢建德作品 天籁丁乙手绘薄胎对碗,2015佳士得上海秋季拍卖会落槌68万


1994年,他以直径88公分的薄胎大碗获得了世界吉尼斯纪录,随后便以每年增大2公分的速度不断尝试。然而当薄胎碗的直径超过1米后,几乎每扩大1公分,都面临着高达70%的失败率。


▲卢建德正在制作大直径薄胎碗


由于碗体过大,需要四人同时搬动,稍有用力不均就会出现裂痕,很多时候还没进窑,就已前功尽弃。


而近6年的时间,卢建德都在试图破解,直径1米3的薄胎大碗制作的难题,他的执着与坚持,也感染到了儿子卢天。


▲卢建德的儿子卢天 接受《文化十分》记者采访


去年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出国深造机会,卢天加入了工厂,令他没想的是,和父亲做大碗的半年间,他每天都在和“失败”打交道。


薄胎瓷非遗传承人卢建德儿子 卢天:


做了大概一个月,一个月(做的)全都坏了。当时我就说爸,别做那么大,可以做小一点。因为包括往下降十公分,它难度都降了很多,他说不行,哪怕做失败了,我也要一直做下去。


那时候我已经不耐烦了,他就是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马上下午又开始做另一个,那个时候对我触动其实蛮大的,怪不得我爸能成功。


卢建德说,这些薄胎瓷都是活标本,每次开工前总要再来看看它们。


▲卢建德的薄胎瓷作品


现在,在等待开窑的日子,除了日复一日的闭门创作,他都会邀请风格各异的陶瓷书画家来厂里做设计研发,每逢周末,还会去美术馆看看,去陶瓷集市上走走。


▲卢建德与陶瓷画大师朋友聊薄胎瓷创意


在他看来,让薄胎瓷技艺更好走入新时代,他要去寻找更多的可能


薄胎瓷非遗传承人 卢建德:


我今年58岁,我现在就是跟时间赛跑,为了景德镇非遗的传承,少走弯路,我感觉每一点每一滴的付出,都很值得。


如今,卢建德用多年积蓄在陶瓷市场旁买了一间小门市房,间隔几间出租,交由妻子和女儿帮忙打理。


他说就算自己一直在工厂试错,颗粒无收,至少每月还有些房租收,可以保障家里基本的生活开销,这样,他就可以全心投入创作。


▲卢建德作品 青花白蝶薄胎碗


▲卢建德作品 六鹤同春薄胎碗


薄胎瓷非遗传承人 卢建德:


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接班人的问题,传承的问题,我的帮手基本上也是老年人了,眼睛再过几年就不行了。


我现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想把我这几十年来的经验整理出来,哪怕是我不在了,这些经验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传承人。把景德镇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能完完整整呈现给大家。




莫让传承千年的薄胎技艺,变成人们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匠人卢建德40年不变的信念。



卢建德说,一个艺术家或者工匠,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是最大的价值。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他乐此不疲地挑战直径更大、碗壁更薄的陶瓷碗,正是缘于内心永远沸腾着的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他说自己最好的创作期还有10年,他想用10年的专注,再换取薄胎瓷技艺进步更多一点的可能,为千年窑火燃烧至今的景德镇,守住一片匠心。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魏   迪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小言专栏 | 青岛的美丽风流,一天只够拍一个镜头

   十分推荐 | 百老汇音乐剧《灰姑娘》,告诉你这个世界真的有童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