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柏坡 | “问不倒”的金牌讲解员:青春在圣地绽放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11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710bu7xwn&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视频观看《文化十分》专访刘晓晓


——“有安徽人吗?”

——“有安徽人,王稼祥是安徽人。”

——“有江苏的吗?”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张闻天是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这里还有一位,陆定一是江苏无锡人……”

西柏坡纪念馆浮雕


这是西柏坡纪念馆的一座大型浮雕。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大家在走过这座浮雕时,往往喜欢在上面寻找着来自自己家乡的革命前辈。

西柏坡讲解员刘晓晓

刘晓晓西柏坡纪念馆的一名国家级“金牌讲解员”,她每天在这里迎来送往,向观众讲述太行脚下、滹沱河畔的故事。


由于很多游客都是第一次来,在参观过程中常常看见照片问人物、看见实物问来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在多年的工作中,身经百战的刘晓晓有了一个称号,叫做“问不倒”的讲解员


 我为主席讲历史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刘晓晓负责担任讲解任务。在一张照片前,习总书记的一个问题让许多人为“问不倒”的刘晓晓捏了一把汗。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看到这张照片时,总书记就问我习老是哪一天来的西柏坡。我就回答,总书记,习老是1949年2月17日从西北出发,和贺龙、王震一起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到西柏坡的时间是3月4日。

习总书记向刘晓晓提问的照片


这一天对刘晓晓来说是特别难忘的,她用两个字来谈自己的感受:感动。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当时我跟总书记交流时,谈到这是习总书记第四次来到西柏坡,然后总书记就问到,姑娘,你们有记录吗?


我说我们纪念馆有记录,“您在正定工作的时候来过;1993年在福州工作的时候也来过;2008年十七大闭幕之后您又一次来到这里;再加上今天已经是第四次来到纪念馆了”。


结果我说完以后,习总书记说“其实在我印象当中不止是四次,我在正定工作的时候我就多次来”。

刘晓晓的工作日记


 最美讲解员“问不倒”


西柏坡是新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解放了全中国。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每年都迎接数以万计的游客,来这里重温这段红色历史。

刘晓晓正在为观众讲解


馆中共展出了624张照片,445件实物。纪念馆规定讲解员们必须背诵下来的讲解词有50多页,两万多字,但实际上他们掌握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刘晓晓说,要想百问不倒,没有别的捷径,那就是暗下苦功学习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最初讲解的时候,我经常被观众问倒,这个很正常,毕竟观众的一些思维和知识,可能是你还没有接触到的。


我第一次被问倒时有点脸红,感觉自己知识太匮乏,有些不好意思。后来我就开始总结自己的讲解接待记录,发现问题所在。


我在笔记本上一个个列出观众曾经问过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以及观众问到了我也回答了但还不是特别丰富的问题,针对这些我再去查找了解。


每次讲解完,刘晓晓都会总结经验写下工作笔记,在查漏补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刘晓晓的工作日记


如今,刘晓晓已经总结了近10万字的讲解工作笔记,她说更多的话还在她的脑中盘旋尚未下笔。


就像西柏坡的“赶考”精神一样,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这些文字结集出版,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弘扬西柏坡的红色故事。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我现在从事讲解工作,每一次讲解都像是自己的一场赶考,那么我这场考试及格不及格,评判我的就是参观观众。他们学到了知识,感悟到了历史,那我这场考试就是成功的。

刘晓晓正在为观众讲解


讲解不能一味地讲历史


刘晓晓说,讲解并不是呆板的背诵,也不是单纯地把历史知识告诉观众。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历史告诉他,不如把书送给他。想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历史氛围,走进历史故事中,就需要讲解员在细节上下功夫。

西柏坡纪念馆

 

为了加深观众的印象,刘晓晓在讲解的时候打起了快板。在西柏坡,随处可以听到清亮的快板声、恬美的民谣和观众的掌声。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最初练快板的时候,我们要先练小板,再练大板,紧接着把大小板结合,而且要打出花板来。


在练的过程中我的食指经常磨出血泡来,但当你磨出泡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这个快板已经达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效果了,想到这里,就自己缠上创可贴继续打。

刘晓晓展示快板解说


刘晓晓大学时就读于邯郸学院教育系,来到西柏坡之后,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多才多艺的特长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我们尝试快板这种宣教形式后,观众的反响特别好,表示用快板唱出来的故事特别吸引他们,所以我们就慢慢地保留了下来,而且讲解员们都要集体学习打快板。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平时我们还要进行快板、唱民谣和讲解的多项考核。


很多时候,刘晓晓还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解说。

 

比如,美国人到西柏坡参观,讲到土地改革,只说西柏坡的土地改革让老百姓获得了土地,他可能理解不了。但是如果将西柏坡土改颁布的《土地法大纲》与美国的《黑奴解放宣言》进行类比,美国人就懂了。

《中国土地法大纲》


刘晓晓对美国人说:“为什么南北战争北方战胜了南方,就是因为解放了黑奴。而西柏坡时期,因为中国共产党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拥护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走,所以共产党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然后,可以引申到——习总书记说过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一心为民就是我们党的宗旨,要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


刘晓晓真诚的讲解打动了外宾,外宾竖起大拇指称赞她“The most beautiful interpreter”。


西柏坡纪念地


唱民谣也是刘晓晓进行讲解的手段之一。


“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刘晓晓在为观众演唱《支前民谣》


在西柏坡纪念馆第七展室,这段《支前民谣》,刘晓晓已经唱了数千遍,但每次还是忍不住动情。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讲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这些故事时,我把自己转换成一个亲历者,想象着我看到了当年的老百姓他们怎样去推手推车,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送军粮,怎样倾其所有地支援前线。


因为这些历史触动了我,所以我在讲给观众的时候,他们也就会被我的情绪感染,也是一种情感到另外一种情感的传递。

西柏坡纪念馆


刘晓晓在讲解中的创新形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


 “她们把中国这种传统的曲艺和音乐形式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得非常好,特别深入人心。”


“她带有一种感情在里面,真的很棒。”


“讲解的形式很多样,水平很高。”


……


 一封信坚定了一辈子


曾经有游客问刘晓晓:“姑娘,你这么年轻,为什么在西柏坡这大山里一呆就是10多年呢?”她回答:“我是为了一份责任!”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有一次,我在大厅等候讲解,旁边一位老奶奶正招呼孙女在毛泽东等伟人铜像前留影。小女孩说,“奶奶,你认识他们,我不知道他们,我不照”。


听了这话我楞住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而他们对领袖伟人如此陌生,那我们的信该仰如何传承?将来,他们,甚至他们的后代谁还能知道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历史?这让我更加意识到讲解工作是多么重要,我们需要向青少年传递这些历史知识。

刘晓晓在为观众讲解


“在我的箱子里,珍藏着一封信,是我刚到西柏坡工作的第二年,一位老人写给我的表扬信。”刘晓晓说,正是这封信,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刘晓晓和她的同事们


老人在信中说,在西柏坡遇上了一位优秀的讲解员,这位年轻漂亮的小姑娘顶着炎炎的烈日,热情地为大家讲解,很富有激情与感染力,她的讲解把大家带回到当年的革命环境中,向游客传递了西柏坡精神,使在场的游客受到了深刻的革命教育。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她为自己规划了一个美丽的青春梦想,那就是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西柏坡讲解员。


西柏坡讲解员  刘晓晓

成为西柏坡的一名讲解员,是一件骄傲的事情;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们力争打造出西柏坡的特色讲解品牌。

刘晓晓教孩子们打快板


如今,刘晓晓和其他讲解员们还经常抽出时间到西柏坡希望小学,为孩子们讲授西柏坡的历史故事,教他们打快板,培养出一批“小小讲解员”

小小解说员


刘晓晓说:“如果有人问我,还会待在西柏坡吗?我一定会坚定地说:‘在,现在在,将来还会在,一辈子都会扎根在西柏坡!’为了传承信仰,为了自己承诺的这份责任,我会永远坚守诚信,在西柏坡努力工作!”



2013年,刘晓晓有了自己的宝宝,如今孩子已经5岁。


只要有人问他:“宝贝儿,你家在哪儿呀?” 

他会得意地说:“西柏坡。”

再问他:“西柏坡有谁呀?”

他会告诉你:“毛爷爷!”

“西柏坡”、“毛爷爷”这些响亮的名字已经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扎根。


就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刘晓晓希望,让更多的青少年铭记历史,铭记革命岁月,铭记我们的革命前辈。

西柏坡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杨晓宁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红船:永不褪色的“母亲”船

  赵嫣一:我在“一大”会址修文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