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夕乞巧 | 除了魏璎珞,这个地方的女孩儿们也会“投针验巧”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11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当七夕被年轻人当成“中国情人节”浪漫相约的时候,是否还有人记得它也被称作“乞巧节”、“女儿节”?它曾经是一个只属于女孩子们的盛大节日,“拜织女“、“对月穿针”、“投针验巧”那些古老的风俗和仪式如今已鲜有人提起……


撰文 | 李程


最近,《延禧攻略》的热播掀起了观众对于清朝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好奇。昨天是传统的七夕节,剧中也曾经出现了一段关于宫女如何过七夕的情节——长春宫的宫女们在七夕的时候玩起了“投针验巧”的游戏。



投针验巧,是古人乞巧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将针平放于水面,水底出现的针影若是笔直一条即为“乞巧失败”,针影如果是弯曲、一头粗一头细等其他形状,即为“得巧”。



描述清宫生活的《宫女谈往录》一书就曾经大篇幅描写了七夕节宫中乞巧活动的内容。“七月初六中午,要开始晒水了。每个人要晒三到四碗水备用。碗要一点油星不带,水要清水,一点沉淀的东西不许有。碗要放在廊檐下、太阳能照到的地方,而又不能沾尘土。”



《宫女谈往录》是曾经服侍过慈禧太后的宫女荣儿年老时的回忆录。书中说,晒水也是个细致活儿。“要把水晒出一层皮来,水皮上放一根针能把针托起来。怎样才知道水有皮没皮呢?用手摸不行,用嘴吹也不行,用眼看也看不出来。但小太监会告诉你有皮没皮。在晒水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同时晒几碗水,要用鼻子试。憋住了气,把鼻尖轻轻地挨在水面上,鼻子尖感到凉丝丝的,但是又沾不了水,又能把水皮轻微地按下一个坑,这就说明水有皮了。水皮在碗里是一整张,破一点就没有变面的绷劲了。”晒出水皮的水,再把针轻轻放于碗中才不会下沉。



而类似“投针验巧”的习俗,至今仍在许多地方流传着……


七天八夜女儿“狂欢节”


七月初七,姑娘们悦耳的歌声飘来:


“巧芽儿嫩又长,把愿许给巧娘娘……巧了照个花瓣,不巧了照个鞋扇,巧了照个绣花针,不巧了照个大马针”。


接着,参加乞巧活动的青婷、青宁两姐妹先后掐下一段巧芽儿,小心翼翼地投入到供奉在巧娘娘神桌上的水中,就着灯光看着水中呈现的投影,紧张而又期待,自己能“得巧”吗?


这是西和乞巧活动中最激动人心、最神秘的环节,也是姑娘们最喜欢的部分——“照瓣卜巧”。姑娘们仔细地看着那些投影,领会着不同的解释,不时发出惊讶声、欢笑声。



如果巧芽儿的投影像根针或者织布的梭子,预示着这姑娘心灵手巧;投影像支笔,预示着她将来能写出好文章或者能找到一位有才华的丈夫,这些叫做“得巧”。



织女是天上最巧的人,能织出春天的朝霞,夏天的彩虹,秋天的流云,冬天的瑞雪。她又是一个善良的人,常常把自己的“巧”分给人间的女孩儿。七夕是她与牛郎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她一定是肯于施舍的,于是人间的女孩儿纷纷向她“乞巧”。


而在七夕的传说中,牛郎憨厚勤朴,织女聪明伶俐,靠着勤劳的双手过得恩爱美满。这也让千百年来的女儿家在乞巧的同时,也偷偷许下心愿,希望自己能找一个像牛郎一样纯贞相爱的丈夫,组成幸福美满的家庭。



每年农历六月下旬,整个甘肃省西和县都忙碌起来了,纸活店的匠人们赶制着巧娘娘,姑娘们则需要给巧娘娘找到供奉的地方、用最好的豆子生巧芽儿、准备漂亮衣服、排练歌舞等,她们将要迎接这一年中的盛大节日——乞巧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760riw30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西和乞巧节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有完整的造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程式。姑娘们将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她们聪慧和灵巧。


在当地女孩子们心中,这是一个比过年还重要的节日。这几天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日子,她们可以去十里以内的村子里相互拜巧,去交朋友、展示才艺、宣泄情感。


今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参加乞巧的姑娘们照样盛装打扮,列队整齐,把之前从集镇纸火店迎回来的“巧娘娘”挑到河边,在有经验的老人的指导下举行仪式,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到坐巧的院子里,乞巧活动也就正式拉开序幕了。



接下来六七天时间里,姑娘们要到十里八乡其他乞巧点去祝贺、交流歌曲舞蹈、联络感情。这些天里,女孩子们感觉特别自由,平日里女儿家才有的愁闷思绪也得到了释放。


“你来我往、相互拜巧,这也是整个乞巧过程当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赵君平熟知乞巧的点点滴滴,她从六岁参加乞巧、十五岁被推举为巧头,如今已经是西和乞巧非遗的省级传承人。




秦人后裔祭祀祖先的活动


在西和县,姑娘们参加乞巧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是她们的妈妈、妈妈的妈妈早就参加过的活动,口口相传、代代相承。


赵君平说:“1986年,我六岁那年就开始跟着姑姑们参加乞巧。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就有五个乞巧队,每个乞巧队大概有大大小小二三十个娃娃,特别兴盛。妈妈告诉我,能乞巧的娃娃就能唱歌跳舞,巧娘娘也特别灵,她可以让你心灵手巧、还能让你以后生活如意。”


西和乞巧的历史,也是这片土地和这群人的历史。


西和乞巧起源并流传于目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西汉水在这里缓缓流过,滋养这片热土。3000多年前,这里是秦人的故乡。


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陇南西和县和礼县的交界处大堡子山发掘了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确定了这里是秦国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秦人从这里走向关中,进而统一中国。


而在更久远的传说记忆中,颛顼有个后裔叫做女修,女修在织布时吃了凤凰蛋而生下了大业(皋陶)。皋陶之孙名大费,他曾经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后来大费被赐姓嬴,成为秦人的祖先。


有专家考证,民间传说中的织女就是秦人祖先,乞巧节是当地的秦人后裔们纪念自己祖先的一种活动。



这片山水土地,养育出了“驷驖孔阜,六辔在手”的公子,也养育出“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伊人。这些至今依然在河边迎接巧娘娘的姑娘们,恍惚间宛若昔日在水之涘的伊人。


不断变化乞巧歌舞


“赵老师你也看了我们的表演,有古代版的也有现代版的,你看一下,我们刚才意见不统一。”一个乞巧点上,几个参加乞巧舞蹈排练的姑娘有人喜欢传统舞蹈、有人喜欢新编的舞蹈,僵持不下,不知道正式拜巧表演时跳哪个,拉着赵君平来做最后决定。


唱歌、舞蹈贯穿了整个乞巧过程,人们更愿意在相互拜巧的环节更多地展示自己,拜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赵君平说:“乞巧仪式完整保留了代代相传的程式,但是拜巧这个环节里展示的乞巧歌和乞巧节目更具有时代气息。”


90年代时,电视上播出了黄梅戏《天仙配》,姑姑们乞巧的时候演“七仙女”;后来有了流行歌曲,姑姑们便教赵君平跳《十五的月亮》、《凯旋在子夜》、《潇洒走一回》。


赵君平自己做了巧头,她开始教大家跳《大河向东流》。现在,不少乞巧队伍又跳起了广场舞。赵君平有些感慨:“现在潮流这样发展,大家都喜欢广场舞,跟传统乞巧舞蹈编在一起有时候也会觉得欠妥当,但也不能压制,要进行引导,不能让其他东西冲淡了乞巧的主题。” 


但正是这样的歌舞流变,展现出一代代的西和姑娘们,对美的向往。



上世纪30年代初,西和著名乡贤赵子贤先生回到故乡,从事教育。1936年,他发动、组织学生收集了一批在西和民间口头传唱的乞巧歌,并整理成书稿;2010年,这本《西和乞巧歌》编订出版。


“北山里下雨南山里晴,生成女子不如人。四岁五岁穿耳环,七岁八岁把脚缠。十一二上不出门,媒人登门问行情。六尺花布一瓶酒,打发女儿跟着走。侍候阿家把花扎,挨打受骂养娃娃。只让喝汤不给饭,一点不对让滚蛋。”


“鸦片烟,稀罕罕,一块银元只买一点点。呼噜呼噜钻眼眼,吃得人脸色黄扁扁。淌眼泪来打呵欠,卖儿卖女卖家产。打架骂仗不安然,掌柜的再莫吃鸦片烟。”


这些乞巧歌,流露出19、20世纪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给妇女带来的悲苦命运和心灵创伤。赵子贤在《西和乞巧歌》的“题记”中写道:“千年乞巧千年唱,一样求生一样鸣”


赵君平目前也在延续着前辈的事业,收集乞巧歌,她也同时进行着“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乞巧歌编创”。


哪一年发了洪水或者遇到自然灾害,人们怎么面对它,都会编进去。除了一些固定的曲目,乞巧歌每一年里编唱的都有所不同,编排的舞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今年乞巧节上就唱了“精准扶贫”:

‘正月里来是新春,县委书记到咱村,乡村振兴思路清,巧娘娘下云来 ,我把巧娘娘请下凡。二月里来二春风,拓宽的公路挂红灯,跳舞健身多开心,巧娘娘下云来,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乞巧节,女儿节?


2008年,西和“乞巧节”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今年,西和的乞巧文化旅游节已经进行到了第十届,推广作用不言而喻。



人们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许多小男孩、妇女都加入到乞巧的队伍中来了,原本的女儿节形态会不会模糊不清呢?


赵君平也表达了她的担忧:“现在确实存在问题,如果家里三个姐姐、一个弟弟,这个弟弟就跟着姐姐学,也到了队伍里;很多中老年妇女们也加入到了乞巧队伍中,因为六十年代乞巧活动曾中断过,她们又热爱乞巧,总觉得还有未完成的心愿,参与度也非常高。”



乞巧节本来只是个女孩子的节日,女孩子向巧娘娘乞巧的同时,也诉说女儿家的心思。男性只是辅助、观看,而妇女们则只在幕后指导。他们都加入乞巧队伍,容易给外界、媒体造成误解,以为男孩子、已婚妇女都可以参加乞巧。“但咱们民间原本不是这样。”赵君平说。


最终,赵君平把歌舞时代化、参与人群扩大等现象都归结到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上。


“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必须要传承好”,赵君平若有所思,“但是又不得不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不与人们现在的生活发生关联,大家对它也就会慢慢失去兴趣。”


一手好女红是西和姑娘的愿望和憧憬,现在在西和更是随处可见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鞋垫、枕头、荷包、饰品各种类别,做工精美、针脚细腻、栩栩如生。


我们早已脱离了“男耕女织”的农业生活形态,向着现代化一路狂奔,丢失了不少曾经拥有的聪明、灵巧。一年一度的乞巧节让我们也跟着西和女性一起放慢脚步、回望历史和祖先,乞巧得巧。



参加乞巧活动的青婷、青宁两姐妹在卜巧环节都向巧娘娘许了愿,希望自己能“得巧”。


姐妹俩在窃窃私语,“你许的什么愿?”“我想做电商,把我们的手工制品推广出去。你呢?”“我想考个好大学!哈哈!”



看来,巧娘娘的责任重大,以前教针线,现在要教电商、教高考。


赵君平看着这姐妹俩笑了笑:“看,乞巧的仪式不会变,对巧娘娘的信仰不会变,人们乞求心灵手巧、幸福生活的心愿也不会变!”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焦   雯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廖昌永 王嘉 | 琴瑟和鸣,最好的爱情是你弹我唱

 刘和刚 战扬 | 最美的情话:一辈子有你就够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