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腔女高音么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11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么红

最近,么红很忙。

 

第34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作为“哈夏”重要环节之一的第13届全国声乐展演也随之拉开帷幕。


么红作为美声组的导师兼评委,一边儿给选手辅导上课,一边儿暗中观察,为中央歌剧院物色新的人才。


毫不夸张地说,么红的艺术之路正是始于“哈夏”


1996 年,当时在哈尔滨举行的“首届全国声乐比赛”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年轻声乐人才。在那个舞台上,么红一战成名,夺得了当年美声组冠军,也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如今 20 年过去,么红以导师的身份再次回归“哈夏“。她坦言,正是因为当年的导师发现了她,自己才能走到现在。


20年之后,么红希望自己能够回馈这个舞台:“当我成为导师后,特别希望通过我的发现和指导,使更多的年轻人走上歌剧的舞台。我相信,在未来的 5 年到 10 年之间,他们能成为中国声乐界的顶梁柱。“

《文化十分》专访么红


与舞台上中气十足、激昂澎湃的么红不同,《文化十分》记者见到的导师么红,言语温和平静,恳切有力,仿佛金色大厅壁画上的歌剧名伶活生生出现在你面前,让人忍不住想上前,问问她的故事来历。


撰文 | 张震宇



 生而艺术,生为艺术


女高音是老天爷赏饭吃的职业,就像芭蕾舞演员的腿必须比上身长12厘米一样,么红天生就有一副“洋嗓子”,用歌剧界术语来说,叫“漂亮得无可匹敌的花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1346wxmfgq&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视频观看  么红演唱《我爱你中国》片段

 

曾经有人说,听么红的现场演唱,脑海中第一时间就浮现“出谷黄莺”、“响遏行云”这样的词。在这样一副嗓子面前,聆听,就是一种最大的享受。

么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对很多女高音来说,“高音响亮,中低音虚”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作为中央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么红很早就克服了这个技术难关。


花腔女高音  么红

每个女高音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曲调写得太低,演唱起来肯定会有障碍。这个时候,就必须很技术地把中低音“放下来”,但又不能让人觉得做作。有了技术,才能保证艺术。

 

并不是“花”玩得好就是最“牛”的女高音,没有谁是纯粹玩“花”的,中音一样可以带“花”。

舞台上的么红


么红扮演过许多世界著名歌剧的经典角色,每个角色的诠释都赋予“么红式”的倾情投入


比如《弄臣》中的吉尔达,一心为爱,有着大起大落的唱段表达和情感变化;



比如《图兰朵》中的柳儿,外表柔弱,内心强大,需要一张一弛间诠释出矛盾与挣扎;



比如《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从头到尾接近三个小时,十分考验演员的实力与体力;



比如《苍原》中的娜仁高娃,更是需女主角跪在地上,匍匐着边哭边唱,么红以丰沛的情感表演,演唱时候声泪俱下,感天动地。

……

么红在歌剧《弄臣》中饰演吉尔达


这些不同气质秉性的女性,对于么红来说,可以切换自如,而且得心应手。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一到台上演戏就疯了,特别来情绪,很激动,我觉得歌剧舞台给了一个演员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


花腔女高音  么红

问我最喜欢哪个,我一个都不偏爱,都爱得要命!这就是我生命中的至爱

么红在歌剧《图兰朵》中饰演柳儿


天赋VS勤奋,总是后者笑到最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站上且站稳歌剧舞台,没有十年工夫是不可能的。在天赋之外,么红更懂得勤奋

 

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时,她是全班每天第一个起床练琴的学生;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后,她更是一有空闲就背谱、琢磨吐字和声音的表现。


花腔女高音  么红

1990年时,我参加学校的比赛,唱《梦游女》咏叹调最后的High D,我没唱上去。当时失败了之后,我师兄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对我触动非常大。他说:“么红,你在台上那个高音没唱上去,我都想替你钻到地缝里。”

歌剧《艺术家生涯》剧照  么红


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么红进入了中央歌剧院。可跨进了艺术门槛并不代表你就是艺术家,为了能站上舞台,么红开始了“跑龙套”的生活。

 

这一跑就是两年。么红每天在合唱队里默默练功,揣摩别人的唱腔。


花腔女高音  么红

很多人都看到歌剧演员在舞台上特别光鲜亮丽,但背后其实十分枯燥,表面上看我好像大大咧咧的,但我是真的拿声乐当学问来做

歌剧《娜拉》剧照  么红


最枯燥和痛苦的事情,就是背谱子。


西洋歌剧常用的语言有意大利语、法语、英语等,为了呈现精彩完整的表演,中国演员要背唱所有的唱词,而最长的谱子要背一个多月。么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的日子就是“谱子就窝头”,连睡觉的时间都少。


花腔女高音  么红

每个歌剧演员的一本歌剧,大概有四五百页,而且谱子是正反面的,就是靠我们一篇一篇地背出来,一句意大利文要背20遍,20遍不行就背50遍,背错一遍要加一遍,不亚于大家考托福背单词的那个劲儿。每天至少背8个小时,甚至背12个小时。

歌剧《蝙蝠》剧照  么红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么红的机会来了。

 

她相继摘取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奖项,其中“法国马赛国际歌剧比赛”第一名的成绩,刷新了中国人零项奖的记录,还在莫斯科大剧院导演安西莫夫执导的威尔第歌剧《弄臣》中出演吉尔达。此后,么红开始成为真正的“女一号”

歌剧《蝴蝶夫人》剧照  么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争取最好,还要更好”,已经成为了么红的一条艺术人生准则


1999年,么红决定去意大利留学,为自己充电。2001年,学成归来的么红不仅演了新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更是在北京午门举办的“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音乐会中,与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同台演唱,为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做出了贡献。


花腔女高音  么红

我现在仍然在上升,我会经常找我的老师郭淑珍进行辅导。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的歌唱技能都会有一个老去的过程,反而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给自己训练,比以前年轻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我的职业精神,也是我的追求。

歌剧《西施》剧照  么红


歌剧未来的生命力,是新人,是观众


在中国歌剧发展的漫漫长路上,么红的身份不仅仅是歌剧演员,如今肩负中央歌剧院副院长职责的她,还是个“用人单位”的领导,她很清楚也很着急——中国歌剧的未来需要发掘年轻人才,需要培养更多观众


花腔女高音  么红

有人劝我说,么红老师,你不能像要求你自己一样要求别人。但是我说,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唱歌剧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国际标准,我必须按照国家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才能培养出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


然而,舞台是需要传统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歌唱人才,包括编剧、制作、舞台等等一切与音乐、歌剧、戏剧相关的人才,都需要有功底深厚的演员、导演去带动、去传承。那么,怎样放心把一部大戏交给年轻人,就成为了一个急迫又棘手的难题。


花腔女高音  么红

我们的文化要发展,真的需要重要级的、大师级的人才,但现在有点青黄不接,年轻的太小,年龄大的体力各方面又跟不上。那么所有的比赛、展演,就成为了一个良好的发现人才的口子。

(图)


其实,如何发展中国歌剧的问题并不是到今天才成为了一个焦点。

 

西方的歌剧发源于宫廷,后来逐渐走向市井,走过“贵族化—平民化”的发展路径;而中国的歌剧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到延安的秧歌剧,从一开始便是大众艺术和平民艺术,直到近二三十年来,才逐渐分化,开始“雅化”和走向“精英艺术”

歌剧《卡门》剧照  么红


而在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两个创作的高峰时期:一个是上世纪中叶,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剧目红遍大江南北为顶点;另一个是1980年代,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从理念到技法的探索都十分活跃,各种艺术思潮、戏剧观念和作曲技法对歌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剧《白毛女》


伴随着这两个高峰的出现和发展进程的起起落落,音乐界对如何发展中国歌剧也有过多次争论。但中国歌剧究竟如何可为?又如何为之?中国歌剧的路线和方向到底在哪里?众说纷纭,道阻且长。


在么红看来,观众是检验歌剧最直观的标准。


花腔女高音  么红

我到火锅店玩过快闪,到县城表演过,古典音乐得放下来,为什么不能到车站、机场去?大家也不要把古典音乐神秘化了,不是听了歌剧人生就崇高了,听了贝多芬就要思考人生了。听一段古典音乐,能勾起你的一点点快乐就够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12gjg3yb&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视频观看  么红与戴玉强、吕思清

在火锅店玩歌剧快闪《饮酒歌》


的确,音乐是不能用语言替代的,直觉才是最重要的评判。就像歌剧舞台上,从来就不用扩声系统一样,嗓子是原汁原味的乐器,直击观众,无从修饰。


试想,若有一天人们走进音乐厅,像走进影院看一场电影一样稀松平常,歌剧方能真的成为一种文化习惯。


花腔女高音  么红

如果都像《我的太阳》一样人人知晓,高雅艺术就有了群众基础,能把广场舞的大爷大妈都请到剧场来,那歌剧就算是成了。

歌剧《蝴蝶夫人》 么红

仔细浏览么红多年以来的演出,会明显感受到她在音色、吐字、台风等方面一直在提升。这也意味着她成名数十年,在频繁密集的演出中,始终在进步。

 

现在的市场,一名歌者不乏快速出名得利的方式,而么红展现出的,是纯粹的对于歌剧的热爱,虽然在中国演出歌剧的机会并不多,而歌剧对演员的要求又特别高,但她仍旧乐此不疲地修养自我、培养新人。

 

就像她说的,“歌剧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你一旦接触,就会越来越爱。”希望不久的未来,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歌剧表演者,拥有这份纯粹而坚定的热爱。

么红




CCTV《文化十分》栏目面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在任何平台公开发表过),稿件主题围绕文化热点话题、文化观察、艺术评论、文艺界人物等方面,一经采用,稿费最低500元,上不封顶。 


投稿邮箱:

wenhuashifenxmt@126.com



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段   译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曲中人方锦龙:创意国乐,让世界听见

  陶艺家刘峰雄:偶然的遇见便是一生的坚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