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氏喜剧再添丁,“丈母娘”再成“背锅侠”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  陈佩斯和陈大愚


作者: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  王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一个关心我专栏的朋友问我,这周写点啥啊?


我说,看了陈大愚自导自演的话剧《春宵保卫战》,还挺有思考,写这个吧。

——陈大愚是谁啊?

——陈佩斯的儿子。

——陈佩斯的儿子会有人关心吗?


我一时语塞。

△  陈佩斯和陈大愚

想起两个事儿:

 

去年,在北京德云社三里屯的小剧场舞台上。


一个不太知名的相声演员说道:

现在德云社算是全国闻名了,郭德纲于谦火得不得了,很多观众明知道来小剧场多半看不见郭德纲于谦,但买票的时候还是要心存侥幸地问一句:会有郭德纲于谦吗?


台下观众莞尔。

△  郭德纲和于谦

他继续说道:

远的不说,咱就说2005年以前,在这个小剧场的舞台上,郭德纲于谦天天演,天天演到大半夜。可是您不来啊~


咱再说近点儿,2012年以前,也是在这个小剧场的舞台上,岳云鹏天天演,天天也演到大半夜。可是您不来啊~


台下观众眼神中带着疑惑继续笑。


这事儿我还真能做个印证。2011年、2012年,只要我去看德云社三里屯小剧场的演出,确实每场都能看到岳云鹏、孙越。可是最近这一两年,岳云鹏连三、四千人的大剧场演出都很少出现了。


古人说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大概演员也是如此吧。

△  岳云鹏和孙越

第二个事儿:


许知远的《十三邀》最近专访了张艺谋,为他的新片《影》造势。


节目中,张艺谋感慨中国电影市场的极速扩大,影响力极速扩张,但是像第五代导演那种锋芒毕露、世界各大电影节逢节必拿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许知远追问背后的原因?


张艺谋想了想说:“人才跟不上。或者说,人才成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票房疯长的速度吧。”


然后张、许二位多多少少感慨了几句时代的浮躁,那意思,太浮躁的时代确实不利于艺术人才的成长吧。

△  张艺谋

那么,如果观众们,哪怕是一部分观众能有一种摒弃浮躁的自觉,在追逐热点、追问八卦、追捧流量明星的同时也能对青年演员、不甚知名的青年演员、尤其是有艺术潜力的青年演员给予关注,给予鼓励,那一定会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质的土壤。


而当青年演员们一旦成熟,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来,观众自然会大大受益。


而演员大概也最难忘在他落寞、沉寂、成长时期支持他的观众吧。


有一句话叫“入行要趁早”,同理,支持艺术工作者,也最好趁早。比如,开心麻花团队一定会感激近几年帮助他们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粉丝,但是也一定不会忘记十来年前支持他们、捧红他们的舞台剧粉丝。

△  开心麻花电影《羞羞的铁拳》剧照

当然,抛开这些心理活动,单就舞台上的表现而言,陈大愚也担得起一句“陈佩斯虎父无犬子”。


陈家三代演员,陈强、陈佩斯都是成名的表演艺术家,而这份艺术基因在陈大愚身上也有很好的体现。

△  陈强、陈佩斯、陈大愚合影

《春宵保卫战》这部话剧,陈大愚饰演一位画家,这个画家情商不高、不谙男女之情,却又对初恋一往情深。陈大愚演绎得很自然,没有装傻充愣、或者故作姿态的毛病。


《春宵保卫战》剧情:


就职于同一家大型企业的陈立辉,和佟佳瑶是一对无房裸婚的新人。为了应付丈母娘对于房子苛刻的要求,陈立辉用租来的房子充当婚房,打算以此瞒过前来参加婚礼的丈母娘。


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千金一刻的春宵夜,除了应对丈母娘,他们还意外迎来了许多不速之客——住在隔壁的艺术家邻居、血气方刚的年轻警察和同公司因爱生恨的女同事,把原本属于他们的美好夜晚搅得火热非凡。


在一片混乱中,他们想尽办法,保卫爱情……



从导演的角度来讲,我的观感比较奇怪:这部话剧破绽百出却笑果极好。


破绽百出,因为剧中有大量情节设置得不够缜密,违背常识,让人一看就觉得“有点儿假”。比如当代大都市里的丈母娘非要偷听新婚女儿女婿的洞房动静,比如处理完公务的警察还非要逼着一对新人入洞房等等。


这些“有点儿假”的桥段出现一个两个可能观众还不太会有违和感,可是剧中这样的硬伤似乎有点儿多了。

△《春宵保卫战》剧照

可为什么笑果很好呢?


这是现场观众用阵阵笑声和剧终热烈的欢呼告诉我的,也是我自觉很矛盾的地方,我明明觉得“有点儿假”为什么还由衷得觉得可乐呢?


可能一是因为演员。除了陈大愚,其余5、6位青年演员都很出色,都能让人坐得住,看得进去,笑得出来,他们的表演水平很平均,没有让人出戏的短板。

△《春宵保卫战》剧照

二是因为节奏,这部戏节奏非常好,秉承了《戏台》《阳台》这些经典话剧的结构和节奏。


首先是明快,两个小时的时长,信息量却很足,不停地有剧情反转,让人觉得故事一直在比较快地推进;然后是新人物出现的时机好,每当你稍微觉得台上几个演员的戏有点儿多了,立马会有新角色加入进来,给观众带来新鲜气息。

△《春宵保卫战》剧照

三是因为分寸感好。全剧都充满了夸张的气质、而且是那种小品质感的夸张,这种夸张不仅适度冲淡了剧情的“假”,而且承包了剧中绝大多数的笑料。


但是,这种夸张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前两条的基础上,也就是演员有表演功底和剧情节奏的推进感好。那么一旦让观众接受了这种夸张,他就会鼓掌大笑,可如果观众不认可这种小品似的表达,不认可这种比较脱离生活感的夸张,那么他会一直游离在故事之外。


我理解导演的意图是想让观众把全剧当成一个寓言故事来看,不要太认真。可是话剧前半部分的写实性太强了,尤其是财迷丈母娘、苦闷穷姑爷和一心要嫁的闺女这种人设太有普遍性,代入感太强,观众很容易把它当成一个真实故事,想知道导演面对现实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一味地对现实难题的嘲讽。

△《春宵保卫战》剧照

《春宵保卫战》剧情不复杂,大意是穷姑爷和妻子串通好租大房子、买假房本,希望能蒙骗过丈母娘这一关,却由此引发一系列闹剧。


剧中丈母娘的扮演者虽然很年轻,但是胖胖的身材,粗声粗气的性格,见钱眼开的表情都惟妙惟肖地Copy出大众眼中的“丈母娘”形象。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丈母娘的人物形象在影视作品中成了反面形象了???

 

大概是从房价一骑绝尘之后吧?

△《春宵保卫战》剧照

好像把这种年轻人与房价的矛盾转换成年轻人和丈母娘的矛盾成了一种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毕竟舞台喜剧一说一乐的事儿,大可不必深究社会矛盾的成因或解决办法,让人开心一乐就好,开心之后还能对生活有所感悟、思考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只不过“拿丈母娘说事儿”这种套路一是有点儿太多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二是受众也有局限性,别的不说,这种题材的艺术作品丈母娘们多半不愿意看吧?不要忘了,丈母娘们可是当今影视作品的观众主力军哦!


丈母娘得罪得起吗?


所以,虽然从《春宵保卫战》上能看到陈大愚的导演和表演才华,但对这部作品恐怕还是要谨慎乐观吧。

△《春宵保卫战》剧照

可能相比于影视作品而言,话剧作品更需要“回头客”,需要一大帮比较固定和熟知的观众才能把一个演员、一个话剧作品,甚至一个话剧社给捧红了。


我们可以参考开心麻花和孟京辉的话剧作品,五道口的学生观众和朝阳区的文艺白领就是这两大类话剧作品的观众主力军。对于陈大愚而言,他需要找到自己的“回头客”。


同样是在北京喜剧院这个剧场,父亲陈佩斯的话剧作品《戏台》能够场场爆满,连剧院三楼都挤满了观众,而自己的《春宵保卫战》连一层的上座率可能都只有50%左右,谢幕时向观众鞠躬的陈大愚会有这样的感慨吗?

△《春宵保卫战》演员谢幕

陈大愚的形象特别像陈佩斯,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本人的声音我不熟悉,但是他在舞台上的用声竟然也和陈佩斯一般无二。


音色遗传这件事儿我没听说过,我知道模仿声音这种功夫行话叫“声音弹性”训练,这需要从音调、音色上下多年的功夫,尤其是音色的模仿既需要练习,更需要天赋。

△  陈佩斯和陈大愚

陈大愚是有表演天赋,也对表演很用功的演员,可是今天的青年观众还会像过去捧开心麻花一样捧陈大愚吗?

 

我不太乐观。


因为今天一张话剧票价的价格比10年前沈腾、马丽他们最活跃的时候已经高了不少了,年轻人们需要更有经济实力了。


可如果年轻人经济实力都够强的话,那么“丈母娘”也不会常常作为背锅侠出现吧。




CCTV《文化十分》栏目面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在任何平台公开发表过),稿件主题围绕文化热点话题、文化观察、艺术评论、文艺界人物等方面,一经采用,稿费最低500元,上不封顶。 


投稿邮箱:

wenhuashifenxmt@126.com



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编辑 | 李   端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小言专栏 | 杨丽萍的菜篮,贾樟柯的酒……100位艺术家平凡却无价的《珍物》

  假声男高音歌唱家 | 李梅里: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