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4岁杨鸿年:美好的歌声让我们的心在一起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12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上个月,“我们的歌——杨鸿年与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建团35周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


84岁的杨鸿年拄着拐杖,被学生搀扶着走上台。虽然略显步履蹒跚,但站在合唱队面前的杨老却仿若古松临崖,沉静有飞动之势。


作为音乐会的艺术指导及首席指挥,杨鸿年亲自指挥了《我们的歌》《牧歌》《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等曲目,在返场曲《卡林卡》的优美旋律中,杨老感触良深地说:“美好的歌声让我们大家的心在一起。”


童声合唱,犹如天籁。


在京城众多少儿合唱团中,“杨鸿年合唱团”(北京爱乐合唱团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以极高的专业性和享誉世界的声名,而倍受家长们的追捧。但它也同时是最难考的合唱团。


在很多家长眼里,杨鸿年合唱团很神秘。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杨鸿年合唱团的“备考攻略”。但在杨鸿年自己的眼中,合唱团很简单,自己也很简单——“孩子们需要我”。


杨鸿年合唱团,为何能在乐迷和家长们的心目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中秋节前夕,《文化十分》记者对合唱团进行了探访——


采访 | 杨晓宁 梁珊珊

撰文 | 梁珊珊

 


中秋节的前一天,天上的月儿已经圆了,本应儿女绕膝、热热闹闹过节的杨鸿年一家,仍在音乐教室里紧张排练着。


杨鸿年和儿子杨力在现场指挥,儿媳姚岚弹钢琴伴奏,老伴儿唐重庆在旁张罗着合唱团大小的杂事。


▲杨鸿年和儿子杨力、儿媳姚岚为孩子们排练德彪西的《月光》,那美妙的乐音像是窗外温柔的月色不小心洒了进来似的


因为共通的音乐,一家人的相处反而变得简单、纯粹。


“我们家男的都搞指挥,女的都弹钢琴。”杨鸿年笑着对我们说。


“合唱团就是家,家就是合唱团,这两者是一体的,完全分不开。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饭桌上说的都是合唱团的事,没有一次不是这样。音乐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儿媳姚岚说。


真是个用音乐谱成的幸福之家。


合唱团就是我们的家01


"

对每个音符都要负责,每个音符都要化成自己灵魂里面的东西。搞艺术的人心里容不得一点不干净的东西。

"


当你踏进中央音乐学院“小白楼”,听到孩子们天籁童音响起的一瞬,整个世界仿佛都变得干净,柔软。


在杨鸿年合唱团的音乐排练教室,眼前一张张稚嫩天真的小脸,让人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一句台词:“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讲台上的指挥家杨鸿年,则是个可敬可爱的老小孩。



因为前不久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严重影响了声带发声,他讲话的声音飘浮在半空中,很轻很轻,轻得像羽毛,轻得像尘埃。


可一旦开始指挥合唱,这位耄耋老人立刻变得灵动,神采飞扬。


那挥舞的双臂,跟随着美妙的音符,时而轻柔如春日的风,时而强劲如展翅的雄鹰。

 

▲排练结束后,天色已晚,杨鸿年老伴儿唐重庆为孩子们张罗了一桌月饼和饮料,合唱团大家庭共度中秋


虽然医生已多次劝诫杨老不要继续工作了,但他停不下来:“还要做下去,我不爱用‘初心’这个字眼,这是很伟大的提法。但是我生下来就是为了音乐,为了孩子,所以我不后悔,再苦再累不会后悔。”


杨鸿年的儿子杨力说,父亲每天基本上有16个小时都扑在合唱团上。用杨老自己的话解释:“我们这一代失去的时间太多了,我要永远去把它抢回来。”


10月13日,杨鸿年还要带领合唱团46名团员奔赴宁波,参加首届中国合唱指挥大会。指导合唱团进行日常训练,带领孩子们辗转世界各地参加演出,俨然已是这个音乐家庭的生活重心。


▲杨鸿年孙儿两岁半的时候,曾被问及家里都有谁,除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他还会把合唱团里的工作人员再数一番。在他的心里,家人实际上就是整个合唱团


合唱团最早的一批团员,如黑鸭子组合主唱李蓉,演员江珊,现在都已近天命之年。唐重庆说,每到团庆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抽空回来看看。


“合唱团就是我们的家。”这是老团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 

孩子们很珍惜这个团体,从小学唱到初中,从初中唱到高中,有的上大学了还在唱。看到他们这样我怎么会不高兴,再累都值了。



少年强则合唱强02


让合唱团一年内变成北京最好的,两年成为国内最好的,三年跨入国际行列,四年达到真正的国际水平。


1983年,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计划创建高水平少年合唱团,在指挥家李德伦的推荐下,杨鸿年被委以重任。“这不是玩的,它是美育教育,对外体现着一个国家美育教育的水准。”


▲1983年演出剧照


杨老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四年后,合唱团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获得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签署的“最高鉴赏证书”。


此后,合唱团不断在世界各地演出,享誉海内外。杨鸿年更是赢得国内外乐迷与专家的一致赞誉,被称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

 

2008年8月,合唱团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型演出,首次以童声无伴奏合唱形式演绎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


2017年,在意大利参加欧洲最高水平的第六十五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战胜其他13个国家14个成人合唱团,赢得总冠军


▲2017年7月参加第65届意大利圭多·达莱佐合唱比赛


2017年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千年之约》演出,惊艳四座;


2018年合唱团赴斯洛文尼亚参加第30届欧洲合唱大奖赛,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欧洲合唱比赛最高赛事的场地上升起。

……

 


如今,杨鸿年合唱团已积累3000余首中外合唱精品,演出近千场,成为中国童声合唱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少年强则国强。


杨鸿年认为,一个国家的审美和艺术水平,必须“从孩子抓起”,“未来属于孩子”。他说:“我总觉得应该由最好的老师教最小的小孩,这样从他们的第一步就是对的,以后就不会走弯路。”


而真正好的乐团是音乐家的摇篮。


当同龄人还在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的时候,合唱团的孩子们已经在接触更高雅的音乐形式,这对他们未来的音乐事业,甚至整个人生道路都有深远影响。


在杨鸿年的心中,自己35年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合唱的魅力,更是为了给孩子们一片音乐的净土,让他们懂得像呵护自己纯净的嗓音一般,保持一颗同样纯洁的心。


就像柏拉图所说的:“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所以“爱和奉献”,也一直是杨鸿年和他的合唱团不变的信念。


所有的艺术尤其是合唱艺术,它到了最高境界,其实演唱的就是文化,是哲学,是修养。


多年的合唱研究和实践,杨鸿年慢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训练体系。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他会首先让他们感受音乐,而后理解音乐,最后才去表现音乐。


▲杨鸿年和孩子们在舞台上


比如在教唱《牧歌》的时候,杨鸿年会为孩子们讲解,为何要怀揣一颗虔诚之心去唱这首歌。


我给他们讲这个音乐到底是怎么回事,让他们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再去唱,他才能不是艺术的匠人,而是有创作性的艺术家。我们需要工匠精神,但我们不要艺术的匠人。


合唱艺术中,共性是为前提,讲究“谐和”与“平衡”。杨老时时教导孩子们要忘掉自己,融入集体。因为只有合唱队员们相互倾听、彼此感受并默契配合,才能真正展现出和谐的艺术之美。

 

传承是自然而然的事03


目前杨鸿年、儿子杨力和儿媳姚岚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职,老伴儿唐重庆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女儿杨燕宜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杨鸿年很庆幸有一家人的陪伴:“最早是我和我女儿,后来我女儿留学去了,我老伴儿就来帮我一起做,我是指挥,她们都做钢琴伴奏。”


▲杨鸿年和老伴儿唐重庆


现如今女儿去了上海,老伴儿退居合唱团管理,儿媳姚岚就会过来帮忙。而杨力从德国学成归来多年,一直在为父亲分担合唱团作曲和指挥的工作。


“ 

实际上这不是音乐学院给我和杨力的工作,而是孩子们需要我们。虽然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我们对它的感情却很深。这是份苦差事,所以需要有献身精神。


随着父亲身体病弱,落在杨力肩上的指挥压力也愈来愈重。寒来暑往,没有休息日,更无所谓假期。“接班这个事,对我来说是命运的安排,也是缘分的安排。”将一家人的合唱团事业进行到底,在杨力看来责无旁贷。


杨鸿年对童声合唱事业热爱和坚守,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乐童,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杨力。


多年来,杨鸿年一心扑在合唱团上,对于子女他心存愧疚。


我可以教别的孩子,但我没有时间教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小时候都是在科班的全托幼儿园长大的。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我有条件能多关注一下他们,恐怕他们现在发展得会更好一些。


儿子最终走上同自己一样的音乐之路,杨鸿年直言:“这是一种自然的传承,我究竟教给儿子什么,其实我自己并不清楚。我不会每天给他说要怎样做,但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面,耳濡目染,自然就走了这条路。”


在这个音乐之家里,少有言传,更多的是身教。


父亲对音乐的酷爱,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杨力从小看在眼里,又怎会不被感染?


▲杨力与父亲合影


自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杨力于1992年前往德国继续深造,学的就是指挥专业。


而在杨力的心里,父亲一直都是一个“很棒的音乐家”。在德国留学期间,他要指挥一部交响曲作品。当时没有网络,查询资料也毫无头绪,情急之下他写信给家里求助。杨鸿年当即写下很多关于乐曲的分析,细致到每一小节,然后传真给儿子。


那时候看我爸给我说的话和写的东西是一种感觉,过了二十多年,我再看这个,完全又是另外一个深度。他的深度就是值得你一辈子去体会。


▲杨力


德国学成归来后,杨力自身的音乐理念和知识体系趋于成熟、完善。再进入合唱团后,杨力更清楚父亲指挥的魅力在哪儿。


合唱是心灵的艺术,他不光有感性上的认识,关键他的学识也很深厚,理论功底也特别特别扎实,这样他就能够带有情感地把音乐上多方面的逻辑表现出来。我看到这些就会特别受启发,因为这是你完全想不到的角度和深度,等于是看到了另外一种音乐。


▲杨鸿年的乐谱


采访当天,杨力先到音乐教室为孩子们排练新曲目,父亲准备好教案随后赶到。


我今天到现场,没想到我的想法和他的处理竟然完全吻合。他是德国留学回来的,我是一个土包子,可是我们在艺术见解上却非常地一致。


看到杨力的成长和进步,做父亲的自然很欣慰:“很多演出都是杨力在指挥,他现在独立搞这个团搞得很好。”


在杨鸿年身上,杨力觉得有一辈子都学不完的东西。“他们老一代音乐家经历了很多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挫折,但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却异常坚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动摇。我们现在有几人能做到?”

 



今年是合唱团建团35周年。在杨老一家人的坚守下,合唱团也变成了一个充满爱、播撒爱的大家庭。


▲杨鸿年和老伴儿唐重庆、儿子杨力


回溯过往,合唱团见证了一拨又一拨孩子的成长,不断有老团员离开,不断又有新成员加入。而对于合唱艺术来说,团体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杨鸿年很欣慰,无论是新老团员,孩子们都相亲相爱地像是一家人。


回想风风雨雨35年间,合唱团载誉无数的同时,也一度面临过被解散、资金短缺、没有排练场地等困难,但一家人依旧选择了坚守。


这是两代人的信仰和努力。


天籁般的童声唱出的是澄澈,是纯粹,是美好,只愿这美妙的乐声永不停息。

 

END


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杨晓宁 梁珊珊

编辑 | 梁珊珊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88岁常沙娜:我永远是敦煌的女儿

  80后设计师吴灵姝:回乡,只为那儿时的蓝白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