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亚彬 | 剧场里的造梦者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11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提起王亚彬这个名字,一些观众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但提起《乡村爱情》里的“王小蒙”,许多人都会说:“知道”。


是的,王亚彬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个“王小蒙”,但她更重要的身份是一名舞者。她也是电影《十面埋伏》的舞蹈设计和章子怡的舞蹈设计。一段《仙人指路》和一段《佳人舞》,令人惊艳,令人难忘。


自6岁开始学习舞蹈,王亚彬已与舞蹈相伴了28年。这些年她跨界尝试了很多工作,拍电视剧、教课、出书、做主持……但唯有舞蹈,是她一直坚持且热爱的事业。她说:“舞蹈就像融入我血液中,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平缓、平和,踏实而冷静。”


于是,有了“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舞剧,有了《守望》、有了《生长》、有了《青衣》、有了《一梦·如是》……



采访时见到王亚彬,她有一张不能算是让人惊艳的脸,却清淡干净,眼神透亮。她说话频率很稳,也很平,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淡然优雅。


撰文 | 李 端


9月,《一梦·如是》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部舞剧也是“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舞剧的第九季,讲述了佛教高僧鸠摩罗什的故事。


创作一部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作品,是王亚彬多年的愿望,而佛教艺术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王亚彬眼里,鸠摩罗什是一个“希望可以普度众生,让更多的人从精神方面得到解脱”的人。


鸠摩罗什的时代,比大唐玄奘早了近300年。他从龟兹国(现新疆库车)来到中原地区,传播佛法,进行文化交流。


直到现在,包括《金刚经》在内的很多佛经依然沿用了鸠摩罗什的翻译版本。

△  鸠摩罗什大师雕像

从龟兹国走到长安,鸠摩罗什花了将近30年时间,光在凉州一地就待了17年,期间经历了种种困难,甚至经历了战乱纷争,但是鸠摩罗什的初衷始终没有动摇。“中途被留守在某一个地方17年,但是17年仍未改变他想去度更多人的这种初心,这种强大的意志力和精神令人感佩。”

王亚彬:

他这种为他人考虑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现在大家很多时候都是自顾自的,再加上新媒体的诞生,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变得非常稀少。这其实挺恐怖的。


人应该增加相互之间的黏性,相互之间给予臂膀式的支持。我希望,这些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对我们现代人有一个启迪。

△《一梦·如是》剧照

于是,王亚彬采取了现代人与鸠摩罗什相互对照的结构,将舞剧《一梦·如是》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年轻的舞者用肢体表达着现代人的躁动、烦乱、挣扎和苦闷。满台的书籍四处散落,舞者的身体随着书页的翻转开合不断舞动,好像是在挣脱枷锁,也好像是在寻找一丝希望。 


舞台后方亮着一盏盏条形灯,灯光波动起伏,与舞者的动作相互呼应,呈现的是令人回味悠长的艺术之美。但在美好的视觉效果之外,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带给人一种压抑感,心乱困顿,无法挣脱,也无力救赎。

△《一梦·如是》剧照

下篇,焦虑迷茫的青年从现实中抽离,梦入高僧鸠摩罗什的人生。舞者带着观众和鸠摩罗什一起,经历了龟兹灭国、凉州失陷、被迫颠沛流离,但他却一心向佛、不忘初心,最后终于达成所愿。 


舞台上,侧幕处八块落地大镜子,投映出金碧辉煌的洞窟,台阶、神龛,与鸠摩罗什红色的袈裟交相辉映,再配上音乐,亦真亦幻。宗教、文化、艺术被巧妙地融为一体,观众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梦·如是》剧照

随着剧情的推进,和舞台上不断投射的《金刚经》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众不免心生感慨: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最后也都归于寂静。


人是如此卑微渺小,生死离合、聚散悲欢,困惑、迷茫、坚持、获得……如一场大梦;只有心无挂碍,才能走得轻松,焦躁、困顿,也终将被安抚。


王亚彬:

观众可以从这个作品当中读解到很多。也特别期待可以有不同的观众,对于这个舞剧有不同的读解。

△《一梦·如是》剧照

要在九十分钟的舞剧中呈现一位高僧的一生,王亚彬坦言:“确实很有挑战性。”在创作前期,王亚彬重走了一遍鸠摩罗什从龟兹国到达长安的路线,从兰州到武威(当年的凉州)……到敦煌,到库车。


在库车和一位专家聊天的时候,专家说:“鸠摩罗什是高僧,千万不能让他在舞台上有过多的动作。”这个想法跟王亚彬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在创作中,王亚彬也不断寻找适合表现鸠摩罗什的肢体语言。


在剧中有一段,是鸠摩罗什融入了石窟的壁画上,右手搭着右腿,头略略低下来。这一造型其实就是克孜尔石窟前的雕像造型,被王亚彬巧妙地运用在了舞蹈中。

△《一梦·如是》剧照

在三十多岁的年纪,王亚彬希望能通过排《一梦·如是》这样一部作品,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一个更高的提升。就如同鸠摩罗什一样,她也有自己想要坚持一生的事情:“跳舞和舞蹈的编创很辛苦,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睁开晨起的眼睛,扭动一下腰肢,勾勾双脚,扯扯肩膀,我像一台机器,骨骼发出各种苏醒的声音,如此这般的疼痛在我成长的过程里经历无数,熟悉且习以为常,也许舞者真的像无脚鸟一样,停歇的那一刻就是死亡。”

——王亚彬



9岁时,王亚彬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从那天起,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舞蹈家。她在这里度过了六年中学,四年本科时光,梦想始终藏在她的心里。


2001年,17岁的王亚彬凭借重新演绎的《扇舞丹青》拿下了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的一等奖。那之后不久,张艺谋的影片《十面埋伏》进入了筹备阶段。


王亚彬受邀为张艺谋、章子怡和作曲梅林茂表演中国古典舞作品,她选择的舞蹈就是《扇舞丹青》,另外两段是根据梅林茂作曲的音乐即兴起舞。过硬的专业功底把她带进了《十面埋伏》剧组。


△ 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有两段舞蹈,一段《仙人指路》,王亚彬是一些水袖控制的设计,另一段《佳人舞》,则是王亚彬编舞作品。

△《十面埋伏》剧照

那些年,王亚彬相继出演了《乡村爱情》《推拿》《hello!树先生》等影视剧作品,积累了一些名气。但她却在此时,毅然选择回归舞蹈世界,并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亚彬舞影工作室。


王亚彬说,参加影视剧表演只是想从中学习一些表演技巧,用于自己的舞剧创作。“如果舞蹈和演戏时间冲突,我一定是会选择舞蹈。”


2009年,一台名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原创舞蹈,在北京的小剧场上演。“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站在演员出口,询问一些有关舞蹈的具体问题。”这让她感到自己追求纯粹舞蹈艺术的路,走对了。

△《生长》剧照

当”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进行到第五季时,王亚彬的创作逐渐成熟。这台与十多位国外艺术家合作的《生长》在中外巡演了30多场,得到欧洲主流舞蹈杂志和报纸的较高评价。在欧洲巡演最后一站的归程航班上,为《青衣》编舞的灵感诞生了。


经过三年时间的筹备和编创,2015年,“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七季舞剧作品《青衣》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台《青衣》对于亚彬来说,更像是“蝶变”。


△  舞剧《青衣》宣传片

舞剧《青衣》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筱燕秋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京剧演员。20年前,19岁的筱燕秋在《奔月》中饰演"嫦娥"一举成名,她对艺术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她偏执地认为她才是真正的嫦娥。


在遭遇非难离开舞台后,冷艳孤傲的她遇到老实本分的交警面瓜,过起了庸常生活。时光更迭,学生春来的出现,让韶华已逝的筱燕秋看见了年轻的自己,她对她,倾注所有。


命运弄人,一场欲望的宴席,让筱燕秋尘封多年的梦想,几近成真。她渴望余生再次奔月,重拾风华,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筱燕秋心力憔悴。最终,在飘雪的月夜与嫦娥一起,飞向了广寒宫……

△《青衣》剧照

王亚彬第一次读《青衣》的时候还刚刚上大学,当时,她觉得这是挺凄美的一个故事。“可能是我当年的思想跟情智还没有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程度。”


2012年,那时的王亚彬已经28岁。她再次读到《青衣》的时候,“第一感觉这个小说是给我写的吧。”

王亚彬:

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艺术家形象。比如对于艺术那种痴迷、执着,那种在舞台上全情的投入,不计任何报酬的那种付出,甚至有一点为艺术疯狂的特质在她身上都有。


对于角色,对于舞台的一种痴迷眷恋,日常这种训练的艰辛,对于艺术那种渴求,其实这些和我都是非常吻合的,重叠的。

△《青衣》剧照

王亚彬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筱燕秋这样一个能够表达自己艺术想法的人物形象。她说,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筱燕秋的影子。


2016年10月,在《青衣》的巡演路上,王亚彬第一本独立文集《生命该如何寄托》也如期发行。

王亚彬:

在做《青衣》的时候我们就在想,它的主题就是“生命该如何寄托”。


我相信有自觉自知的人,他一定都会去想自己的生命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是我该以哪一种方式去呈现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这个社会能有一定的贡献。其实筱燕秋就是讲的这个。

△《青衣》剧照

正如《青衣》的原著作者毕飞宇所说,“青衣”从来就不是女性、角色或某个具体的人,她是东方大地上瑰丽的、独具魅力的魂。“王亚彬抓住了她,并让她成为了王亚彬自己。”

“我和筱燕秋一起起舞,一起落幕,多么希望大幕拉开后永远没有结尾。我想她也许在雪地里呼喊,泪盈盈、怯生生,微微地颤抖着,我很想很想用我宽阔的臂膀和胸怀去拥抱她。”


“跳了60场《青衣》,我老了60次。”

——王亚彬



王亚彬的专业是古典舞,但是在她的舞剧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古典舞元素,更多的是不同舞蹈风格的融合。王亚彬将这种编舞形式称为当代舞。

王亚彬:

它的形式可以非常多种多样,你可以选择任何能够表达你这个主题的素材,放在这个剧当中去进行融合和再创造。


比如英国一位很有名的编舞家,他的背景是印度古典舞。他所有的创作当中你都可以看到传统舞蹈的痕迹。比如说像手,包括像一些节奏的处理,包括他的肢体运行方式。我觉得非常成功。


你也可以在我的作品当中看到中国古典舞的脉络,然后你又可以看到它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  王亚彬

王亚彬认为,当代舞的创作是目前世界舞坛非常主流的一种创作模式。许多西方舞蹈家的作品当中都有不同舞蹈元素存在,比如在现代舞中融入西班牙的弗拉门戈或者印度舞。


这种以现代舞为主,将传统的、古典的元素融入其中,创作出完全崭新的内容,就好像是融合之后重新生长出来的一个新作品。但是她也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来路,“要是仔细去划分它的背景,它的哲学源泉,其实也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它们的源头是哪里。”

王亚彬:

我觉得作为现代人,你生活在现代都市当中,你的创作其实也就自然而然会带有一些当下人的体验和感受。


我所擅长的就是以比较现代的语汇去讲故事。我觉得讲故事始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很重要的创作方式。

这种理念也让王亚彬致力于在作品中融合世界各地的舞蹈元素,打破不同国籍之间艺术家的壁垒。“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作品创作了十年,合作的国内外艺术家有将近200位。

△  王亚彬排练舞蹈

在排《青衣》的时候,王亚彬就启用了国际团队。在排练过程中,她让外国的主创人员看英文、法语的小说原著,带他们到北京采风,去转胡同,看京剧,这些都让外国艺术家对这个中国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王亚彬:

他们一开始读这个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青衣》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但实际上是表现人性的,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来讲,其实都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我觉得让外国人做这个中国故事,就会有另外一番呈现,因为文化不一样。但是我还是希望在整个剧当中有东方审美元素在,同时有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戏曲艺术元素呈现,但是表达的手法都是非常现代和当代的。

△《青衣》剧照

和《青衣》一样,《一梦·如是》也是由国际班底打造,除了王亚彬以外,另外一个编舞是日籍舞者平原慎太郎,舞美和灯光都来自英国和法国。《一梦·如是》沿用了亚彬舞影工作室的创作准则——“以世界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

王亚彬:

像舞剧《青衣》去欧洲国家一些艺术节演出,他们对于整个中国的了解,跟他们脑海当中的那种认识有了很大变化。


艺术交流其实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要不然的话你就去那给人读课本就完了。文化艺术是可以引起共鸣的,我觉得这就是沟通。这个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年舞蹈家们,或者说是舞者们、编舞们应该做的事情。

△《青衣》剧照

“我是一个中国人,所以创作自然而然也是从东方文化背景出发,但整体风格还是当代性的。我作为80后,应该去创作一些更能和当下的人们走近的当代民族舞剧。我相信它也会逐渐成为舞台上讲述故事的方向,也会有更多的人来加入到这个创作方向当中。”

——王亚彬


△  王亚彬

“在剧场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当中,有限制的这种条件下,你去把你的想法尽量发挥出来,然后有各种创造性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其实是特别好玩的一个事。”

——王亚彬

人们都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王亚彬觉得“在剧场里面才真正是造梦的艺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刘雅晴

编辑 | 李   端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小言专栏 | 画面美得令人窒息,故事讲得令人叹息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阿来 | 文学不应该漠视自然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