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岁作曲家杜鸣心:创作让我感到生命的充实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一首婉转动听的《万泉河水清又清》令人心旷神怡,是无数人心中永恒的红色经典。

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海南风光,它诞生于那个动荡疯狂的六十年代。作曲家杜鸣心创作这首歌之初,这首曲子曾被批判“像黎锦辉的靡靡之音”,却不曾想到,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依然久久流传。


近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室内音乐节”上,90岁高龄的作曲家杜鸣心接受了《文化十分》记者的采访。来,一起走近这位音乐老人~


▲点击视频观看90岁杜鸣心先生的钢琴演奏


采访、撰文 | 潘婷


采访前,音乐节艺术总监由熹告诉我,这位90岁老人是骑自行车来的。见到老先生后,他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脸上泛着红光,状态好得令人惊讶。


▲90岁高龄的杜鸣心老人骑着一辆蓝白色旧自行车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授课


为了这场《音乐创作漫谈》的讲座,杜鸣心做了精心准备,虽然时间并不算长,但“干货”满满,三张八开大小的纸上印着密密麻麻的五线谱,杜鸣心还亲手抄写了一部分简谱,空白处也写满了批注。



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讲到柴可夫斯基的《回忆留恋的地方》(旋律),又讲到自己所作的《牡丹仙子》和《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作曲时至关重要的“主题”被杜鸣心娓娓道来。为了能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每讲解完一段,杜鸣心都会从座位上起身,在钢琴上演奏一遍。


黑白琴键上,曾写下无数经典旋律的双手依旧灵活自如。当《快乐的女战士》熟悉的曲调响起,几乎所有听众都不约而同地拿起手机,记录下了眼前奇妙而温情的一刻。



80年的音乐生涯中,杜鸣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轨迹,在大浪淘沙中坚持民族特色,创作了3部钢琴协奏曲,2部小提琴协奏曲,3部交响序曲,5部交响诗及其他影视作品配乐10余部。


去年,89岁的杜鸣心还创作了京味儿十足的《北京颂》,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时轰动全场。在不久前的“歌唱北京”新作品音乐会上,《北京颂》再次奏响,又赢得了观众饱含敬意的满堂彩。“笔耕不辍”四个字,是杜鸣心作曲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他直言,在所有作品里面,他最爱的是舞剧《红色娘子军》和《鱼美人》(均被选入"20世纪中国音乐经典”)还有他于77岁时创作的舞剧《牡丹仙子》。



“他的音乐以旋律为动力,注重用旋律去捕获听众的注意。他的配器处理非常富有色彩,和声囊括了19世纪到20世纪的许多风格”。这是2001年版《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第七卷中,对杜鸣心音乐风格的评价。


▲11月8日,杜鸣心在中央音乐学院


不仅在创作上笔耕不辍,杜鸣心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才:


石夫(《娃哈哈》作者)、郑秋枫(歌曲《我爱你中国》曲作者)、王立平(电视剧《红楼梦》曲作者)、赵季平(电影《活着》《秋菊打官司》、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曲作者)、叶小纲(电影《人约黄昏》《刮痧》《玉观音》《半生缘》曲作者)、张丕基(《乡恋》作者)、刘索拉、瞿小松、徐沛东(《走向共和》《雍正王朝》曲作者)、王黎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曲作者)……


▲点击观看杜鸣心先生讲课视频片段


2009年, 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杜鸣心老人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可谓当之无愧。



为世界而工作,为工作而学习


杜鸣心原名杜明星,出生于湖北潜江一个军官家庭,父母都很喜欢音乐,家里有手摇唱机,闲时听歌看戏,其乐融融。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家境算是城镇中的小康之家。平静的生活,却因为战争而中断。


杜鸣心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八十一年前的晚上:“父亲开赴前线的头天晚上,专门带我到汉口看了一场荀慧生表演的京剧。那是父亲跟我在一起的最后一夜。不久,父亲在淞沪前线阵亡,家庭顿时失去经济来源。”



母亲无奈将他送到儿童收容站撤往四川,他被分到永川县第二儿童保育院。1939年冬,陶行知在重庆开办的育才学校到保育院招人,他名列其中。


在育才学校,当时还叫杜明星的他开始接触正统的音乐教育,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亲自教他弹琴。第二年育才学校举办音乐会,学琴一年的杜明星演奏了歌剧《自由射手》选段和一首钢琴小品,大受好评。周恩来、叶剑英欣然为师生们题词:“为世界而工作,为工作而学习”。


▲1939年陶行知在四川合川县(现隶属重庆)草街子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


在此,他领会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晚辈的殷切期望,明白了学习艺术的目的,不是为出人头地当明星,而是为世界、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工作。杜明星根据谐音更名为“鸣心”。


“皖南事变”后,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也来到育才学校教课,杜鸣心学习小提琴的同时还尝试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是抗战歌曲《看谁功劳高》。这两首歌曲于1943年在一次晚会上公演,引起不小的反响。


“抗战”胜利后,杜鸣心先后师从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扎瑞夫和著名钢琴家吴乐懿,并随吴乐懿到印尼演奏,从此成为职业音乐家。


赴苏联学作曲


解放前夕,杜鸣心加入贺绿汀任团长的人民文工团,1949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执教四年后,1953年,杜鸣心被公派到苏联学作曲。


本来,杜鸣心去苏联是去学钢琴,因为有两位学作曲的学生审查不合格,几经辗转后,他被分配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作曲。


钢琴与作曲毕竟是两个专业,转专业需通过作曲系的专业考试。刚到音乐学院人生地不熟,考试那天找不到教室,尽管有吴祖强引路,但到考场时还是迟到了。考试已经开始,考官们很不高兴。


▲作曲家吴祖强


杜鸣心还记得,那场考试的第一题是巴赫风格的一首三声部作品,他教视唱练耳,又是弹钢琴的,这个曲子难不倒他。自然,考试十分顺利。杜鸣心是最后一个到考场,却最先一个交了卷。


最终,他如愿以偿地就读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音乐家、时任莫斯科大剧院院长的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楚拉基。


上世纪五十年代,杜鸣心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创作了《钢琴三重奏》、钢琴独奏曲《练习曲》等器乐作品。在创作技法方面,他借鉴当时苏联的传统经验基础,广泛吸取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优秀经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杜鸣心巩固了器乐创作,而说到器乐,就不得不提到室内乐。


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为少数观众演出的音乐,它区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在16世纪末的意大利,由于贵族们喜好音乐,他们常会找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士一同演出,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室内乐形式。


▲室内乐本应包括各种器乐独奏和声乐独唱,但现在,人们一般所说的室内乐常常是指由单件乐器担任独立声部的器乐重奏和声乐曲中的浪漫曲、带伴奏的重唱曲。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叶,随着音乐逐渐走进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移到公开的音乐表演场所,成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与具体演出场所无关的现代室内乐。


对中国来说,室内音乐是舶来品,但从21世纪以来,室内音乐在中国越来越引起重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典作品成为琴童必弹曲目


杜鸣心回国以后的第一部大型作品——舞剧《鱼美人》是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创作的。苏联专家提出要留学苏联的学生来写音乐,重担就落在了杜鸣心和吴祖强肩上。


“文革”前夕,二人再度联手为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进行音乐创作。后来,这两部作品被改编为钢琴组曲,流传甚广。直到今天,两部舞曲中的《水草舞》《快乐的女战士》几乎是琴童们的必弹曲目。


▲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钢琴曲《水草舞》被现代钢琴家郎朗多次弹奏,其音乐生动、形象鲜明,旋律优美。


▲点击观看郎朗钢琴独奏《水草舞》

不论是《水草舞》《快乐的女战士》还是《奋勇前进》《常青就义》等舞剧选段,这些鲜明生动音乐形象的建立过程,也是乐器性能、乐队表现力充分张扬的过程,更是作曲家审美感受与民族化的器乐语言自然流露的过程。这些舞剧音乐段落充分展示了作曲家制造舞台气氛、表达角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能力。


如果说,杜鸣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音乐创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舞剧方面,那么,他的合唱曲《万泉河水清又清》、独唱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艾青作词,后来又被改编为合唱曲)、《人民英雄纪念碑》则体现出他声乐创作的才能。



改革开放后,杜鸣心改编的《嘎哦里泰》等大量合唱作品,使得他在中国合唱作品的创作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合唱写作声部清楚、层次清晰、组合丰富且主旋律突出。



1982年、1988年他两次在香港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1993年,他的作品与台湾听众首次见面。2009年,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杜鸣心


对年轻音乐家的建议



作为交响乐基础的室内乐,最能锻炼器乐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不仅从技术上,而且更多从音乐上考验习乐者的悟性。中国室内乐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室内乐作品。


杜鸣心也提到自己在前几年常常在歌剧厅听年轻作曲家的作品,“都写得很不错。”面对镜头,他也严肃地提出了几点忠告:


"

我们年轻的作曲家热衷于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的,应该学习借鉴,但是绝对不要代替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所以一定提醒年轻的作曲家,站在自己民族的根上来写我们民族自己的现代室内音乐。


我也写过一个用民族乐器谱写的四重奏室内音乐。创作的过程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的根一定要站稳,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


▲杜鸣心


复调音乐是中世纪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作为普通观众,他们常常困惑于复杂的旋律。而近年来很多音乐作品却把复调音乐应用得越来越高深难懂,针对这一现象,杜鸣心表达了他的看法:


"

所谓的复调音乐就是多声部互相交叉,互相呼应。复调本身是一种手段,应用到音乐里听起来是非常丰富多彩,可是复调音乐的声部太多的话,听起来就比较浑浊。


复调本身没有错,我们应该很好地应用这个手段,来丰富我们的创作,丰富我们的音乐。不能无限太多的复调,那个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晰,也很难让听众理解。

"



几十年来,杜鸣心一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学生徐沛东说:“上课时他总是用钢琴跟我们‘对话’,‘聊’作品的结构;他教课不是简单地分析大师的音乐作品,而是结合我们创作的实际情况指点迷津……”


虽然一生饱受磨难,杜鸣心却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他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艺术不能只表达个人的情感,不能故作清高、过于功利,艺术要与人民沟通。我们创作每一首乐曲,都要力争能为人民所喜爱,从我们的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



“凡人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乐本》)。杜鸣心的音乐明朗动人,唯美浪漫,一切皆源自他乐观善良的内心。


愿老先生艺术常青,健康长寿!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潘   婷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雕塑家吴为山:文心雕魂   刻境塑意

  《犹太城》:用最有尊严的方式纪念苦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