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鬼才”林奕华: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林奕华在香港是个很特别的戏剧导演。


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他不以票房为目的,搞先锋戏剧,还写专栏、进大学讲课,苦口婆心地批评女性对待婚姻的焦虑,批评崇尚不劳而获的社会观念,批评现代人被欲望主宰,批评年轻人过早接受世故的价值观


在林奕华那本名为《等待香港》的书籍封底,有人评价他:“看林奕华的文章,我庆幸世界处处都是‘不对’——要是一切称心如意,大概他不会拿起笔来,气急败坏的写,如泣如诉的写。”


他的思想火花之密集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你在采访他的时候他也思绪连绵,随便一个问题便可以洋洋洒洒回答一大篇。

 

因为奇思妙想实在太多,他也被封为“鬼才”。


记者见到他时,他顶着清爽的发型与黑框眼镜,彬彬有礼,略有些拘谨,也略有些可亲,反而与他作品中的锋芒毕露形成鲜明对比。


撰文 | 张震宇 纪萱萱



01

现代人为什么不睡觉?因为寂寞


提及正在上映的话剧《聊斋》已经是林奕华的第58部戏了,他笑着说:“也不知道这代表什么。”

 

他不愿强调自己的履历,仿佛那从事戏剧行业的27年,没有什么特别的烙印,只是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执拗走了下来。


▲点击视频观看  话剧《聊斋》预告


这回的新戏也是如此。

 

新戏取材于小说《聊斋》。林奕华在看了原著的491个故事之后,将故事中所涉及到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价值观抽离出来,展开了一个关于时间与真爱的故事。


《聊斋志异》其实我从小就接触过,那时香港的电影公司还蛮喜欢用《聊斋》的故事来拍电影的。


我记得爸爸带我进电影院去看其中一部《聊斋》的电影,看完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好像不是一个该带小孩去看的电影。

话剧《聊斋》剧照


如果真的只是这样,那这个故事,未必有人看,更不会感到休戚相关。

 

于是,在故事架构之外,林奕华加了一层新的、符合当代人行为与思维的滤镜——他开发出一个针对俊男美女的社交APP“斋聊”,供诸位“孤家寡人”在夜晚聊天解闷,填补内心空虚。


现代人晚上都不睡觉,会不停看手机、刷微博,哪怕很累很累,也不睡觉,就像那些半夜出没的“鬼”一样。


现代人为什么不睡觉?林奕华的答案是“寂寞。”他解释说:“人要放下一些东西才能睡,心要休息。但也有一些心里面放不下的事,让你不自觉地做一些事情,希望那个空的地方还是能够填补一点点。”


在林奕华眼中,蒲松龄也是个“不睡觉”的人。“他想要的身份地位都没有得到,家人也全都不在身边,所以他才要在晚上去做那些白日梦。”

 所谓《聊斋》的“聊”字,不仅仅是聊天的“聊”

字典上,“聊”还有“寄托”的意思


与林奕华合作多年的老搭档王耀庆,此次在剧中扮演男主角“蒲通人”,他对林奕华的出发点颇为认同:“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属于自己生活的片段,体会到自己的情绪。《聊斋》看起来是鬼故事,但实际上讲的是人怎么与他人相处,怎么与自己相处,怎么在社会中自处。”

 

显然,林奕华想要寄存于剧中的内核,是借由名著这面镜子,对世界重新解构,以寻找现实中的投射

林奕华、王耀庆、张艾嘉曾合作话剧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聊斋》同《华丽》一样,都是对人类情感的探诊


02

站在经典上重新讲故事的人


2005年时,林奕华看到了《哈利波特》《指环王》等一系列作品,他想,那中国有什么呢?如果论经典的话,非四大名著莫属,因为那里藏着中国人足够的智慧与想象。

 

于是,他从《水浒传》起,开始尝试从另外一个维度进行创作。


他向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提问:“What is man?”男人要活得像个人,还是活成一种符号?

 

他把被逼上梁山的林冲、浪里白条张顺等耳熟能详的原著人物,改编到都市生活当中来。这些男人中,有把女人比喻成“浪”,而自己“命中注定要征服每一道不同的浪”的“浪子”;也有相信要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嗜血生存的“老虎”。


林奕华想做的,是为当代男性求一个人生方向:所有台词都是刻板的观念,每个男人都很自以为是,他们被绑得死死的,我用绑着他们来解放他们。”

话剧《水浒传》展示了男性自以为是的愚蠢和可笑


第二部《西游记》,他从三藏西行取经看到生活之难而发问:“What is fantasy?”

 

在林奕华的舞台上,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成了评审,大闹天宫成了大闹唱歌比赛,五指山下的五百年成了一张五百年的“卖身契”。而观众能从九九八十一难中,看到本是陌生关系的婚姻带给人们的百味杂陈。

 

他想告诉众人:幻想,永远是向现实取的经。

话剧《西游记》抛出命题:为何人们在家一团和气,一起出门便矛盾重重?


第三部《三国》,从历史争斗中,他看到人心之变,三问:“What is success?”

 

他把《三国》变成一个历史课堂,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演绎其中的情节,以此探讨现代人在追求成功道路上的纠结心态。


他以现代人的方式点出诸葛亮的酸楚:“无论我成绩多么好,为你做多少张paper,都比不上关羽张飞跟你去卡拉ok?”


在林奕华眼里,刘备、孙权、曹操是三个“我”:“曹操是本我,他的态度是‘我想要就做’。孙权自带家族光环,却永远无法做自己,只能按照家里给的剧本演戏,是矛盾的自我。刘备不断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一直有种使命感,这就是超我。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

 

林奕华通过自己的视角将现代人的内心感受直观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这些无处消解的情绪化为一种张力,留下这些无解之题让台下的观众去思考。

话剧《三国》 人物关系在历史课堂中呈现


最终章《红楼梦》,林奕华大胆地谈论到“性”。在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欲望终要抬头,于是,他问:“What is sex?”

 

中国人不爱谈性,但却又渴望被爱;中国人充满欲望,但却又避而不谈。

 

他发现《红楼梦》中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完全的好人,他们都是加害者。所以他选择让男性既演加害者,又演受害者;甚至是一人分饰两角,一会儿演贾琏,一会儿演凤姐。让台上的人在这样的切换中寻找自己失去的那一部分“我”,以此探讨两性关系的治愈之道。

话剧《红楼梦》 十二金钗均由男性扮演


从“What is……”一连串的发问,到如今的“Why We Chat”(为什么要沟通)的《聊斋》。

 

林奕华用自己的想象力将现代与古典串联,去描摹一个投射到现实的轮廓。在他看来,如果人们太习惯于在安全区里束缚自己,会让自己越缩越小。


“名著是了解中国人最好的镜子。”林奕华说。

林奕华



03

思考的人是孤独的


很多人都说林奕华的戏看不懂。


他的舞台总是热闹非凡,包括后现代解构式的各种表现手段极为丰富,台词更是密集。这些作品往往长达三个小时以上,这对那些本来想去剧场放松放松的都市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身体上的考验——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从热闹的舞台和密集的台词中获取信息,一旦大脑松懈便难以入戏。


一些观众形容:“太吵,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但年轻人喜欢他,他们在困惑的时候能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林奕华也知道自己的观众是年轻人:“我们的主流观众,还是那些在寻找自我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所以这个作品的活力就很重要。”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在舞台注入那么多花哨的形式。


林奕华作品《红娘的异想世界在西厢》剧照,刘若英扮演的红娘一出场就说:“我已经过了大部分男人心目中觉得的那个黄金时期了,所以我并不应该再对自己有性魅力的幻想了。”林奕华想借这部戏,讽刺“女性价值就是以丈夫为依归”的社会观念。


但无论是怎样的戏剧形式,林奕华的作品总是离不开三个主题——“什么是爱”、“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自己到底如何存在”。而这些主题也贯穿于他的文字之中。


他在早期文章中便明确指出女性受教育之后于两性关系中的挣扎:“在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未曾提升之前,女人无须在男人和自我的抉择中挣扎。现在自我却变成第三者,女人必须在先爱自己还是男人,更爱男人还是自己的十字路口徘徊。把男人放在前面,自我一定会委屈,但当自我行先,受委屈的男人又会让自己不好过。”


他又分析传统中国女性为何很容易掉入相互比较的“陷阱”:“如果性压抑在华人地区(尤其香港)不是如此盛行,女人为难女人的文化又怎会占有如此大的市场——电视剧如《金枝欲孽》《还珠格格》特别受女性青睐,便是出于女人看‘女人’往往离不开内化了的自我憎恨和恐惧——看见他人比不上自己,便急不可待以蔑视她来减轻对自己的不满,但若明知自己比不上她,则必须尽快找到她可供‘入罪’之处来转移焦虑。”


他的文章中关于类似命题的探讨比比皆是。

 

从小在香港长大的他,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很早便能感知到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对于认清楚这些问题核心的兴趣,远远大过于改革一些什么。”

林奕华


1959年,林奕华在香港出生。父亲出身于上层社会,曾放弃大学学业转而去当海员,母亲则很早去了洋行做职业女性。夫妻二人个性迥异,在林奕华14岁时便离了婚。

 

在林奕华的印象中,父亲不会告诉他从小应该怎么读书、应该怎么规划人生,甚至还放话未来不会依赖子女养老。


我的爸爸从小就没有受到父母的看管,我的爷爷和奶奶分别在他三岁和九岁时过世了,他是被姐姐带大的。


他有很多姐姐,姐姐都很疼他,所以我的爸爸是一个非常自由任性的人。他很早就到全世界去流浪,有很多女朋友,不是那种典型传统的男人。


在如此不羁的家庭中长大,林奕华也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追求自由的人生范本,可以大胆去生活中探寻自我。

林奕华


就这样,1982年,林奕华与友人于香港组成了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并担任艺术统筹。平日里,他组织策划艺术电影放映活动,吸引了众多文艺青年,包括后来成为香港流行文化界中坚力量的漫画家欧阳应霁、著名词作人黄伟文等等。

 

在那里,林奕华开始将当下的社会氛围带进剧场,把触角伸向香港文化领域。


进念·二十面体为香港非牟利文化团体,以经典重现、传统创新、多媒体剧场、社会剧场为艺术方向,探索“舞台空间”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的流行文化。


1987年,林奕华将《石头记》搬上舞台,不仅创下了当时观剧人数的最高纪录,还邀请到一众流行歌手加盟前卫艺术,成为了“进念”剧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进念”也是一个大观园,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各自盛放。他是玫瑰,他是牡丹……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

 

这也是一种家庭,是自己组织的一个家庭,它不像原生家庭有爸爸妈妈,但一定会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从小就希望有很多兄弟姐妹,组成一个团时大家都能息息相关。

林奕华


随着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贾宝玉》等话剧上演,林奕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见。他带着很强的都市性和耐人寻味的思考,提出问题,再借由戏剧的多样化形式,激发人们的思考。


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并不是在做大部分戏剧观众心目中的戏剧。


我常常说,你坐在电影院也好,你坐在剧院也好,你就是一个个体,你是孤独的。即便是十个人去看一个戏,或是你一个人去但旁边坐满了一千个你不认识的人,你还是一个人。因为你看见的东西还是从你的角度出发的,是你的经历给你的一些回馈。这就意味着,当你要面对这些东西时,先要面对内心的自己

林奕华作品海报



04

孤独的人也要往前走


林奕华说,他近期来北京,有了种扑面而来的虚幻感:“我在机场里看到很多人,非常拥挤地涌上来,感觉来到这里的人都是为了钱而来的。”在他看来,北京比从前更光鲜了,“货如轮转”。

 

但林奕华依然保持着艺术家的冷静和思考。从事戏剧工作27年来,他自嘲“从未赚到过钱”。


我们做这种工作,不代表马上就有收成,即使你做到了十分,可受这样那样环境的影响就会扣掉五分,永远是逆流而上的事情。

林奕华与王耀庆


对此,刘若英还曾在微博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我跟林奕华导演生气了”。

 

当时林奕华携新戏《梁祝的继承者们》完成了国内巡演,马上要去台湾地区演出。而这部剧完全是自掏腰包来支付顶级设备与数十位工作人员的成本,票房要达到95%才算持平。

 

她写道:“写到这里还是有点生气,怎么会有人那么执着甚至有点任性的做舞台剧?好吧!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如果这个世界上少了这种愿意相信观众是聪明的,愿意给观众最好的,那么我们会越来越看不到好作品。”

林奕华与刘若英


林奕华很清楚,自己的戏不是给那些进剧场找乐子的人看的。“懂是句号,不懂才是开始。” 林奕华说。


他四处寻找可以与他蓦然对望的人群,而那些人也像是废弃在阁楼很久的弦,等着偶然有一个人来发出声响。忽然共振,彼此欣喜若狂。


这是林奕华做戏剧的初衷,也是要到达的彼岸。


每一场演出结束,观众给我们掌声的时候,大概是最热闹、最愉悦的时刻,但那也是最孤独的。


如果我为了追求掌声去做戏的话,那就糟糕了。因为我可能已经把掌声当成了一种套路,那么,作品的灵魂就不会在作品本身。所以当我听到那些掌声的时候,我知道那会过去的。

林奕华


 “这个时代的人完全有条件将60岁活成40岁的样子,但随着人生的累积,情绪慢慢叠加,突然有一天就满溢了,人突然就老了。”在林奕华看来,这是人生,也是戏剧。

 

他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对戏剧市场看得明明白白。他在担忧,怕在如今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有一天先“死”的会是戏剧,而它所包含的精神会逐渐被遗忘,直至消失殆尽。


现在所有人都要看小品、要看喜剧,他们要看的是不经过大脑思考,就能够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东西,不需要去面对生命中那么多的苦难,更不需要走进剧场,去反思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话剧《聊斋》


娱乐会让人放弃未知,让人失语。他不愿这样。 

 

林奕华开始做“舞台映画”,也就是在剧场里放映自己以往的戏剧作品,他选择那些不被人熟知的内容,以此希望能有一个与观众重拾心跳的平台。


戏剧对我来说是救赎。从希腊悲剧开始,戏剧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帮人们流血,帮人们牺牲。做艺术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摆渡人,你要靠比别人多的经验和比别人多的同理心,把人家撑过河。

2016年,话剧《红娘的异想世界在西厢》被选为舞台映画


莎翁曾说:“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或许在红灯绿酒的现代城市里,鲜少有人愿意透过这面镜子与自己相对。可江面虽窄,风大浪急,总会有摆渡人抵达。


希望,这一程,林奕华能不虚此行。

林奕华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纪萱萱

记者 | 马戎戎  张震宇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自由行走的萨顶顶

  韩再芬:乡音本是黄梅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