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晚记忆 | 杨丽萍:生命之舞永不谢幕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每逢过年,在白族的寨子里,舞狮队走街串巷,到处鞭炮阵阵,鼓乐齐鸣。老百姓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在村寨中心的大青树下且歌且舞,形成一片歌舞的海洋。


这是少数民族独有的欢度年节的方式,也是舞蹈家杨丽萍从小对过年的记忆。



在她心里,每年陪伴中国人辞旧迎新的春晚,就像是家乡“放大了的民俗、民间活动”。


从1988年的孔雀舞到2012年的《雀之恋》,杨丽萍先后七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每年我上春晚我们家人都要看,有一次快到我节目的时候村子里突然停电了,他们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结果到了那边都已经播完了。”


由杨丽萍独创的云南原生态舞蹈艺术,将对自然、生命、爱情、生死的感悟外化为优美的肢体语言。每一次在春晚的惊艳绽放,都将观众引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当中。


▲《文化十分》专访杨丽萍


采访 | 李雅倩

撰文 | 梁珊珊



“开屏”


1988龙年春晚,杨丽萍作为舞蹈《民族大联舞——节日之夜》的特邀嘉宾,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表演孔雀舞,时长仅有一分钟。


紧接着,1989年春晚,杨丽萍作为独舞演员,带来《舞之魂》、《版纳三色》、《孔雀》三个舞蹈片段,均截取自她的独舞作品《雀之灵》,时长近三分钟。


《雀之灵》在当时是挺特别的,它用形象的舞蹈肢体动作,把孔雀、佤族火苗这些美丽的意象展现出来,代表着我们云南人民对自然、对美好的向往。


但舞蹈上电视这件事,在当时还很新颖。因为即便是春晚——当时中国最前卫、最有影响力的文艺舞台——往年也很少会出现单独的纯舞蹈类节目。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推出的第一个舞蹈节目《节日》始,之后的几年,舞蹈类节目几乎都按照这个模式,红火,热闹,规模形式越来越大。而就是这样的节目,每年也仅仅只有一两个。大多数情况下,舞蹈沦为了歌曲演唱的伴舞。


那一年,当娉娉袅袅的杨丽萍跳着相对静态的孔雀舞在春晚亮相时,全国观众都被她充满灵性的舞姿震撼了。



“好像是挺轰动的。”杨丽萍回忆,春晚节目播出后,杨氏孔雀舞的传播之广、反响之热烈完全出乎了她的意料,“这比之前跳一百场都管用”。


回想十年浩劫,孔雀舞一度被当作“四旧”不能登台表演。当改革开放走到第十个年头,是春晚将原生态的民族舞蹈艺术带至普通大众面前。仿佛一夜之间,人们了解并热烈拥抱了孔雀舞,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高雅和美的艺术的饥渴,由此也可见一斑。


作为模仿孔雀姿态的地方舞种,孔雀舞其实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

自然界开屏的都是雄孔雀,那么孔雀舞起初也是由男性演员来跳的。到了我们这一辈,差不多从刀美兰开始,由女性扮演上台。它经历了一个演化,从自然到民间,再到舞台艺术。而我是既保留了民间的那种神韵、韵味,然后又赋予它肢体上一些新的创造。

"


这些创造,大多来源于滋养她长大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西双版纳十年的采风经历。


美丽的洱海之滨,杨丽萍的家乡,那是一个孔雀种群聚居的地方。从童年起,杨丽萍就对孔雀充满了迷恋。她常常躲在菩提树后面,好奇地观察着这披着七彩花衣的美丽生灵。留意它们走路的样子,琢磨它们的神态。这些零星的印象是杨丽萍后来创作孔雀舞最初的启蒙。



"

孔雀很像我们东方人。少数民族对孔雀就像对凤凰一样,觉得它象征着吉祥、唯美,还有灵性和骄傲。孔雀身上几乎聚集了我们所要追求的、所能想象到的一切美好的因素。

"


“姑娘爱唱歌,三天不唱嘴痒痒;小伙儿爱跳舞,三天不跳脚痒痒。”作为一个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白族姑娘,跳舞是杨丽萍与生俱来的天赋。她从小就喜欢看村子里的长辈们跳,无论婚丧嫁娶、求雨、打渔插秧,村民们都要跳舞。


后来杨丽萍进了西双版纳歌舞团,随后深入乡间生活了整整十年。她与其他舞者们一起走村串寨,跟老百姓同吃同住。


"

那时候自然环境还没有被破坏得很严重,有热带森林、有孔雀、有大象、有村寨。当地人都很质朴,家家户户都不用锁门。我们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用歌舞这样的方式交流,感情很融洽。

"


她亲近孔雀,听当地的老人讲“孔雀公主”的神话,那些会跳孔雀舞的民间舞者,让杨丽萍心生崇敬。

"

在村寨里面,我会去寻找传说中的金湖,就是孔雀喜欢的有荷花、有菩提树的那些地方。我常常躲在水边,等那些孔雀,在它们交配的时节,看它们开屏,翩翩飞舞,观察它们怎么戏水,梳理毛发,我觉得太美好了,让人陶醉。我那时候就在想象,它们走过的地方,荷花一朵朵开放,它们在月光下起舞,尾巴长长的就像凤凰……

"


《雀之灵》,包括杨丽萍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汲取了在西双版纳十年采风生活的营养。


1986年,《雀之灵》拿到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第一名。而春晚导演组也是因为观看了这支完整的舞蹈,才拍板将杨丽萍推上了春晚。


杨丽萍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从春晚走出来的第一位舞蹈明星。仿佛一夜之间,人们记住了这位跳孔雀舞的“孔雀公主”,而孔雀舞,也从一个小众的民间舞种,开始逐渐走向大众,甚至走向世界。

 

▲1990年,杨丽萍曾应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邀请,在闭幕仪式中表演独舞《雀之灵》


轮回


2012年,又是一个龙年春晚,杨丽萍与搭档王迪梦幻演绎了舞蹈《雀之恋》,被誉为“2012年春晚最美节目”。从《雀之灵》到《雀之恋》,杨丽萍在春晚的舞台上,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轮回。

 

▲2012年春晚舞蹈《雀之恋》,表现了两只孔雀的缠绵和爱恋

 

为了让舞蹈节目跳出以往晚会中作为“配菜”的尴尬,多年来,春晚导演组一直在各地发掘优秀作品,先后也曾捧出了《千手观音》《俏夕阳》《飞天》等舞蹈佳作。但在诸多舞蹈类节目中,杨丽萍充满浓郁民族风的舞蹈始终独树一帜,从未让观众和春晚导演组失望过。


那一年,总导演哈文找到杨丽萍,商议上春晚的舞蹈节目。起初,哈文推荐杨丽萍来跳春晚剧组特别策划的舞蹈《龙凤呈祥》,但杨丽萍以“我不会跳凤凰”的理由拒绝了。她转而推荐了自己正在排演的舞剧《孔雀》,从中选取了一段表现两只孔雀爱恋缠绵的双人舞——《雀之恋》。



《雀之恋》是我相对比较成熟的作品,雅俗共赏,又很新颖,很适合这个舞台。


杨丽萍说,每次上春晚演出她都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没有把握的话我一般都会谢绝”。“我上去不是为了混个脸熟,我必须有作品拿得出手,同时还要符合春晚的气质,这样才能对得起观众。”


她很珍视春晚的舞台。这段舞蹈最终也被春晚选用了。


但对于时长问题,哈文提出能否压缩到三分钟,杨丽萍的态度很坚定。为了保证一支舞蹈的相对完整性,“不想被拆得支离破碎”,那至少需要五分钟时间。


对于以语言类节目取胜的春晚来说,一个五分钟的舞蹈类节目的确很奢侈。但经过反复沟通,哈文尊重了杨丽萍的想法,“就按你说的来”。杨丽萍很感慨:“我可以有一次完整的表演了。”


因为春晚直播存在诸多未知和不确定性,很多演员不得不面对节目临时被调换顺序甚至拿掉的状况,但杨丽萍坦言自己从未“遭遇过这样的险境”,“再怎么样也不会拿掉我的作品”。这也是她与春晚剧组长期以来建立起的默契和信赖。


二十多年间,春晚发生了很多改变,无论是在节目内容的编排上,还是现场舞美效果的呈现上。回忆第一次上春晚,杨丽萍坦言,那时候舞台不大,布景相对简单,现场也没有多少灯光,“还是大白光”。观众所有的视线只得聚焦在舞者身上。


而时间来到2012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央视春晚的舞台愈发唯美大气。舞蹈《雀之恋》本身是一个注重舞台整体视觉感受的作品。在这里面,舞蹈成为融入整体视觉画面和色彩中的一部分。


在舞美创意上,以深蓝色主色调的森林为大环境,画面中间变幻成月光映衬下的凤尾竹。当月亮从天幕缓缓运动到弧幕,蝴蝶在竹丛中飞舞,光晕徐徐升起,营造出唯美的“双雀”恋爱环境。抵达高潮时,孔雀开屏动画将舞蹈之美衬托到了极致。



为舞蹈增色不少的两位舞者身上的蓝色羽毛裙裾,出自设计大师叶锦添之手。他曾在采访中称,那是他这辈子做过的最难的衣服。当这件十几斤重的羽毛裙在杨丽萍身上活起来,一寸寸地摇动时,“孔雀”的形象也愈发空灵、美丽。



除此之外,《雀之恋》还加入了现代人体彩绘和口技,这些都是为了尽可能地丰富舞蹈的表现力。


"

做艺术就是要创造,绝对不能固守,一味地遵循前人留给你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舞蹈和艺术不停地进行创新。作为一个舞者,理应多涉猎一些艺术表现形式。

"


最终,当杨丽萍和王迪身着孔雀装,配合着舞台上蓝绿色、仙境一般的场景舞蹈时,那画面简直美到了极致。虽然杨丽萍是艺术圈出了名的“精益求精”,但对这次春晚的表现她也很满意:“这个节目还是比较完美,比较整体。”


土地里长出的舞者


在杨丽萍众多的春晚记忆中,也留有一个小遗憾,那是1993年她与搭档陆亚演绎的双人舞《两棵树》。舞蹈通过两棵互相缠绕、枝杆相依的树,讴歌自然的美丽、爱情的伟大。



舞蹈的最后,是两位舞者相互拉扯的动作,“很漂亮,也很有创造性,是具有符号性意义的一个动作”。在春晚直播时,现场导播因为紧张过早将镜头切换至观众席,失掉了那个结尾的动作。


虽然春晚导演组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她致歉,杨丽萍也表示了理解,但追求完美主义的她心里难免存有一丝惋惜。好在《两棵树》当年在观众投票下,获得了春晚最受观众喜爱节目的第一名,而且“十几二十几年过去了,出去演出还是不断有人跟我提起这支舞”,这让她颇感慰藉。


推荐!杨丽萍舞蹈《两棵树》七分钟版本


其实早在上春晚之前,这支舞就被杨丽萍带到台湾演出,一时风靡宝岛。


那时候两地还没有正式开始对话交流,我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作为舞者,作为做艺术的人赴台表演。第一次接触我的舞蹈,台湾人民也觉得特别新奇。


演出后的轰动也曾让杨丽萍陷入舆论的风波,“很多人说怎么是她第一个去了台湾”。“《两棵树》在当时是很应景的,它是象征两岸关系的两棵树,有‘连理枝’的意味。”


《两棵树》的创作初衷,却来自于她对自然一贯的一往情深。她到自然中去观察连理树生长的姿态和枝杈摇动的样子,取“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意,创作出《两棵树》,将一对青年男女比喻成连理枝,通过两位舞者一刚一柔的肢体语言,歌颂灵肉交融的爱情。



《两棵树》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种对爱的向往引起了共鸣,而且婀娜的舞姿也符合东方人独有的审美神韵。


杨丽萍曾经说过,作为一个舞者生活在这个世上,非常有福气。因为舞者可以把爱用舞蹈表现出来,如对太阳、对小草、对树木的爱,也有男女之爱,就像《两棵树》。


杨丽萍曾为春晚量身打造了几部舞蹈作品,包括1992年的舞蹈《瑞雪》,1998年的《梅》,2006年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些传统文化中美好的意象,同样倾注着杨丽萍对自然的热爱。


"

在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特别喜欢用一些自然景象,比如像孔雀、蝴蝶、牛、鱼等等,去表达美好的寓意。而这些又是很容易用肢体去捕捉到的,所以我从早期就更喜欢花鸟鱼虫。

"


在杨丽萍的意识里,大自然是最美、最真实的存在。


她觉得,只要舞者能用心去接受原生态的讯号,再用最朴实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就能够构架起人类的最美。


"

一只蝴蝶、一个小蚂蚁、一片树叶……它们都在指导你,只要你认真地去看。你就知道,哦,这是一种节奏。蚂蚁在排队,散开,又聚拢,你就知道这是队形。云的涌动可以是你的身体,河流遇到石头,这就是结构:因为水一直是哗哗流的,突然碰到一个石头,咔一下,你的舞蹈里也是这样,不能一直平铺直叙,要有冲突。

"


舞蹈不仅是杨丽萍痴爱的一门艺术,更是杨丽萍的人生仪式。



当她模仿自然的舞蹈在春晚尽情绽放时,不仅给观众带来艺术与美的享受,更传达了一份发自心底的美好祝愿——从喧嚣世事中沉静下来,去大自然聆听万物生长的声音,鸟唱歌的声音,蝴蝶振翅的声音……与自然的亲近、相处,是当下每个人都应该上的一课。

 

将原生态舞蹈传承下去


除了在春晚上看到的杨丽萍经典舞蹈,由她创作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被誉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巡演。



《云南映象》将原生乡土歌舞精髓,与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70%的演员选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出服装也还原于各民族的民间着装。


杨丽萍曾经向春晚导演组推荐过《云南映象》里面的一个经典作品——《高原女人》。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这个表现高原女人艰辛与崇高的故事,最终因为与春晚强调喜庆、欢乐的氛围不符而未能入选。


虽然与春晚擦肩而过,但《云南映象》从2003年首演至今,长演不衰。国内上演5000多场,好评如潮,在美国等十几个国家也相继举办了数百场,引起巨大轰动,如今俨然一张广受赞誉的“中国名片”。


也是因为《云南映象》,使得“原生态”表演在千禧年之后大受欢迎。


"

我觉得原生态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信仰、民族性的保持。当时我提倡这样一种概念,就是希望把人们从对民族文化遗忘的状态,拉回到寻找、保护、传承的状态里。

"


2012年《雀之恋》之后,杨丽萍再未上过春晚。很多观众希望在春晚舞台上再看到她,她笑着回应:“我希望大家不要总是盯着我,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嘛。”



虽然如今她将更多的精力转向了幕后,但她希望云南原生态民族舞蹈能继续在春晚舞台上发光。


“在民间,传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不能总是一个人,你要传给下一代。”杨丽萍说。所以,当2014年春晚导演组再找到杨丽萍时,她把徒弟小彩旗推上了舞台。


"

春晚讲究辞旧迎新,这其实是一个时间的概念。通过肢体的不停旋转,其实暗示了整个宇宙、整个时间都是流动的,都是一个圆,包括我们的生命循环也是如此。


如果能够契合这个春晚的钟声,这个转就不空泛了。

"



小彩旗很小就参演《云南映象》,舞蹈功底深厚。杨丽萍提出让小彩旗作为时间使者,在春晚舞台上旋转跨年的想法,“这是小彩旗天生的技艺,她甚至一直转八个小时都没有问题”。这个创意最后也成为当年春晚的一大亮点。

 



对于杨丽萍而言,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是一场生命的历练。


在春晚舞台上,她用独特、精湛、优雅的舞姿,留下一个又一个跨越时代的美丽经典。


而在惊艳了整个春晚岁月的同时,她的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也在春晚的见证下,起步,成长,成熟。



而今六十岁的杨丽萍依旧与舞蹈相伴,她说:“演出总会有结束的时候,但我生命中的舞蹈永不谢幕。舞蹈是随时随地的,舞台可能在一棵树旁,一朵云下,月光和星星,都是聚光灯。一个真正的舞者,是在心里跳舞的。”


※ 部分素材参考于网络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李雅倩

编辑 | 梁珊珊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春晚记忆 | 苗阜:春晚的开放与包容成就了我的梦想

   春晚记忆 | 霍尊:春晚牵系着我们一家人的爱与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