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我一年360天,天天在“写”提案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昨天,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5位政协委员就“新时代政协履职”回答记者提问。有记者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问:“您是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


吴为山表示,中国文化里所包含的这种普遍的情怀和智慧,以及创造力,是为全人类共享的。“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外国人的喜欢,最重要的是我所依赖的、所根植的中国文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欢。”



30多年来,吴为山以中国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目前已经创作500多件。他创作的老子、孔子、杜甫、李白等中华历史人物的雕像,在世界许多国家矗立。“这些人物饱含着中国文化精神,他们的脸上刻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


今年“两会”,吴为山带来了什么提案,来看《文化十分》记者对吴为山的专访。



撰文 | 赵亮


“政协委员”与其他身份不同

01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美育工作方面,他提交了关于“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借美育之力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等提案。


从2008年开始,吴为山连续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担任委员,并在本届全国政协担任常务委员。他已经交出了近三十份提案、近十篇大会书面发言,以及五六篇民情民意的报告。


吴为山提交的提案都客观、及时,具有建设性,比如:“书法进中小学课堂”、“城市雕塑的科学化管理”,以及“用经典作品传播中国精神”等。这些提案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和及时反馈。                       


吴为山是国际著名雕塑家,他同时有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等多个头衔。虽然身兼数职,但在吴为山眼中,全国政协委员的工作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吴为山:

自己政协委员的这样一个身份和角色,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吴为山委员在“两会”


多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也让吴为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对社会的各种现象,都会多一些思考。他希望对社会当下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建议。提案不是他上“两会”之前才写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成果,是一种习惯性思维。


吴为山:

我一年360天,天天在“写”提案,只是没有书面写出来而已,上会之前是把它成文了。


把这种习惯性思维,化为自己的行为,这个才是快乐的,才能够真正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政协委员。


△吴为山委员步入会场


重要的是培养“美术馆馆长”

02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责任在肩。吴为山常常深入基层调研,他发现,现在各个地方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剧院、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136家,目前仍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


然而,吴为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文化场馆空间有了,名字有了,里面的东西却还没有。


△吴为山深入考察调研


吴为山:

特别有一些地方的大剧院,我去了以后冷冷清清,就几个管理人员,我了解到他们一年也没有几出戏,美术馆也是这样,很少有好的展览,也没有什么藏品。


早在前几年,吴为山就写过一个提案,说的就是乡村文化站的“空壳子”现象。没想到,现在这种“空壳子”现象在许多城市里进一步升级,表现为“无藏品、无人员、无活动”的“挂牌馆”、“空壳馆”。

 

吴为山认为,这一问题的背后,是管理人才缺乏的现实。

 

2016年以来,美术馆从业人员呈现零增长态势。2017年,全国美术馆从业人员4576人。


“小马拉大车”现象日益突出。全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基层文化馆都面临着类似的矛盾——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而文化管理人才培养却难以跟上。

 

因此,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是“美术馆馆长”的培养成为了当务之急。


吴为山:

关于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的培训,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一些行政干部学院可以开设一些学习班


另一方面就是国家重点文化机构,像美术馆、大剧院这样的场馆可以接收一些地方性文化场馆的馆长或者一些新的管理人员来进修,开设一些专题性的班,比如美术馆馆长班、剧院经理班一类的。


中国美术馆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中国美术馆是全国首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美术馆,吸收35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来到中国美术馆。“我们就有美术馆管理这样一个专业,这样一个研究方向。”吴为山说。


△中国美术馆


大力培养管理人才,文化设施才不会变成一个空壳。吴为山不仅在中国美术馆做出了实践,更是在全国两会期间,将这一想法形成了提案。


今年两会,吴为山提出“关于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提案。他认为,各地应结合不同的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制定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多措并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是美术馆馆长的培养,增强他们满足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能力和为基层服务的自信心。


社会美育是一项终身教育  

03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目的是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说到底,还是要为人民服务。


举办更多更好的展览,一直是吴为山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工作重心之一。他尽可能整合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活动,为观众提供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的平台。


两会期间,“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展”正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从全国征集的六百多件作品当中,中国美术馆选出了两百多件进行展览。


策展思路源于十九大报告对于民族大团结的论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美术馆动员全国所有的雕塑家来共同创作这个题材,围绕五十六个民族人民的情感生活、价值追求、理想追求等来描绘他们、塑造他们。


 吴为山 大草原(蒙古族) 113×64×121cm 树脂着色 


张得蒂 小达娃(藏族) 31.5×42×44cm 铸铜 1980 中国美术馆藏


待展览结束后,中国美术馆会将好的作品推荐给全国各地的美术馆,让更多地方的观众能够欣赏到雕塑艺术的魅力。


吴为山:

考虑到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都汇聚到北京,他们休闲的时间来看看这样的展览,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创造。


 张克端 冬季草原(蒙古族) 148×126×70cm 石膏 1985


在中国美术馆,像这样的展览有很多,也经常举办。


201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美在新时代”典藏精品特展;201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美美与共”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


吴为山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与参观展览的群众的接触中,深切感受到民众对美的向往,而且是那么热烈。


观众们看展的热情令人难忘,有在子女的搀扶下来看展的,有冒着零下好几度的寒冷啃着面包在外面坚持排队的。


馆内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前面,观众们常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场面火热吴为山走到大厅里面,好多观众拉着他要留影、要感谢他。


吴为山:

“馆长,我们感谢你,我们永远感谢你,你办这么好的展览,有这么多的好作品……”所有的观众由衷地讲感谢,我真的是热泪盈眶。



△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


△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


观众的热情让吴为山感动,他们都希望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加强新时代美育正当其时,需要重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


吴为山:

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机构等所起到的作用,不是一般意义上“只为拿到学校文凭”的教育,而是一项社会教育、终身教育。


因此,今年两会,吴为山尤其关注新时代美育工作。他说,通过策划举办越来越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展览来活化经典,吸引观众,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才能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传统经典要进教材

04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必须从“小”培养。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从古至今、从过去走向未来,很大的决定力量在于“传承”。


吴为山不仅关注公共美育,更关注下一代的美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好下一代,教育好下一代的关键是教材。”


他从各个地方编写的教材中发现,当今中小学生的许多教材中,存在西方经典大于中国历史传统经典的倾向。外国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介绍偏多,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介绍得还不够充分,对中华民族生命理想、中华美学精神以及中国精神的阐述还不够深入。


吴为山:

我认为应当加大中国经典的比重,让学生感佩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和文化的深厚与灿烂。这样,文化自信、中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就不是一些空泛的名词。


一些经典教材中的做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在地理教材中使用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在思想品德教材中融入雕塑《雷锋》;在历史课本中所用的老子、孔子等经典绘画或雕塑……这些优秀艺术作品的运用,都获得了文字说明难以企及的感染力和学习效果。


吴为山:

我们自己小时候,在这个语文书、政治书、以及其他方面的书发下来之后,最喜欢翻的就是里面的插图,特别是小学阶段很多文字还不懂、作文还不会,但是就是喜欢插图。这个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教材,它能让人记一辈子,记终身。


博物馆、美术馆蕴含着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与艺术资源,应该有机地与中小学美术教材及其他学科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认识更多中华艺术瑰宝。


吴为山:

比如小学教材里应多用一些经典美术作品作为插图,像李可染《万山红遍》、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关山月的《绿色长城》等,应广泛地收入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地理教材、历史教材和美术教材。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李可染 纸本水墨设色 1973年 69.5×45.5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为山认为,将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又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美术作品整理出来,使它们成为中小学美术教材和其他教材中的典范,这样就能够打造出经典教材。


因此,今年“两会”,吴为山提出了“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借美育之力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提案,要借助于美育的力量,通过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在美术及其他学科的教材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正如吴为山所说,中国艺术作为一种直指心灵的世界性语言,推广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它通过丰富的视觉形式、多样的交流渠道以及适宜的对话语言等融通中外的新表述,实现中外文化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让全世界的观者都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018年5月5日,吴为山所创作的《马克思》雕像在德国揭幕,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今天我们的国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我们更应该要强调文化自信,要用文化使一个民族凝聚起来。同时,我们也应站在国际社会的角度,宣传好中国文化,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改革开放的创新文化结合起来,推向世界。”


△《马克思》雕像在德国特里尔揭幕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美育工作更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以美立德,以美树人,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养性,以美怡情,以美治言,以美导行,用美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沉淀文化自信沃土。”

❖部分资料及图片摘录自网络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责编 | 梁珊珊

编辑 | 赵   亮

记者 | 李雅倩 邵莉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万捷委员:博物馆与数字化建设

朱乐耕委员:艺术介入乡建要留住传统文化的基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