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忆先人 | 田汉:中国的戏剧魂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剧作家、歌词作家和诗人,中国话剧运动的重要奠基人、戏曲改革的开拓者,我国早期革命音乐和电影事业的优秀组织者和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他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全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人民铭记田汉,记住了凝聚其中深深的爱国情怀。


清明节前夕,《文化十分》记者专访了田汉的后人及执导话剧《狂飙》的田沁鑫导演和田汉的扮演者辛柏青,讲述他们所理解的田汉。


撰文 | 桂姝蕾



壮心如火


在湖南长沙东乡以东大约六七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偏僻的村落,名叫田家塅,这便是田汉的故里。田汉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丧父,家里的生活一度难以维持。母亲含辛茹苦,坚持让田汉受教育,送他进私塾和枫林港清源庵的一所学堂学习。


在这里,田汉开始陆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一些现代知识,他对学校里学到的新鲜事物感到极大的好奇,仿佛闯入了一个不同于贫苦生活的新天地。


一年下来,田汉的学习成绩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爱才心切的老师主动推荐他到长沙的选升学堂去深造。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田汉和许多同学已不满足于选升学堂的相对保守,而更向往思想和风气都比较活跃的修业学校。


长沙修业学校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田汉和他的同学们被培养起来的报国救国的信念很快有了实践的机会。


田汉参加了学生军,但随着南北议和、宣统退位,那支包括田汉在内的、有着爱国情怀的青年学生军解散了。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田汉


1916年秋天,田汉在辛亥革命元老、舅父易象的帮助下,踏上了赴日本留学之旅。到了东京,田汉先在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处当抄写员,并在舅舅的指导下学习日文。他勤奋好学,很快便考入了东京高等师范人文科,学习英文。


在日本,田汉苦读了很多新的理论著作,接触了民主主义、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思潮,他的民主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也不断增强。在这个时期,他也特别注意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1919年,田汉加入了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又和郭沫若一起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田汉推崇至诚和忏悔的人格,他所写的第一首白话诗《梅雨》,堪称是青春少年最为典型人格的公开自白。在诗中他这样进行自我解剖:


“我有时觉得我‘壮心如火’

我有时觉得我‘眼光如炬’

……

我就做‘荣誉之子’归故乡”


1920年他创作的四幕话剧《梵峨璘与蔷薇》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灵光》则在东京有乐座演出获得成功,由此开始了他在剧坛曲折前进的战斗生涯。



学子归故乡


因为舅父被军阀杀害失去经济来源,田汉与妻子易漱瑜不得不结束学业回国。1922年9月,田汉与妻子回到上海,创办了南国半月刊。1927年,大家推选田汉担任上海艺术大学校长,带领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举办沙龙艺术活动,并在小剧场组织即兴式的戏剧演出,将文艺戏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汉之孙  欧阳维:

他在日本和郭沫若成为了好朋友,到了回国以后又认识欧阳予倩、徐悲鸿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搞艺术沙龙。谈戏剧问题、艺术问题。


当时他们虽然是艺术家,但是非常关心政治,关心整个时局,一帮家国情怀很重的青年,想冲破那种沉闷的气氛,所以他们就开始搞《南国》,有人称为戏剧运动。


1926年4月,田汉与唐槐秋、顾梦鹤、陈望道、宗白华、黎锦晖等发起成立“南国电影剧社”。1928年1月,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三人在上海霞飞路徐悲鸿宅,经数次深谈,决定筹建“南国艺术学院”,他们希望“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的青年做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决心培养出一支有训练、有朝气的艺术队伍,并且是为青年服务的,决不“依草附木”,不允许出现“乌合之众”。


△民国“岁寒三友”雕像(左起: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


田汉之孙  欧阳维:

田汉当时的理念是不唯学历,有艺术有天才就行。所以一大批有志的艺术青年,冲破了当时那种沉闷的气氛,整个国家带来新鲜的气息,并且开创了培养艺术人才的先河。


大批有志青年得到了一种非常好的启蒙性艺术教育,包括家国情怀的教育。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努力的方向。


当时条件艰苦,南国艺术学院位于西爱咸斯路(今上海市永嘉路371号)上一处简陋的小楼。为了建一个小剧场,田汉带领他的学生们自力更生搞建设,将楼上的包厢打通,改建为小剧场。又在商店购置廉价布匹,亲自与学生一起缝制幕布,边做边说:“自己创造,自己享乐,所以愉快。”他又亲自买来湘妃竹桌椅、兰草多盆,将办公室、会客室布置得潇洒脱俗,幽香四溢。从此,兰草生香自成风味,成为“南国”之名的象征。



创办南国艺术剧院之初,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也让田汉对于艺术的追索产生了思考:艺术家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怎么去生存?怎么去抗争,怎么去奋斗?


田汉之孙  欧阳维:

怎么样把艺术性和大众接受度结合起来,是田汉在创作当中,充分考虑的事情。他觉得艺术实际上是处理好灵与肉的关系,这也是他的人生观的一部分。


他觉得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给人美好的向往,对苦难的解脱。实际上他的很多作品,既有艺术性,也有社会性。通过艺术表现,完全能够达到艺术性,跟大众的结合度相结合的效果。


他不仅在新兴话剧界团结了一大批演员、导演、编剧、舞美等从业人员 , 而且在旧戏曲界也结交了许多艺人 , 得到他们的信赖与崇敬。


△1929年南国社在南京


田汉在热爱艺术、热爱戏剧的初期,对女性题材,对妇女运动就很有研究,并创作了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


田汉之孙  欧阳维:

实际上他非常欣赏西方的艺术,同时他又不排斥中国原有的东西。只要不是桎梏或者限制人们思维和自由的,他就很喜欢。那些旧礼教、旧宗教,他不要,但是里边艺术的东西,那种文化传承的东西,他要。


在整个“南国 ”时期,除两幕话剧《黄花岗》之外,田汉创作的剧本有《湖上的悲剧》《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和《南归》;翻译改编剧《莎乐美》《卡门》;现实题材话剧《名优之死》《火之跳舞》《江村小景》等; 历史剧《孙中山之死》《林冲》《雪和血》等。


△《莎乐美》剧照

 

有人说:“没有一个现代中国戏剧家在二十年代享有比田汉更高的声誉了。田汉获得盛名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将自己的剧作与混乱不定的时代情绪和与气质融为一体。他的剧本不但反映了时代,而且给予时代诸多的影响。”



家国情怀


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田汉成为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的领袖。国民党当局继禁演《孙中山》, 禁演《卡门》, 搜查“南国”社址之后, 于1930年9月下旬查封了“南国社”。当局的迫害和形势的鼓舞,使田汉宣告“转向”。


田汉之孙  欧阳维:

我觉得有几个突出的事情使他向左翼方面转。一个是大的历史背景,他说如果是再坚持原来南国社初期那些以自我为中心、伤感唯美的艺术作品的话,就难以反映社会现实了。


再一个就是说南国社本身,南国社本身很多的朋友也催促着田汉应该更接触社会实践推动,包括社会革命。


当然他的这种思想基础是大众的,是想建立新中国的。所以走向左翼,我觉得也是必然的。


1932年春,田汉经党组织的考察,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田汉负责开展党领导下的左翼戏剧运动。田汉曾说,戏剧不能有气无力地守在实验的小剧场里,而应杀到民众中去,杀到社会大剧场去。


田汉之孙  欧阳维:

从当时中国的国情来讲,戏剧这种形式是唤起民众的一种最好的办法。他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他的想法,能够跟人民产生共鸣。


他说中国人太苦了,得有点希望了。通过艺术形式来缓释人民内心的痛苦,这是他一种救人的方式,让他们能够感觉到美和希望。


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很冲动,很感性。所以他不是不知道政治,他选择了做艺术,但是他不会忘了艺术跟社会和政治的关系。


他尝试用话剧作为武器来宣传革命,将生活中之所见所闻与所感用戏剧形式表现出来,鼓舞民族斗志。在这方面, 他确是一位特别能战斗的战士。


△《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此后,党和人民给予他巨大的认可和信赖:将他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正是这支雄壮歌曲的旋律承载将他的“少年诗心”与“家国情怀”融入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洪流之中。


《狂飙》:立体展现田汉的一生


2001年话剧《狂飙》的创排初衷,是田沁鑫有感中国缺少反映大艺术家的传记类影视戏剧。取名“狂飙”,则因为早期为中国话剧做出努力的先驱,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也受到西方狂飙突进时代的影响。


△2001年,田沁鑫与《狂飙》演员袁泉、辛柏青、朱媛媛、师悦玲、陶虹合影


田汉在戏剧创作生涯的早期和中期,曾自诩为狂飙突进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狂飙”一词,契合田汉和那一代的戏剧人的精神。

田沁鑫  话剧《狂飙》导演、编剧: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觉得这是一种穿透力和豪迈的激情,有着极强的热情和一种信仰支撑的写作方式。我们在写田汉这个人物的时候,认为这个歌词写得实在是,力量饱满,穿透力极强。


我不知道生活里面会不会遇到这么热情的人,这么昂扬的人,这么不畏困难的人,这么爱交朋友的人。他能够把戏曲推广到全国,所以我对他挺感兴趣的。


对于广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来讲,只知道国歌,知道他是词作者,不知道他是剧作家,对中国戏剧有着这么突出的贡献,这件事情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话剧《狂飙》首演于2001年,田沁鑫带领彼时刚刚走出校园的辛柏青、袁泉、朱媛媛、小陶虹等演员,以“国歌”词作者田汉狂飙突进的一生为主线,讲述田汉四段感情,回顾中国早期戏剧发展历程,带领观众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原版《狂飙》演员袁泉、陶虹、辛柏青、朱媛媛、师悦玲(右起)


辛柏青:

一开始我对田汉只有一个印象,他是国歌的词作者,其他的一概不知道。我记得那时候好像看了一本书,就讲田汉的,这么厚一本书,每天就捧着就在那看。


我们排练场里贴了一堆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田汉穿了一身西装,一头长发被风吹着,就那个劲儿,带着桀骜又有清秀和书卷气,似乎还有点江湖气,很多种气质混合在一起的那么一个人,然后每天我到排练场以后就出神地跟那张照片对视一段时间。 


那时候我每天都在跟他交流。 不光是理性的认知,还有精神上的沟通和跨时空的一种交流。


“他纯粹浪漫而且宽厚,有点不谙世事,他坎坷的经历和生活,就是源于他的纯粹。剧里有一句台词,我到现在还记得:‘我要的就是那么点颜色,偏红不对,偏蓝不对,偏紫也不对,就是那么点颜色。’他追求的那种东西是到极致的那种,你说完美也好,偏执也好。”辛柏青说。


△话剧《狂飙》中辛柏青饰田汉


《狂飙》是一部诗化、写意、富有想象力、激动人心的作品 , 表现了一个时代、一个人物奔腾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舞台的自由时空内,与他生命紧密相关的人和事,他所钟爱的戏剧,他对革命的热忱,他对爱情的追求与困惑自如转换,刻画了一个富有魅力的田汉的舞台形象。


END


夏衍曾把田汉称为“中国的戏剧魂”,这不仅指出了田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田汉所代表的艺术人格和精神力量,影响和引领了整整一代中国的戏剧人。


从早期哀伤和唯美的文艺创作到后来充满艺术救国理想的戏剧作品,让田汉成长和改变的,正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与热爱。艺术家也只有关注国家与命运,创作才真正有了土壤和根基,也才能为后世留下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


田汉精神并不只是一份遥远的记忆,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社会担当、追求艺术的自由精神和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段   译 

责编 | 桂姝蕾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仲代达矢的演员人生:保持热爱,毕生冲刺

主播专栏 | “沈大师”走红:如何面对“媒介崇拜”是我们的必修课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