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电影主题论坛|郭帆:相信未来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4月14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了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承办、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共同协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电影主题论坛:《光影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


论坛上,提到对未来电影行业的畅想,《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讲述了一个略带“科幻感”的故事:“我们十年,十五年后还会不会用这样的方式看电影都是一个问题。到那时,我们可能会戴个VR的头盔,可以看最大的MAX,还可以通话、交谈、共看一部电影。”


《找到你》导演吕乐笑着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还是不希望那样与郭帆导演一起看电影,我还是想闻闻他的气味,摸摸他的胡子。所以我还是会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去揭示、去提问。”



毋庸置疑,中国电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国电影的总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到2018年的609亿,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世界电影生产大国。


或许时间会冲淡人们的记忆,但电影那些事儿、那些人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所以,留住光影记忆,点亮新未来便是“光影七十载,奋进新时代”电影论坛的初衷。


撰文 |张 文



01


2018年——

“现实主义”电影“大年”

论坛现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主编陆邵阳上台发布了由111位委员共同推选的2018年十部优秀影片(排名不分先后):《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无名之辈》《影》《无双》《邪不压正》《江湖儿女》《阿拉姜色》《爆裂无声》《找到你》。


值得一提的是,推选的十部影片中有五部影片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评语中写道:


《我不是药神》——通过原型故事的巧妙改编桥接商业电影叙事套路,达到“笑中带泪”的叙事成就。



《无名之辈》——讲述的是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呈现的是大世界的生命态度。在这部充满着黑色幽默质感的影片我们看到的是勃勃生机与对命运的不懈抗争。



《江湖儿女》——故土、霓虹、飞碟、公车与山西话等文化景观等并置、混搭、形成了对贾樟柯“电影宇宙”的阶段式总结。《江湖儿女》传递出切割不断的现实关怀与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愁。



《邪不压正》——影像有力,意蕴悠长,给人直接、纯粹而独特的感受。这部充满艺术想象力的作品既是对历史的一种个人化言说,更充盈着一种令人回味的现实主义味道。



《找到你》——婚姻、家庭、育儿与职场的博弈,是当下女性的生存现实。双女主的设定,打通了底层女性和职场女性的现实困境,展现出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制作诚意。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

过去一年,我们现实主义作品创作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非常强的、自觉的现实主义精神。


《我不是药神》,几乎垄断了各大奖项,无论评分还是评奖,都在市场当中得到很大认可;《找到你》则讲述了女性在社会与家庭当中遭遇的危机和困境。


有些看起来是历史题材,但取材却来自真实的人物细节和行为,比如《无问西东》。有很多优秀作品,像《江湖儿女》《地久天长》都得到了市场不同程度的认可。


究竟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主义精神,未必它是现实题材,但它仍然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现实焦虑、现实困境的积极关注;第二是“非现实”现实主义,虽然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表达的故事和任务是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尹鸿说。


尹鸿在现场演讲《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探索》中谈道:“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创作的主旋律作品,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人物都先天的‘高大全’,从概念上来讲,很难与普通观众直接产生共鸣,很难进入市场。


“去年发现有一种类型的作品其作品的意义远远没有被评论界充分地阐释。”尹鸿谈到。他举了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的例子:“有寓言体,看起来广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完全写实创作手段的作品,但里面充满了现实寓言,包括对当下中国社会和更形而上的思考和总结。”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曾说:“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基本都是取材自真实故事”。


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的《三块广告牌》导演编剧麦克唐纳曾提到电影的灵感来自二十年前,他在英国搭出租车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块广告牌,上面的文字寂寞又让人心痛,来自一个女儿惨遭奸杀的父亲。这位父亲一生无法释怀,除了刊登广告指责警察,每到女儿生日,会在报纸上刊登对女儿的生日祝福。



麦克唐纳一直无法忘记这个广告牌带给他的感觉,他不断构想着广告牌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故事可能发生的场景。终于,他选择了这样一个小镇,将这个令人痛心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虽然影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很多情节也非常戏剧化,但那些强烈的爱与恨,那些滔天的愤怒与痛苦,却自有真实的力量,令人感动。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绿皮书》用一种相对“温和”的叙述模式,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问题。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其中著名的钢琴家唐雪利是一个住在纽约的黑人,故事中的两位原型,更将这段友情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找到你》导演吕乐从1993年起,他与张艺谋导演多次合作,担任《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影片的摄影指导。2013年伊始,吕乐以一部风格独特的短片《一维》,再次以导演身份创作电影。2018年,吕乐带来两部导演作品《找到你》《速求共眠》。他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主义,在提到未来的创作愿景时,他说:“我希望我自己还是接着拍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揭示、批判和提问”。


《找到你》剧照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

回顾最近十几二十年,世界各国的电影,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越来越多,都是主流作品。一种是完全是真人真事为主,还有一种是根据真实事件加以虚构改变的,两种不同形态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这也是今年中国电影给我们大家特别重要的启示,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好的舆论环境和产业环境,让中国电影更好的继承、发扬、传接下去。


02


未臻完美的“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前,电影主要创作群体集中在上海。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成为了新中国电影的一个基本诉求。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英雄人物塑造成为了最大亮点。



新中国电影的最大成就,就是我们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电影市场发行体系,不仅扩展到了城市,而且扩展到了农村。


建国初期举办了多期的电影放映培训班,让全中国的观众都能看到中国电影。在电影的叙事模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大多数的观众看懂、接受、受其中表达的感染和鼓舞,这也是一个基本的美学诉求。


60年代,《冰山上的来客》《大闹天宫》《小兵张嘎》等这些电影无不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片中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成为经典曲目,传唱至今。


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他们的影片因开创了新的风格而广受好评。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和《天山传奇》都有着上亿的票房。


电影《芙蓉镇》所讲述的故事从1963年开始到1979年结束,这是正处于各种运动的高峰期。位于湘西的小镇,也身处于洪流之中。影片讨论了面对主流时局的压迫,个人是否真的能保持自己的本心。


导演谢飞:

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老一辈的电影人就创造了比较受欢迎的类型。比如家庭伦理剧,用家庭命运表现大时代,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觉得这种用家庭命运变化、伦理研究,表现大时代、表现历史、表现中国人的文化,在中国是有非常悠久成功的传统的。


“到了新时期,我们完成了人的启蒙,创造了新的美学风格。创新成为新时期电影最主要的潮流。电影《城南旧事》是我们新时期电影的高潮”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



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创作了《霸王别姬》《红高粱》《孩子王》等影片,以强烈的探索精神表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


    导演谢飞: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期。八十年代,290亿人次进电影院,到了90年代初还有50到60亿人次,人均进影院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地方,真的是电影大国。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1992、1993年同一年内三大电影节奖项都是中国华语电影,空前绝后,已经走向世界了。


当中国加入WTO的时候,90%以上的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未来表示悲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倒逼出来的。在电影全面产业化之前,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大约只有8到10个亿左右,当张艺谋的《英雄》在2002年创造了2.5亿票房的时候,很多人说,张艺谋的票房成为了拯救中国电影的“英雄”。


 “我们看到,电影市场高速发展,从2004年到2016年,我们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但我们的电影市场存在着众多的结构性的矛盾,包括我们很长时间只有贺岁档、贺岁片的票房极高。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电影理论批评,可以说是接受和学习西方的电影行业的,存在着很多消化不良或者说不适应的现象。到了一定时候我们发现,最终还是要回到电影传统的。我们要学好中国电影史,要重新梳理我们中国电影的传统,才能够拍出更高质量的中国电影。”饶曙光说




“迄今为止,我们的主流电影市场是一个同质化的电影市场。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这是一个产业的黄金时代,但在这个黄金时代里存在着很多电影人不满意的现象,比如说大量观众的非理性消费以及过度营销等都使中国电影遭遇到了负面的评价。”饶曙光说。


03


感谢时代,相信未来

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导演宁浩第一部影片《疯狂的石头》就采用了数字拍摄技术,这是前辈们无法想象的拍摄条件。


 

“作为摄影师,我是78级摄影系的,作为我们那个时代的摄影师,就没有宁浩他们那么幸运了。我们是在胶片时代刚要结束的时候学的电影,胶片电影对我们感觉上有点像夕阳产业似的。今天用数字机的摄影师,他们特别容易,而且如鱼得水。郭帆导演的片子、宁浩导演的片子,他们都做得都特别好,因为跟数字和视效结合了,我们那个时代还是胶片,电影的生产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导演吕乐谈到。




“我还是觉得我赶上了好的机遇。在2005、2006年之前,严格地说,在张艺谋导演他们拍《英雄》之前,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一个比较低迷的时代,我们家那边的大多数的电影院都改成了旱冰场、迪厅了。”宁浩说。



宁浩回忆,在电影市场化改革以前,不是进了电影厂就能拍摄电影,作为电影厂的导演,也得有电影厂的标才能进行拍摄。


宁浩:

我们这个时代比较自由,已经开始用市场化的办法,跟民营公司合作开始拍电影。从各个角度来说,你接触到的不同资讯越来越多了,之前看不到的电影可以接触和看到了。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记得拍《疯狂的石头》的时候,就已经是数字机器拍摄,大大地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


在宁浩的印象中,那是一种充满变革和机会的时代——只要你有想法你就可以写成故事,可以拍出来。“那个时期,还没有那么的市场化,很多的演员还可以投入很多的经历和时间来搞创作、体验生活。所以那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历史时刻。”宁浩说。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算了一下自己入行的时间,正好赶上了电影飞速发展的十年。“我特别感谢这个时代。”郭帆说。


不是电影科班出身的郭帆一直在寻找一种拍摄的方法,寻找一种工具,当时他还不能准确说出这种工具的名字。


直到2014年,郭帆拍完了《同桌的你》。电影局派了一批导演去美国学习,让郭帆看到了中国和美国电影工业的巨大差距。“其实大家去了也没有商量说一定要做工业化的东西,但心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郭帆说。


郭帆:

电影工业就是一种工具,像一个画家的笔和纸一样,只是我们没有找到特别适合的笔和纸,所以我们很难直接地转化成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需要寻找到适合我们的工具。由于文化原因,很多好莱坞式的工具拿过来很难落地,所以我们要寻找。


艺术与商业之争,是电影行业永恒的话题。


宁浩提出,他看到美国的体系就比较简单:“他们商业属性是商业属性,艺术属性是艺术属性。有一批电影就奔奥斯卡,有一批电影就奔市场,这两点就比较清晰。荣誉由奥斯卡赋予,娱乐片交给市场。”


宁浩:

我们依然是把电影看作一个文化产品,而不仅仅是一个娱乐产品。当然作为一个消耗那么大成本的一个艺术创作来说,它的文化性和娱乐性是兼顾的


《流浪地球》创造了46.86亿票房,拍摄时郭帆团队最经常干的事,就是做调研。“我们剪辑的时候做了三次调研,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版本的剪辑,都做一轮验证,我们会设置很多的问题,场景、美学等问题都会编写到提纲问题里面,调研出结论,根据这个做修改和调整。”郭帆说。


几乎我们每一个阶段,也就是整个影片上映前的版本,已经经过几千名观众的验证了。他们会告诉我们哪些环境更好、哪些环境他们不喜欢,我们做调整,这些都是方式和手段,去调整我们的创作。”郭帆说。


《流浪地球》严谨的创作工序,让不少人评价从这部影片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曙光。谈到艺术与商业的关系,郭帆导演也同意宁浩“各归各的”的说法。



郭帆:

先别想着我们既要市场又要艺术,要能融合在一起。全球的艺术家,能够做到这一步的都寥寥无几,所以我们别混在一起。我觉得一开始就要想明白做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挺好的,只是一开始你怎么选这个方向,我觉得这点还真的是特别重要。



谢飞导演亲身经历过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时期,也经历过过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电影的繁荣期。


他这样总结中国电影七十年应该看到这70年在不同阶段虽然经过了很多坎坷,但也在传承、改进和克服“左”的东西和错的东西中,找到了新的方法,成长为世界电影的第二大市场,是比较繁荣的七十年。”


宁浩则呼吁电影行业可以建立更加明晰的评价体系。


宁浩:

艺术属性和市场属性,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锅烩”。比如经常拿票房来衡量贾樟柯导演,那可能就不合适。


谈到对未来创作的畅想,宁浩则希望,“在新的时代里,寻找到一种更新创作方式。”谈到对未来中国电影行业的畅想,郭帆则引用了《流浪地球》海报上的一句话——“相信未来”。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  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张   崝 张  文

责编 | 桂姝蕾

编辑 | 张  文



往期节目推荐

北影节开幕!致敬“家·国”,多部新片主创亮相红毯

《都挺好》像一面镜子,映照我们的时代和无数普通人的面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