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潮歌:我就是一条船,载满友好和善意,带你穿越时光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王潮歌的“又见系列”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平遥古城有《又见平遥》,五台山有《又见五台山》,敦煌有《又见敦煌》。


她的《又见国乐》更是在海内外广受好评《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称之为“一场所有从事民乐的人熟悉的、让青年人喜爱并享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战役。”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有超过1500万的游客来到这里。


在实景演出成为旅游热门项目的当下,一台出自王潮歌之手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在马六甲大获成功,那就是《又见马六甲》。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撰文 | 张 文



经常有人问王潮歌,为什么要接“马六甲”这个项目?地域差异、语言不通,如何表达地域文化,对创作者来说显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每当面对这样的提问时,她的回答只有一个字——“爱”。但提问者往往不会满足,“爱”的涵义太宽泛了。


但在王潮歌看来,“爱”是很具体的。


如果没有爱,战争会发生,争执会发生······饭食之间,太阳的一升一落之间,一个孩子从生到老,万事万物的存续皆因为有爱。


就像她在《又见马六甲》中设计的这一段剧情,一个海难的遗孤被六个母亲抚养长大。这六个母亲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来自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她们用爱使她们的后代能够繁衍。


“包括郑和下西洋,我们的船带去的并不只是瓷器、丝绸,它带去的是中华文明和我们对于爱的理解。”王潮歌说。


从《又见国乐》、《又见敦煌》到《又见马六甲》,王潮歌用作品向亚洲文明致敬。


点击视频观看王潮歌专访


01


 穿行时光的大船



伴随着雄壮的大鼓声,《又见马六甲》的演出以600多年前郑和船队抵达马六甲的场景拉开序幕,又以“时间船”为主轴,叙述了马六甲600多年的沧桑变迁。


演出依然采用了王潮歌最擅长的沉浸式体验戏剧方式。在剧场中,王潮歌复原了一个峇峇、娘惹的婚礼。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公元15世纪,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经停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海峡。此后的几百年里,马六甲遍布着华人的足迹。


华人与马来西亚人结婚生出的孩子,男孩叫峇峇,女孩叫娘惹,这个族群有着专门的食物,专门的服装,还有独特一些习俗。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为了让人感受这一独特族群的生活方式,王潮歌把峇峇、娘惹的婚礼搬进了剧场。在这个婚礼上,姑娘们会拿着她们特色的糕点,在舞蹈过后,走下观众席,让所有的观众开始跟他们一起庆祝。


王潮歌:

在我们整个的亚洲文明里面,共通、共融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我非常有兴趣知道,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怎么在一起相亲相爱地生活了几生几世,又是怎么样地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


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始终留给观众一个背影,当她们转过面孔的时候,已经走近了观众身边。演员给观众发糖、发食物,与观众互动,粉色的灯阵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婚礼的气氛。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事实上,这种手法在王潮歌的上一部作品《又见敦煌》中,已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又见敦煌》剧场,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是舞台,演员会带着观众不断走入另一个剧情。


比如,在讲述经书的故事时,墙壁上有玄关会打开,数十个飞天女神会从墙上飞身而出。


王潮歌:

之前有很多作品,在表现莫高窟,在表现飞天,在表现精美的壁画时,会去表现壁画里的一些故事,但我没有这么做。我不认为应该在好几千年的佛窟里表现一个爱情故事,不应该这样。


《又见敦煌》演出照


《又见敦煌》从进剧场开始,观众就感觉自己已经行走于丝绸之路。


“行五十步已穿越百年,行百步已穿越千年。”不知不觉中,观众被分成十六组,进入不同的洞窟,与古人对话。


在场景设置上,每一个空间都需要观众步行,直至最后一个空间,观众才被允许稍微坐一会。

王潮歌:

在行进的过程中,实际上给观众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是之中的那一个人吗?你走在这条路上,你是他吗?


《又见敦煌》演出照


《又见敦煌》的最后一幕,是王潮歌比较得意的创作。她使用了三十多块升降组,从地下升起,寓意一个个朝代升起。


“埋在沙下的唐朝、明朝升起来了。大漠黄沙之下,我们的古代文明都在这里。如果你想要知道,你就要自己挖,自己去探索。看似是一个技术,一个机器,但是它实际完成了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升华。很多观众到了这里会流泪,因为场景确实有这样的震撼和感动。”王潮歌说。


《又见敦煌》演出照


用视觉效果和技术手段来表达精神层面的创作理念在《又见马六甲》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又见马六甲》演出的剧场,可以说是东亚最大、最豪华的剧场。容纳2000人的观众席可以360度旋转,观众可以看到的舞台超过20余个。


《又见马六甲》剧场


一个接一个的舞台在《又见马六甲》里被称作“时光船”。


当你坐到观众席上,便开始了时光穿梭之旅,观众可以体验穿越回1400年,也可以体验穿越回1897年。


时光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斗转。当观众席开始旋转的时候,观众会觉得自己真的坐上了一条大船,体验到什么是穿越。


王潮歌:

我们采访了很多观众,没有一个观众搞明白到底有几个舞台。有人说是10个,有人说是15个,有人说是20个,他是数不清楚的,空间的反复,带给观众沉浸的观剧体验。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02尊重当地习俗



《又见马六甲》的演出选取了200余名当地演员参与。在与他们的合作过程中,王潮歌谨慎小心,她必须尊重当地演员的文化习惯。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有一场戏,王潮歌想让大量的水从天而降,象征在大自然的沐浴下,天人合一。战争和苦难的发生都是一时的,只要有孩子出生,生命就会延续。


然而,王潮歌被告知,许多马来西亚的演员对于穿短裤是抵触的。“你可以被水淋湿吗?你同意吗?”她一个一个谈话,一个一个问题去问。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除此之外,工作节奏上的差异,也让习惯了雷厉风行的王潮歌经历了不小的心理落差。

王潮歌:

我们快,我们太快。他们是缓的,然后我说“你快点”,他都不知道我说的“快”是什么意思,他认为他已经很快了。


在国内的时候,我这句话下去,工作人员需要立刻执行,时间按秒计算。在马来西亚,我不能理解,我这句话下去,两三天没回应,等了好久,反馈竟然是:“这件事情,是吗?”我就会崩的。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在马六甲生活的演员闲适惯了,剧组试图用自己的节奏引领当地演员工作,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他们就晕倒了,一天晕倒一个,最多的时候,一天晕倒好几个。在非常炎热的情况下,你排着排着戏,演员晕倒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导演还敢再发口令再来一遍吗?”王潮歌回忆说。


王潮歌心想,他们可能并不习惯这样高强度的体能消耗。但为了排练的正常进行,王潮歌铁下心来:“晕倒了是吧?先抬到阴凉地歇着,他万一要是缓过来,再抬回来,接着演。”


就这样,王潮歌把马来西亚演员的体能给带出来了。“到了后期,有时候会开他们的玩笑,问怎么不晕了。他们也笑,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他们真是特别可爱。”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演出中有这样一幕,一位穆斯林孕妇包着头,穿着红色的袍子,孩子出生在马六甲。大家都哭了,演员自己也哭了,“他们觉得自己很神圣,他们觉得做得这件事,是与更大的力量合二为一的。”王潮歌说。



03寻找情感共鸣




刚到马六甲这座古城,王潮歌最先得到的印象是“安静”。“所有人都微笑着看着你,干净祥和的眼睛,你会觉得自己到了一个平和的地方。你会觉得这样的一个古城,它保留下来,不是因为它的遗迹和房子,而是因为人的精神。”王潮歌说。


为了创作这个作品,王潮歌断断续续地在马六甲这块土地上熏染了六年。


为了解当地的风俗,她走遍了马来西亚:“我在中国做作品的时候,没费那么大劲,好多东西不用看,我都理解了。但是在马六甲不行,我的采风次数是数倍于在国内的。”


王潮歌

一个外国人瞬间想搞懂当地文化这件事,在王潮歌形容有一种“在汪洋大海里,会被淹死的感觉。”


她看当地人的表演,阅读他们的书籍,听她们的音乐资料,了解他们复杂的服饰。采风总能让她发现新的灵感和惊喜。


王潮歌:

我当时看他们有一个叫红屋的地方特别震撼。地面上是非常大的条石,条石上刻了字。海边很少出现这么大的石头,当地人跟我解释,这些石头都是压船石。


比如从荷兰或是西班牙,或是欧洲什么地方驶来一个很大的空船,它运一块石头在上面压着,到这里把石头卸下来,货物运上去再走。


王潮歌看到这些石头的时候瞬间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数百年来,马六甲海峡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最重要的海峡,船来船往,人来人去,成为了现在这样一座奇妙的古城。



于是,在《又见马六甲》中,王潮歌设计了一幕戏:一个马来西亚的年轻人,特别想到大城市去,不愿意在马六甲这样的小城市生活了。他做手工风筝的父亲,觉得他应该传承自己的手艺。年轻人出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发现天空中最漂亮的风筝是他父亲做的,看到的人们都笑得非常灿烂。那一刻,他知道他要干什么了,他想要传承这份手艺。


王潮歌:

用做风筝的这个点,我们又带出了马来西亚非常多的文化遗产。比如说他们如何编筐,他们如何做一种饭食,他们如何去做一只灯笼……所有的文化遗产,都会有一个介绍。想告诉大家说,请向他们致敬,有这样的人在认真做这个,在慢慢地传承。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王潮歌坦言,在接这个项目的时候有过犹豫。“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会带着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马来西亚。在创作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这是错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表达当地人的情感,让那个国家的人有共情。”


在工作时候,王潮歌和团队强调:“一定别忘记站在马来西亚人的立场上看待这个作品。”令王潮歌欣慰的是,最终,没有当地人觉得这是一次外来的文化输入,而觉得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他们不认为这个作品是中国人的,而是自己的,在这一点上,我对自己很满意。”


王潮歌:


去做这个演出的时候,我大概有一个底线:丝绸之路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它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一条大路。我想用我的演出,让这条路接着走下去。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又见马六甲》从郑和下西洋开始说起,一直说到今天,马来西亚人如何保留和传承他们的文明。


王潮歌说:“我也是一条船。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落马六甲,第六次就是我了,我也是带着一条大船,一条时光的船,我的船上也载满了友好,也载满了善意,也载满了我们想去跟你沟通的愿望。”


《又见马六甲》演出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  岩

主编 | 纪萱萱

责编 | 梁珊珊

记者 | 杨晓宁

编辑 | 张   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黄金饰品隐藏华夏密码,阿富汗遗珍见证丝路繁华

十分有约 | 亚洲电影影评、短视频征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