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聿铭| 生平即作品,世界皆展厅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于家中去世,享年102岁。这位泰斗级人物的离世,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贝聿铭,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人们提起他,都会想到他那些惊为天人的建筑作品:卢浮宫“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苏州博物馆等等…..如今,他虽然走了,却留给了世人诸多的建筑艺术品。


一生中,贝聿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为自己的作品赢得了后世人一次又一次的惊呼。今天,《文化十分》的记者将带领您一同回味贝聿铭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建筑之美。


撰文 | 张译元


大师已逝 150秒回顾贝聿铭传奇人生


出身于名门望族


贝聿铭,祖籍苏州,1917年生于广州。贝聿铭出生于贝氏家族。这是一个传承了15代之久的名门望族,到清朝乾隆年间,贝氏靠经营药业成为苏州四富之一。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实践与学术经验的积累,让他在建筑行业里,行走自如。


▲贝聿铭


他出生的那一年,整个大环境都不是很太平,胡适先生倡导新文学运动,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一战正在进行之中…...在这样的历史更迭中,社会变化莫测……


设计苏州博物馆,称为他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2006年新馆落成,是贝聿铭的收官之作。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

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的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贝氏家族在苏州的历史超过了600年,贝聿铭从小就在贝家所有的园林狮子林中玩耍。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定位是,“它是一个文脉的建筑”。这里饱含贝聿铭的良苦用心:用设计复原自己儿时的记忆。


苏州博物馆原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手植紫藤,一层层的紫藤缠绕,仿佛诉说着故事。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苏州博物馆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现已开放供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欣赏。


▲苏州博物馆


走进苏州博物馆,就像走进了粉墙黛瓦的苏州古民居,但是却没有那种厚重历史所带来的压抑感。当今的游客们不再把这里当作废旧遗址来看,相反,绝大多数游客们都是带着放松的心情,前来欣赏贝聿铭“小女儿”的样貌的。


博物馆展馆的设计,贝聿铭选择了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这是因为自然光的照射,会使得整个馆内不显得那么压抑,让阳光充分地带给建筑物生机与活力。不需要白炽灯刺眼的照明,日出日落,交替更迭。在这里可以感受满园春光的乐趣,还能看到人的倒影。


▲通透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还良苦用心地设计了一片小池塘。这片池塘波光粼粼,白天能让游客们欣赏到慵懒的睡莲与多姿的荷花,活泼的鱼儿在水池里“舞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夜晚时,晚风缓缓地从池塘的水面上吹来,一阵凉意与安逸浮上心头,怎一个惬字了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简洁与空灵,游客们仿佛是画中人一样,漫步在曲折的回廊石桥上。


▲苏州博物馆的池塘


对于内部的设计,贝聿铭大面积采用玻璃,把大片的天光引入室内。屋顶采用钢铁结构,几何造型,突破了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这些立体的几何形体正好倒映在池塘里,拉长了景深,人为地从视觉角度上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范围。


贝聿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了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他生前就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别致的情感,每年暑假必然回家探亲,与亲朋好友们在自己的家中小聚。中式园林特有的假山、池塘、窗棂、流水在他心中自幼便种下了建筑之美的种子,追根溯源,他那颗种已发展成苍天大树——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2019年5月16日早晨,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苏州博物馆发文悼念:“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


我们震惊于噩耗,更深怀感念。感恩贝老为苏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贝老为观众带来的艺术惊叹,感恩贝老为每一位苏博人激发的骄傲和努力。贝聿铭先生虽已离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苏州博物馆将永远铭记和怀念。愿贝老于天堂永安!”



▲苏州博物馆官微


香山饭店


上个世纪初,贝聿铭远渡重洋后重新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故土,感概颇多。他谢绝了在紫禁城附近设计一幢高层饭店的要求。这是因为他个人认为,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面应该是旷阔无垠的天空,独树一帜的环境如果给破坏了,也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


▲香山饭店远景


最终,贝聿铭选择了香山。


由于香山饭店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拟建的涉外饭店之一,因此倍受关注。整个饭店建设的过程是两年零六个月,1982年10月17日试营业。开业前一天,贝聿铭与他夫人每人手持一把大扫帚,打扫饭店庭院。 


贝聿铭:

这是我的一个孩子,我要给她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雪中的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的主体是一个高层的四合院,饭店的门面虽然不大,却给人一种低调又精致的感觉。香山饭店的主体给人一种安静沉稳又不失高雅的感觉。


贝聿铭:

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下的工夫,比在国外设计的建筑高出十倍。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香山饭店正门


当你漫步走入其中时,顿然发觉豁然开朗。这里的设计风格有种囊中自有真宝物的感觉。近800平方米的四季大厅,整体色调鲜艳。大厅高大的穹顶是玻璃材质建造,自然光照亮了每个角落,室内布置的奇石、宫灯、明代桌椅在光影中自然和谐,相映成趣,美感自然流露,毫无浮华的感觉。


贝聿铭:

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大厅里的影壁墙中间是一扇圆形窗,透过窗会看到大厅内的太湖石,再远一点就是后花园的景致,让你情不自禁地想穿堂而过,去亲近更远处的美景。


▲香山饭店内部


香山饭店号称有十八景,在庭院里除了“一树三影”,还有“曲水流觞”、“海棠花坞”、“松竹杏暖”、“金麟戏波”等。至今,去过这个饭店的人,很难找全这十八种景,小编猜想,或许和贝聿铭设计灵感相通之人,才能在众多心思缜密的设计中,找寻他所埋藏的足迹吧。


香山饭店最出名的是四绝——冰裂纹大地毯、赵无极画、会见松、飞云石,现在除了地毯已被收藏保管起来,其余三样皆可供客人随时观赏。


▲香山饭店冰裂纹地毯


贝聿铭设计时为了避免后庭院中的岩石出现假景色的纰漏,他亲自飞到了云南的石林中进行挑选。最终,贝聿铭选择了石林中有名的“大将军石”。相传古代皇帝乾隆,酷爱天下奇石,但遗憾无法将云南的石运回京城,如今,贝聿铭却做到了。


▲香山饭店飞云石


后庭院中的树木多以白皮松、油松为主,古树木带有年代的沧桑感,历经了百年的洗礼,依旧在这屹立不倒,小银杏树杂处其中。在诸多古树的映衬下,相互依偎着朝朝暮暮相处。花园小径用鹅卵石铺成黑白梅花图案,像天女的飘带一般轻盈。


▲香山饭店后花园古树


卢浮宫


1983年,66岁的贝聿铭接到当时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邀请,成为大卢浮宫项目总建筑师。


▲贝聿铭与卢浮宫


贝聿铭曾表示,“卢浮宫的设计是一生中难得再有的挑战”。设计方案获得法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就历时1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数次参观卢浮宫,不断修改设计的草图,力求完美。为了卢浮宫的设计,贝聿铭整整付出了15年。


在贝聿铭的计划中,玻璃金字塔的结构连通了卢浮宫地下世界和建筑本身。站在玻璃金字塔底下,透过螺旋的阶梯、钢管玻璃结构仰望天空,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卢浮宫原本的巴洛克风采。


▲白天的卢浮宫


▲夜晚的卢浮宫


作为博物馆,最主要的便是入口。因此,贝聿铭设计了玻璃金字塔的造型作为博物馆的入口。当时有很多人普遍担心玻璃金字塔是否能够与卢浮宫古典主义的建筑群相适应。那时候,持有反对声音的人们都以佩戴上面写有“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样的圆形小徽章来表示他们的不满。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与考验,当初那些反对者们的言论逐渐被赞誉所取代。


▲卢浮宫入口


贝聿铭:

当时对于这个项目的批评声,令我难以独自承受。但那并不是说,我的坚持和要求会打折扣,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贝聿铭的一生,堪称传奇的一生,他一生都没有白白走过,正如他对建筑与生命的感悟一样: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   岩

主编 | 马戎戎

编辑 | 张译元

责编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主编专栏 |《何以为家》:不止于“忆苦思甜”

当古诗词遇见“阿卡贝拉”,孔老夫子也“潮”了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