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歌剧《长征》羊城唱响:让长征精神成为一种信仰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受邀首次亮相广州大剧院,于5月31日晚作为“广州艺术节·戏剧2019”的开幕演出重磅登场。


歌剧《长征》集结了以作曲家印青、编剧邹静之、导演田沁鑫、杨笑阳等国内一线艺术家为代表的主创团队以及由阎维文、王宏伟等著名歌唱家组成的演出阵容,以恢宏的制作和精湛的表演为广州观众倾情再现了伟大长征中的峥嵘岁月和英雄群像。


▲点击观看:歌剧《长征》亮相广州艺术节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一次“伟大的行走”


5月31日至6月2日,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首次造访广州,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连演4场,向观众展示了这场“历史上的伟大行走”。


该剧讲述了工农红军从瑞金出发,翻雪山、过草地,用两年多时间到达陕北的艰难历程。



演出在乐池中响起的澎湃“序曲”中拉开帷幕,在吕嘉指挥的从容调度下,伴随着多媒体投影上那蜿蜒曲折的漫漫征途,一部“视听化的长征史诗”宛如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1934年,红军开始了长达268天的长征,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行军期间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83公里才休息一次。他们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凶残的敌人,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们没有退缩,为了共同的信仰前进。


导演  田沁鑫


歌剧《长征》通过气势恢宏的音乐,兼具史诗感与当代审美的舞台制作,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对于那段历史,导演田沁鑫有着自己的认识与想法。她认为,遵义作为一个节点,表现的正是红军在长征路上坚持不懈的“行走的力量”。


▲点击观看:歌剧《长征》亮相广州艺术节 践行长征精神 打磨精品力作


歌剧《长征》导演  田沁鑫:

想把这种精神、这种信仰的力量,还有集体主义的这种行走的坚持,给大家展现出来。


就像长征精神一样,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牢记使命就是我们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再现“苦难的辉煌”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部歌剧于2016年7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也是国家大剧院继《赵氏孤儿》《冰山上的来客》《方志敏》等民族经典题材之后推出的第11部中国原创歌剧。



作为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的代表作,整个剧组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力争将其打磨成一部典范之作。


歌剧《长征》导演  田沁鑫

我从开始接触歌剧《长征》,查资料的时候看了长征地图,我觉得它像一条东方的巨龙,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灵感。


三年里,每一次看歌剧《长征》的时候,我都会被感动,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所以每一次在做歌剧《长征》的时候,我都挺拼的,装台的时候也不大睡觉,晚上都在熬夜。


音乐是一部歌剧的灵魂,国家大剧院经过仔细考量,邀请作曲家印青为该剧谱曲。印青是军旅作曲家,至今已创作出1500多件作品,众多曲目广为传唱。


印青(资料图片)


印青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题材寄予了很高的创作期待。他广泛汲取并使用了江西、贵州、陕北等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用不同地域的音乐串起了长征沿线的十四个省份,让观众听着音乐就知道红军走到哪儿了。


歌剧《长征》作曲  印青:

红军的文化是红色的文化,红色文化仍然是当下社会所需要和发扬光大的,那就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这就是这部歌剧音乐中的灵魂。


剧中《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寒夜中》《我舍不得离开你们》《三月桃花心中开》等唱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饰演平伢子的王宏伟演唱的《我舍不得离开你们》感人至深。因试吃野菜中毒、掉队的平伢子深陷沼泽,高唱着“请代我向新中国致敬”,用诚挚的歌声表达出对红军队伍的留恋。


▲点击观看:平伢子咏叹调



印青说,自己写到这个角色时,几次落泪,曾一度写不下去。


歌剧《长征》作曲  印青:

写平伢子这段咏叹调,我比较投入,很动情,尤其到最后的唱段"战友们替我向新中国致敬",写这段的时候,我趴在钢琴上哭了半天,写不下去了。


因为想到很多故事,包括父亲在我小时候讲过他当兵时一些小战士的形象,他讲的小战士跟平伢子的形象是一样的。


饰演者王宏伟表示,平伢子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名拥有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牺牲时有了那么高的思想境界,这正是长征精神。



歌剧《长征》平伢子扮演者  王宏伟:

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他们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所以每次在唱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自己也禁不住落泪。


所有人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陷入沼泽地的时候,心一定是被揪起来的,这就是人性。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塑造好一个角色,带给人们力量,把我们先辈留下来的精神传承好,这既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也是我的荣耀,因为我也是一个35年的老兵了,能够演这样一个角色我很自豪。


在两年六个月的采风创作过程中,编剧邹敬之搜集了大量的真实人物故事,他最终选择了中央红军二师四团作为故事原型,着力塑造了主角彭政委。


歌剧《长征》导演  田沁鑫:

我觉得彭政委是个男子汉,什么叫男子汉?这个人靠得住,靠得是什么?是出现问题的时候,他能担待、承担。 


彭政委的扮演者阎维文坦言,他一开始并不擅长歌剧表演:“从第一天排练开始,抬头就可以看见排练场挂着一个横幅,上面写着‘用长征精神排演《长征》’”。



这种精神力量一直鼓舞着他,在排练的过程中,他没有一天不在揣摩这个角色:“如何把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与演唱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何在整部歌剧中进行情感的分配、体力的分配,都是我所面临的挑战。”


歌剧《长征》彭政委扮演者  阎维文:

3年来,我觉得整个排练和演出的过程,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境界上,对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是一次提升,我觉得红军长征的精神值得我们去重温和继承。就是那种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那种信念和力量。


剧中彭政委这一角色贯穿始终,在红军撤离瑞金时安抚留下的伤员、在翻雪山时鼓舞疲倦的士兵、在过草地时为饥饿的战士们点燃前进的希望。在飞夺泸定桥的战役中,他是沉着冷静的指挥官,而他自己却默默承担了和妻儿分离的痛苦。



歌剧《长征》作曲  印青:

我觉得他是稍微有点书生气,非常踏实这么一个儒将,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都音乐主题,彭政委的音乐主题就是儒雅。


作曲家印青以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旋律谱写了这部动听、动情的红色歌剧,第一次亮相广州便收获了当地观众的热情肯定。



歌剧《长征》洪大夫扮演者  王喆 :

印青老师的音乐可以让演员很容易代入,演出长达3个半小时,洪医生这个角色最多出场40分钟,但一幕是生离,一幕是死别(彭政委和洪大夫)。这种爱除了对小家的爱,还有一种大爱,为祖国可以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以及自己心爱的人。


长征若没有坚韧执着的精神,不可能在遵义迎来战略的转折,更完不成之后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行走。导演田沁鑫介绍,在“遵义”一幕后登场的飞夺泸定桥,就是一场典型的“急行军”。


歌剧《长征》导演  田沁鑫

观众都在电影里看过,以为飞夺泸定桥只是一场在13根铁索上爆发的战斗,其实不尽然。


为了在敌军压境前让大部队渡到河对岸,红军选出二十几人组成的敢死队,他们经过一天一夜的疾跑,必须攻占泸定桥。在这一天一夜的时间里,二十几个勇士一刻不停,饿了也没空烧饭,只能嚼生米,他们背负的是几万人的生命,只有跑赢了时间,大军才能顺利渡江。


表现著名战役飞夺泸定桥的这场戏,采用双层舞台结构,用演员的奔跑从不同侧面表现红四团日行240里赶往泸定桥时的紧急、迫切。在排练现场,田沁鑫导演对每一个演员的站姿、蹲姿、扛枪的动作都严格要求。



歌剧《长征》导演  田沁鑫:

咱们的演员如何在短时间内变成红军,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一是对于观众对红军的熟悉,大家要有认知;二是表演只能过,不能往回收,我们必须得有军人的军容、军纪、军风和精气神,还有语言方式,唱的时候要把气势唱出来。


在田沁鑫的创作中,历史不是架空的,她让观众在领略革命艰苦岁月的同时,感受到一种伟大精神力量的存在。


歌剧《长征》导演  田沁鑫:

长征的精神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我们必须要继承长征的精神,要凝聚起力量,不怕艰苦,坚持走下去。中国必须强大,中国必须伟大。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歌剧《长征》此次在广州的演出一票难求,为此又增加了场次。这样叫好又叫座的现象背后,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于红色岁月的认同和共鸣。



导演田沁鑫说,中国要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对世界宣讲我们的真善美——我们美好的故事和我们奋斗的故事。



观众席中,不乏很多年轻的面孔,甚至还有很多九零后、零零后,虽然这段历史对他们来说有些遥远,但是贯穿始终的“长征精神”却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


现场观众


学生观众 彭琳:

我觉得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不怕个人牺牲的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是十分难得的,我们应该去学习这种精神。


还有年轻人表示:“这部歌剧写得很真诚,感觉被圈粉了。虽然那段历史离我很遥远,但我感觉,当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困难的时候,长征精神总是能鼓舞我们。”


现场观众


歌剧《长征》导演  田沁鑫:

我们的观众由各式各样的人群组成,有红军的后代,也有大学生。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怎么样守住初心,担当使命,我觉得这就是《长征》想给大家看到的一种精神。


此次演出是国家大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和广州大剧院的首次合作。主创团队表示,中国的发展也是一次漫长的征途,结构的转型,经济的升级都伴随着国情而不断变化,同样需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耐心和勇气。通过这部歌剧,润物无声地将前辈的精神财富,传递给青年一代。


广州交响乐团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赵铁春:

红色题材在我们看来,不仅能够感动当下的观众,也的的确确能够鼓舞士气,能够让我们找到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走下去?其实这是长征精神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财富。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历史,长征精神穿越时间的维度,激励着每个时代的中国人。


❖部分内容和图片整理自网络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责编 | 桂姝蕾

记者 | 王瑞宁  段译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六一儿童节| 带你走入美丽的绘本世界

维姆·文德斯:“德国浪漫主义者”在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