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影节观察|后600亿时代,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最终,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把“金爵电影论坛”开幕论坛定名为“光影70年,共筑强国梦”。


2018年到2019年的跨年夜,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18年全年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全年共生产电影1082部,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1993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仅仅9亿。20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实现了奇迹式的高速增长。尤其是2005年之后,中国电影以每年超过30%的复合增长率全速前进,实现了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速度”。


然而,2019年开年至今,高速增长的态势开始放缓,爆款“缺乏”,还出现了一些影片上映期间票房波动剧烈、影院盈利不足等现象。


与会的国内电影行业顶尖领军人物都纷纷表示,电影人要齐心协力、携手向前,迎接中国电影产业的下一个“黄金15年”。


中影股份总经理江平和上影董事长任仲伦



                                                                         

撰文:马戎戎




从“高数字”到“高质量”



“600亿时代以后中国电影怎么发展?我们能做一些什么?这肯定是我们在座所有人的想法。”论坛一开始,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这样陈述他对“后600亿时代”中国电影的期望: “是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制造。”


任仲伦指出,在中国电影银幕数已经突破6万块,全年电影产量超过1000部的当下,电影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从数量时代进入到质量时代;从简单地追求票房到追求高质量影片。


▲《红海行动》海报


回顾2018年的中国电影创作,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认为,2018年,中国电影创作“在类型上有突破、美学上有突破,社会的影响力也在加大”。他认为,从春节档的《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到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邪不压正》,再到国庆档的《无双》《影》《找到你》,一批优秀国产片挑起大梁,贡献了高票房,获得了好口碑,也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


▲《我不是药神》海报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进入到市场中的国产影片,商业意识明显增强,电影类型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拓展。


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表示,以五年的区间来看,中国电影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电影品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类型也已较为多样化,比如科幻、当代奇幻、战争、英雄、纪实等,另外,中国电影人才也实现了飞速地成长,好的剧本及导演队伍都较为之前更为充实。


▲《找到你》海报


在这次电影论坛上,任仲伦再次强调了电影的艺术属性:

上影董事长 任仲伦:

商业类型片也需要艺术家的创作,而不是简单的几分钟一个笑点,几分钟一个泪点。如果放弃文学创作,给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东西就会很少。

中影公司总经理江平这样说:“新中国的电影有过几次高潮。我们经常把1959年作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1979年作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还有就是后来的1999年。到了今年又是一个二十年,我们应该拿出什么样的作品?票房不是我们的追求,质量才是我们的目标。”



“一个拳头打出去”



作为传统电影行业的“闯入者”,前几年,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对电影领域的进军曾经一度引起电影业界的不适。


当年,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甚至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电影公司都要为BAT打工。


▲互联网巨头“BAT”


几年过去了,业界对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业的认识逐渐从“为BAT打工”变成了“联手推动产业升级”。在今年的论坛上,腾讯影业CEO程武谦虚地称自己为“新兵”,表示“其他嘉宾都是我们的前辈和老师”。


阿里影业董事长樊路远则表示,阿里影业参与了很多电影项目,但在内容制作上,还是要“跟着这些对于内容创作非常有经验,而且对整个电影把握非常强的公司”。他说,在这些项目中,阿里影业主要“帮助和支持他们做好电影的发行和宣传业务”。


▲阿里影业董事长樊路远


看起来,互联网影业公司和传统电影公司的关系正在变成“美美与共”。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蛋糕的做大,影视产业逐渐正规化、产业化,电影公司“一家独大”,承包从投资、制作到发行、宣传的“作坊式制作”模式渐渐淡出,更常见的制作模式是强强联手,各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共同打造精品。


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说:“今年大部分的影片都不是一两个公司合作完成的,其实都是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完成的。”


▲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


中影公司总经理江平将此形容为“携手并肩”:

中影公司总经理 江平:

中有我,我中有你。经常一拉片单大家都在。


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已经不是你一个手指头,我一个手指头,而是把所有的手指头攥成一个拳头,走出去。——这就是中国电影做大的原因。


保持信心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将2019年形容为“特别艰难而又充满信心的一年”。他提出,这一年,国内外的局势都要求中国电影从业者能够迎难而上,克服各种困难,打造优秀影片。


博纳董事长于冬


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依然表达了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前景的乐观态度,他谈到了中国电影的机遇和挑战。


曾茂军认为,2018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问题是前几年资本的过度化所导致的。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中国的开放性:“中国的开放是我们最大的机遇,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引进更多的国外影片,同时我们的国产电影也需要更多的走出去。”


另外两个机遇,就是中国电影技术本身的发展,和中国观众对本土优秀电影的强烈需求。


正如腾讯影业集团CEO程武在发言中提到的:

腾讯影业集团CEO 程武:

从9亿年度票房增长到600亿年度票房,最核心的动力是什么?……14亿电影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秀影片的追求是支撑整个电影行业创作的原动力。

曾茂军强调,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中国电影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工业化标准,进行工业化生产、系列化生产。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欧美成熟电影工业进行有效的竞争。


事实上,正如于冬所说:

博纳董事长 于冬:

过4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局面是:我们已经被纳入全球化的竞争,未来中国电影公司和头部内容公司需要把市场放眼于世界


我们有14亿人口,提升国产影片的质量,让国产电影得到观众的认可,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应该让中国的优秀电影呈现在全国和全球观众面前。

“电影是全球性的产业。中国要成为从大国向强国发展,参照体系一定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任仲伦说:“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中国的力量、中国电影的力量始终应该呈现在我们中国和全球的面前。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和这样的情怀。”


论坛上最动人的一幕,是临近结束时,几位中国电影行业的领军人物对自己和同行的勉励。


曾茂军用电影《绝杀慕尼黑》中的几句台词与中国电影人共勉:“第一个是‘此刻我们需要一场胜利’,第二句话‘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王者’,第三句话‘活着就有希望’,第四句话‘别人都不相信你能赢,但是我们相信’。”


他说:“相信我们今后一定能赢”。


中影集团总经理江平则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最强大的中国电影!”


不是寒冬,只是沉淀


在过去的一年,影视业的从业者们喜欢用“寒冬”一词描述自己的处境。然而,冰层之下,往往孕育着春芽。


任仲伦强调,面对阶段性调整的现实,电影产业的参与者应该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充分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后续发展的动能和潜力。


腾讯影业CEO程武则认为,面对短期内调整的挑战,应该回到电影本身的价值去思考。程武强调,电影一方面能够给社会和整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质内容的追求还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将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持续的动力。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



事实上,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当下,中国电影各种类型都在不断地成熟,电影产业整体性发展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增长放缓是休养生息的阶段,也是深度调整,冷静思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妨审视自身,自我完善,同时,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追求上,为春天的到来储备能量,等待下一次的骄傲生长。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记者 | 马戎戎

责编 | 梁珊珊

编辑 | 张译元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创作团队“正午阳光”:何以每部剧“都挺好”?

第22届上影节开幕 | 关于电影的一切,这里都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