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亚新奖”评委会主席宁浩:从“黑马”新人到一线导演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记者在与业内人士交流时,曾听到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怀才不遇’已经不太可能了。毕赣拍了《路边野餐》,下一部电影就请到了汤唯主演;韩延拍了《滚蛋吧!肿瘤君》,马上就有人投资给他做重工业电影《动物世界》。只要年轻人表现一点才华,就会有人给你投资、扶持你。”


这一说法令人记忆犹新。


的确,如今的电影市场空间广阔,各项政策、行业前辈也都乐于扶持新人,可以说,热爱电影的年轻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就在昨晚,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了亚洲新人奖颁奖典礼,崭露头角的亚洲电影新人们登台领取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活着唱着》剧照


马楠导演的中国影片《活着唱着》摘得最佳影片奖及最佳女演员奖;日本导演箱田优子凭借《在蓝色时分飞翔》拿下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颁给了马来西亚籍演员原腾。


《文化十分》记者对亚新奖评委会主席宁浩进行了专访。


撰文 | 桂姝蕾



▲点击观看 宁浩接受《文化十分》记者采访,畅谈他对电影艺术的理解



新鲜、富有创意,今年的亚洲新人奖评委会成员就评判标准达成一致意见,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跟宁浩相似的期待。


而曾经历过新人阶段的各位评委也给了新人导演们一些建议。


苏有朋表示,当自己的判断与他人的审美发生冲突时,坚持下去是很困难的,拍摄《左耳》时,李安的书给了他很多启发。


亚洲新人奖评委 苏有朋


日本导演石井裕也说,新人导演还有一个困难是,当自己的早期作品不被认同时很容易丧气,请一定要相信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对行业的热情。


亚新奖评委会主席宁浩则表示:“我对新人导演没有建议,因为我觉得一个导演不需要另外一个导演建议。我现在建议就是安静一点,认清楚自己,然后再安静一点。”


《文化十分》记者专访宁浩



新人时受益,成长后回馈


亚洲新人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除了金爵奖之外的另一重要竞赛单元,致力于发掘亚洲电影的新生力量,为业界输送更多电影新鲜面孔。


宁浩与亚洲新人奖渊源颇深,早在2005年,还是电影新人的他曾以《绿草地》入围第八届上影节亚洲新人奖,这对于当年的宁浩是一份重要的鼓励。



自2004年亚洲新人奖设立以来,许多年轻的亚洲导演因为亚新奖被世界所认识,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如中国大陆的导演宁浩、万马才旦、曹保平,中国台湾的林书宇,伊朗的叶塔潘那,印尼的巴瓦尼等。


2018年,宁浩曾应邀担任亚新奖的颁奖嘉宾,当时他笑称自己“回老家了”,他认为亚新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今年,他更是担任了亚新奖评委会主席,负责挖掘亚洲新人新作。


亚洲新人奖评委阵容(左起):谭卓 石井裕也 宁浩 苏有朋 谢福龙


宁浩坦言,做评委比自己参赛还要紧张:“比参赛压力大。那时候就是参展,像个学生一样。现在站讲台上了,你得负责任,得对所有的作品负责地去观察它们,然后选出来优秀的作品,所以其实还是紧张得很。”


导演 宁浩:

我觉得对于亚新奖这个单元的新人导演来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个部分是最有价值的。


就是把自己的艺术感受在不受市场干扰,不受周围复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很本真地把它表达出来。独特性和创造力,包括审美的艺术性,都非常重要。


宁浩当年也曾受益于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扶植,执导了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该片获得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他还凭借该片入围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成为当年电影的一匹黑马。


如今,他已经跻身于一线导演之列。


宁浩


宁浩坦言,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大概是在十几年前吧,我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找不到投资。我们需要有很强的推销自己的能力,要显得非常成熟,去跟投资方接触,让他们信赖你,然后才能把资金交给你。”


因此,当他成为行业中坚力量之后,也格外重视对新人的扶持和培育。


2016年,宁浩发起了“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目前已签约十四位青年导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辅助这些新人导演,还有三部电影正在制作中。已推出的《我不是药神》《绣春刀II修罗战场》等作品也颇受赞誉。


导演 宁浩:

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都在寻求,除了养家糊口的这个目的以外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我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事情更加有意义?我本身也受益于新人导演扶持计划,所以我觉得如果要回馈这个行业的话,做这样的事情是比较好的。


当时我也很认真地问自己的初心到底是什么?既然初心没有问题,那就去做这件事好了。


《我不是药神》


“我很喜欢自己的作品”


宁浩上一部作品是2019年贺岁档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


影片票房超过22亿,各电影网站的评分却不算太高。谈及这部影片,宁浩对记者说:“我很喜欢自己的作品。”


在宁浩看来,这部影片融入了自己对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思考。

导演 宁浩:

它其实谈的是不同的文化的相遇,或者简单的说就是两种——中国文化遇到美国文化。


因为无论外星人还是特工电影,都是美国类型电影中很独特的一种文化,而这个文化与中国人的世界观相碰撞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所以这个影片的视角既不是站在中国的角度去说,也不是站在美国的角度去说,我是跳出来看这个问题,是在一定文化自觉性的角度来观察,从文化到文化以外的部分,然后再来看看这个世界,既有反思又有肯定。


《疯狂的外星人》


而这种跨文明的思考,与宁浩曾参与的“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有关。


这一项目是中国电影界与好莱坞之间的合作与学习,中国每年选派5位最具潜力的青年导演,赴好莱坞进行业务培训交流。而宁浩,曾于2014年参加了这个项目。


导演 宁浩: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只有9个人的美国电影公司,每年稳定生产一到两部电影,这是很强的生产力。


他们的人才快速整合能力很强,并不只是依靠自己公司内部的人员,而是可以快速整合所有好莱坞的资源进行生产。


从这家公司可以看到整个好莱坞各个部分的职业化,可以快速地组织起来。而当时我们中国的电影工业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从管理细节到制作精度,包括每一个道具师对自己职业的工匠精神、那种专注度,都让我印象深刻。


宁浩


在好莱坞学习期间,宁浩对美国的电影工业化流程进行了深入了解,但他同时也看到了工业化生产的缺憾:“其实我看完他的那套工业体系之后,对我个人来说,我反而觉得有一些电影是不应该这样操作的。”


导演 宁浩:

一味的工业化,会生产出趋同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审美格调都差不多,它就很容易变成模块化的一个东西。


不是说它不好,但是市场毕竟是丰富多样的,电影毕竟还有它自己的艺术属性。从这个维度去思考的话,一定还要有作为补充的非工业化的电影存在,这才能保证这个市场是足够有趣和多样化的。


宁浩


宁浩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你平时上街,你也不希望到处都是统一的大商场,对吧?你还是希望有些小店,像上海一样,还是蛮有人情味的那些部分。所以虽然这个部分并不是主菜,但是它是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自由的表达也是艺术最有魅力的部分。“


好莱坞的电影技术很炫,但宁浩认为那些电影带给他一种冷血和无情感,“批量化生产的电影,是很精致的艺术品,但是作者的那个部分,会被工业性削弱甚至吃掉,它好像什么都挺对,但是又好像缺点什么。”


一方面,宁浩承认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精细化程度及技术的成熟度值得学习,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作为一个“作者导演”,他更看重的是电影所承载的温度——“就是借着人家的笔写我们的诗,我觉得这应该是电影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


《疯狂的石头》


正如他自己所拍摄的影片那样,无论是早期小成本制作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和斥重金打造的生物特效的《疯狂的外星人》,我们都可以看见导演冷静叙事下的悲悯之心。


导演 宁浩:

文化没有高低贵贱,文化都是各有各的价值,这样的文化支撑着中国几千年的生存。你真正面对自己的处境和你自己的文化特性的时候,你真诚面对你的这一部分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中国独特的环境和魅力。


《疯狂的外星人》,耿浩、大飞送别外星来客



我和我的祖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浩也参与制作了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影片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幕后制作阵容强大。


▲部分主创团队(左起:文牧野、薛晓路、张一白、陈凯歌、黄建新、管虎、宁浩)


宁浩说,正是因为祖国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从各个维度、各个角度,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解放,才能够让自己顺利地在这个行业中做一点事情。所以他参与到了这样一部献礼影片的创作中去。


这部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七位导演拍摄独立成章的七部短片集合的电影,将于2019年10月1日在国内上映。


导演 宁浩:

我这部分是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段落,这段经历也并不久远。我们还是从一个小人物出发,从一个出租车司机他个人的生活境遇,以一张奥运会的开幕式门票的小桥段开始,他为时一天的生活中的一个小历险。


宁浩


宁浩说,《我和我的祖国》这个电影名既精准又好。


导演 宁浩:

因为祖国好像听起来是一个特别宏大的词,有时候甚至觉得它很远,很抽象,但深入去考虑的时候,你发现其实祖国不外乎是由一个一个“我”组成的,对吧?


其实就是这十几亿个“我”,他们的统称就是中国人。每个个体其实与祖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的联系,没有谁能够去脱离这个大的命题去存在、去发展。


宁浩


“每一个你觉得现在取得的这点小成绩,或者说你遇到的挫折,似乎都在以某种你未可知的,或者可知的方式,与祖国的命运发生着联系。”而宁浩的成长历程也同样如此。


宁浩自幼喜爱美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涌入了大量国外的文化产品,眼界变得开阔,人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


他有了更多种选择,开始见到了、听到了更多艺术的东西。


导演 宁浩:

那时候我才觉得艺术类的学习是可以作为一种选择的。在过去来讲,这是很难想象的。过去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随着后来的观念转变,大家也逐渐接受了艺术可以成为人生路径,所以我才去学校学习绘画和电影美术。


初中毕业后,宁浩在一家中专学校学习美术,后又转向学习摄影。毕业后被分配到太原市话剧团司职舞美设计。摄影、舞美设计,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宁浩后来的导演工作。


他心中还有着电影梦,但因为读的是中专所以没能参加高考:“当时国家推行的成人教育其实也是可以选择的另外一条路径,所以我就去报名考试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类专业,然后在这里又得到一个更加接近电影的机会。”


导演 宁浩:

虽然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自己能做电影,随着一步一步持续的改革开放。从早年电影只能是电影厂才能拍,到后来改革开放让民营企业可以自己申报项目,也可以自己控制项目进行拍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宁浩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电影梦。



谈到目前电影发展现状时,宁浩坦言:随着互联网络和影像技术门槛的大大降低,拿起手机就能拍,电影拍摄开始变得容易操作。“神圣感就降低了,门槛也降低了……人人都会写字了,也不代表王羲之就多了。”


他最看重一个导演表达的能力:“一个导演最重要的就是你能怎么样讲一个什么样的事。”


与此同时,他对艺术性也有着独特的理解。“我觉得导演有不可替代的那种个性的部分,其实已经是艺术的部分了,不是拍小众的才算是艺术片。”宁浩说。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记者 | 桂姝蕾 马戎戎 张崝 王瑞宁

编辑 | 桂姝蕾

责编 | 梁珊珊

视频剪辑 | 鲁波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滕华涛:一个拍爱情片的导演,谁给的勇气去拍科幻片?

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锡兰:最好的电影一定来自文艺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