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播专栏|《长安十二时辰》的美中不足,以及易烊千玺的演技问题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作者: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  王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导演野心可嘉,定位却有偏差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不出意外地大火。


说不出意外,是因为马伯庸的原著小说实在是让人期待值很高。


从《风起陇西》开始,我就对马伯庸这种叙事节奏的快速推进、精准把控和海量细节高精度、高密度展现的风格特别欣赏。



我那时就想,要是《长安十二时辰》拍成电视剧,一定会是极好的华语版《反恐24小时》风格。


每一秒都暗流汹涌、每一秒都锱铢必较、每一秒都千钧一发,不亦爽哉!


事实上,在小说后记中,马伯庸更是明言美剧《反恐24小时》对他的创作影响之大:

为了让这一特质更加明显,我还重新把剧情做了切割,就像美剧《24小时》的分集方式那样,每半个时辰为一章,一共24章,正好是一天时间。



不同于大部分国产电视剧每天两集的播放节奏,《反恐24小时》这类美剧是每周播出一集的。如果不是每一集都悬念迭生、每一集都扣人心弦,观众哪里还有耐心去一周一集地忠实追剧呢?


所以,在这种模式下书写的《长安十二时辰》起码保证了剧情节奏耳目一新、更加抓人。



应该说,在东方影视审美下诞生的《雍正王朝》《大宅门》《红楼梦》这类电视剧,演员不紧不慢地沉淀着演技,观众从剧中能获得大量历史知识和人生常识,更能感到一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意蕴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欧美影视剧拍马也不能及的。但是类似《反恐24小时》这类剧擅长的是叙事节奏和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理节奏,而且这类快节奏电视剧恰恰是国产剧少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长安十二时辰》承载着突破性、开拓性的重任。


可是!


从现在播出的16集电视剧来看,起码从第12集以后,那种欲罢不能,根本停不下来!的观剧快感在减弱!


马伯庸小说的原意是要借反恐24小时的旧瓶来装满浓郁的大唐盛世的新酒,这里的大唐盛世不仅包含了长安城为代表的盛世气象,包含了唐朝政坛的纵横激荡,包含了集狄仁杰的智慧和元芳的武艺于一身的长安侦探张小敬如何粉碎恐怖分子重重阴谋的惊心动魄,更包含了长安城的真实面向。



在这真实的面向里,那些最寻常不过的贩夫走卒、最普通不过的歌妓兵丁、最富生活气息的水盆羊肉厨子、最具千古声望的醉卧街头诗人......他们的形象丰富了大唐盛世的内容,也让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不仅看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更看到一个个有实实在在喜怒哀乐、有微小而具体的人生追求的有血有肉的人。



正因此,《长安十二时辰》的小说跳出了《反恐24小时》的窠臼,是真正做到了借鉴西方刑侦破案类剧集的叙事模式来讲述我们自己的中国故事,讲述只属于我们的大唐盛世的故事,真正做到了用今天人的眼光去合理想象古人的斗争和生活,处处充满意料之外却总是在情理之中,个中的尺度、分寸拿捏得非常到位。


然而,导演曹盾的野心更大!坏就坏在这个更大上面了。


曹导似乎对《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展加入了太多自己的理解,这些加戏不是说不好,相当一部分戏份很精彩,它们丰富了长安城的人情百味、冷暖世态。



但是!全剧的主线是破案,过多地增添横斜逸出的枝叶只会减弱大树主干所能获得的营养,过多的延缓破案进展就会大大减弱故事的紧张感,让整个节奏拖沓下来,这是和马伯庸的原作本意和类似我这样的观众期待所背道而驰的。


我们来看一个小片段:

找内奸往往是这类刑侦剧的必备环节。


《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副司长李必怀疑情报部门的技术大拿徐宾是内奸,于是用徐宾自己首创的大案牍术(类似于今天的大数据手段)来追查他本人,发现了徐宾的经济来源不明问题和对破案人选的推荐(也就是徐宾推荐张小敬)有私心。



于是李必放逐了徐宾,又悄悄跟踪他来到了其住处,终于发现徐宾把毕生积蓄和收入所得都投入到了研制更新更便捷廉价的造纸技术中,而徐宾的目的是想推广新技术、降低造纸成本,一改基层官员记录档案缺纸可用的尴尬局面。


我理解曹导这段戏的意图是要丰富徐宾的个人形象,塑造一个关心民生、有文科情怀的理工高手,同时,也是从一个角度反映所谓大唐盛世的另一层面向,大唐的盛世其实也没有解决好基层吏治的败坏、关乎国计民生产品的缺失,而这些大问题却全然不在宫廷争斗的大人物的眼里,只能由徐宾这样的小官吏去一枝一叶总关情,做着如西西弗斯搬石头般的悲壮功夫。



曹导的用意无疑是好的,这样的桥段也丰厚了长安的内涵,但是,这段整整超过10分钟的超长戏份,一来本身长度太长,二来这段戏竟然是加在了恐怖分子第一波图谋已经得逞,正在携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奔袭宰相官邸、实行轰动性刺杀行动的关键时机!


因为全剧的概念就是要在一集中表现半个时辰(一个小时)的内容,故事实时发生、情节实时推进,如此长的一段论徐宾同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好官吏桥段却实时伴随着西域狼卫驾车在长安城里穿行!


所以,狼卫的驾车只能变得慢慢悠悠,长安的街道只能变得宽阔悠长,刺杀行动的节奏完全被破坏掉了。


得不偿失啊!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众家公号的好评都集中在画面唯美、细节还原度极高、剧情节奏让你根本按不下快进键



前两点我都非常赞同,可是按不下快进键?对不起,第12集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长时段情节是完全可以二倍速观看的:

张小敬与杀手鱼肠的打斗,张小敬和狼卫曹破延的厮杀,右相府中的高谈阔论,徐宾到底是谁?的那一大段等等。


实在抱歉,为了举例,只能剧透了,可是这些片段的拖沓,您,一看便知。


不仅是剧情的取舍上破坏了整个十二时辰内必须破案的总体节奏,在人物设置上导演也没能准确理解原著的本意。



比如,在小说中,姚汝能这个角色的设定类似于福尔摩斯身边的华生,他是代替观众在近距离观察主角儿的,而他的心理变化也恰恰反映了观众对主角儿的观感变化和随着悬念解开后对主人公人设的理解。


可是在剧集中,姚汝能几乎成了一个鸡肋角色。除了一身红衣服格外显眼,让大家从服装上可以考证一番唐人着衣制度,实在是乏善可陈。而且姚汝能的扮演者完全一副案不关己、晃晃悠悠的姿态,他的整个人的体态语言和抓紧破案、分秒必争的大背景形成一种让人分分钟出戏,分分钟想快进的矛盾。


再有,由于中外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导演弃用时间特写作为剧情隔断我是理解的。



虽然我们自古也有千钧一发间不容发迫在眉睫这些形容词,但是我们考察这些成语的本意也都不是形容时间感的紧迫,而是形容形势、情势的逼人;反观西方影视剧,在4年前上映的《碟中谍5》中就出现了爆炸差“19毫秒就要发生的极小、极具体时间单位。



我们再对比《长安十二时辰》的日晷展现时刻变化的镜头和《反恐24小时》的秒表滴嗒声响,一个是精确到以秒为单位,一个是太阳的影子在石盘上缓缓蠕动,这种计时方式的差别就决定了中国古人和西洋人对时间单位的感知是不同的。



当然,剧中关于一炷香时间的道具展现、报时人声如洪钟地文绉绉报时,这些细节都很棒,而且古色古香,有地道的大唐风味儿。


我想说的是,表现节奏不是只有时间快慢这一绝对速度的概念可用,节奏恰恰是体现在相对速度上的。



既然我们的古代计时方式不太能突出那种分秒必争的紧迫感,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反恐24小时》中非常成熟使用的双视窗、三视窗画面模式来突出几条线索在同一时间内同步推进的紧张感呢?


这种N视窗的模式在长达9季的《反恐24小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情绪渲染效果,可是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前16集中竟然一点儿都看不到?


易烊千玺的演技可以如何提高?


现在网络上追剧,弹幕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观剧元素了。


把弹幕内容和众多媒体公号、专访内容做个对比,我们会发现大家对剧集的质量、画面美感、服化用心程度都是众口一词的,可是弹幕里多了两项内容:


一项是嘲讽周一围,主要意思集中在:周一围演什么都一个样。



我没太看过周一围的作品,所以无从横向对比,但是但从《长安十二时辰》里他饰演的大恐怖分子龙波来说,我觉得那种大Boss般的用智不用力的高傲感、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感周一围都表现得很准确。


或许周一围本身的气质就和龙波这个角色比较接近?那是不是也只能夸赞导演选角儿的眼光精准呢?或许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给我也普及一下周一围演其他角色是个什么样的气质。


另外一项内容就是夸赞和批评易烊千玺演技的。


大致看过去,这两种声音音量差不多大小。我认为这两种声音都是正确的。



首先,有著名的数字小姐抠像先生劣迹在前,大家对易烊千玺这类流量大咖的演技其实宽容度高了很多。而在剧中,易烊千玺的表演确实很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气,他是很努力地在和李必这个角色融为一体。


尤其是在和韩童生、吕凉、方舟波这几位老戏骨,和雷佳音这样的实力派演员的对手戏中,易烊千玺的表演丝毫不露怯,完全是贴合人物的。


足见易烊千玺既是作为明星的绩优股,也是作为演员的潜力股。


当然,剧中优秀演员很多,尤其是易烊千玺和韩童生、雷佳音这两位有大量直接对话的戏份,相信在这种面对面中,易烊千玺也学到了不少表演技巧,感受到了前辈深厚的表演功底。



简单来说,我觉得易烊千玺可以在这三方面做得更好:


首先是声音训练。


弹幕里很多人在吐槽易烊千玺的口哨音,总觉得他部分台词的尾音像吹口哨一样,略显刺耳。


用我们的行话来说,这其实还是唇舌力度不足,在一些像乌、瓜、窝、歪、威、弯这类字音的时候,嘴唇的收音不好,所以造成了气息比声音大、出现像吹哨一样的耳感。


说的专业了一点,但是这门功夫一点儿不复杂,只要假以时日坚持练习自然就能克服。


我要多说一句的是,弹幕里有人认为这种口哨音是自然的,是真实的;这种看法却是不对的。


因为所有艺术门类的自然状态都是建立在大量、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再呈现出的举重若轻的自然状态;却绝不是我们该提倡那种毫无专业功底的纯自然状态。


简单举个例子,晚年毕加索的很多画作特别天真、特别抽象,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儿童的画作吗?可是那些线条本身的精准度和线条背后的思考是毕加索几十年绘画功底的自然流露,绝不同于35岁儿童信手所绘的那份自然天真



第二是表情训练。


在马伯庸的小说中,李必这位靖安司副司长的定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


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也是一代名相李泌。


李必的天才不仅体现在他见微知著的刑侦智商,体现在他对张小敬、对身边人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更体现在他卓绝的政治智慧。



中国封建帝王时代,太子都是最难做的。和大臣关系不好吧,皇上觉得你才能平庸昏聩;和大臣关系搞好了吧,皇上觉得你结党营私、一天都等不了了?


可是李必确能以修道之身,和太子结交十数年而天子丝毫不怀疑,这是多么高超的本领啊?


但是电视剧中,不管是导演的意图还是易烊千玺的演绎,李必身上的那份天才英气少了很多,甚至前10集里常有一味被旁人牵着鼻子走的狼狈感。


易烊千玺起码在塑造李必时,眼里有神表情丰富这两项功夫做得不太够。



对比张小敬的扮演者雷佳音,你就能看到张小敬随着案情的发展、随着意外状况的不断发生,他的表情无时无刻不在相应变化着。


举一个小例子,张小敬的定位是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当年在长安办案的时候就因为行事毫无章法、手段极端,得到了五尊阎罗的称号。所以张小敬跟李必、跟何执正这些领导,跟檀棋、闻染这些女子对话的时候表情都很放松,眼神很柔和,嘴角常有笑意;但是和曹破延这些恐怖分子,或者是对崔器这些下属拖延迟滞、耽误破案的恨铁不成钢时,雷佳音常常做出地包天的嘴形,乍一看有点儿意外,可是细品之下,那种凶悍之气太足了。



这特别像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在09年、10年时的总决赛中,那种一定要拿下比赛的一往无前、凶恶毕露之气。



你要说雷佳音没看过科比那两年打球,我是不太信的!


第三就是要适度加戏。


优秀的演员一定不是剧本写什么就说什么、导演要求什么就演什么,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图,自己的细微调整,我把这个笼统地称为适度加戏


能做到这一层的演员,其实是文化底子很深厚、人情世故很练达的体现。


还是举个小例子,韩童生饰演的何执正,人物原型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他是李必靖安司的顶头上司。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开篇就对贺知章的饮酒风范做了出神入化的描述: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太有画面感了!而韩童生一出场的醉态就让这幅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



如果韩童生只是规规矩矩的饰演一个醉汉,决然不出来这种似乘船的效果;可是他一肩高、一肩低、似醉非醉、半闭眼半睁眼,完全是《饮中八仙歌》的真人版。


还有,何执正李必惋惜当今天子,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已经不复当年锐意进取、阔谈子民生息的风度,而是一味沉浸在和杨贵妃的自我欢愉中、一味沉浸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术修炼中那一段:


说话间,那股回顾过去的隐隐神采、两眼放光,思及当下的惋惜口吻、没落眼神,也都被韩童生老师演得惟妙惟肖。



剧本上肯定就是工工整整的台词,可是靠着韩童生脑补并呈现出来的那眼神、那表情,我们才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的老臣贺知章。


这些无可挑剔的加戏演技相信易烊千玺一定也体会到不少了。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张小敬情节设定里,其实差不多精选了整整9季《反恐24小时》里那位不死小强杰克·鲍尔的戏份,所以读到小说的后半部分你会觉得有一些套路感的东西出来了。



可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野心更大,不仅要塑造一个大唐版的不死小强,还要填充进那么多盛世大唐的鲜活细节,在还剩下后面10来集的戏份里,我只能持谨慎乐观态度了:这部戏非常棒了,但和我想象中的《大唐反恐24小时》还有不小差距。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马戎戎

责编 | 桂姝蕾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主编专栏 | 《长安十二时辰》:醉翁之意在大唐

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